最經典的畫麵發生在In-N-Out速食店,當店員喊出“67號取餐!”,整間餐廳立刻沸騰,青少年又叫又跳,場麵宛如瘋狂派對。這股“67熱”甚至紅到登上《華爾街日報》和NBC節目《今日秀》(Today)的專題報導。
為了維持課堂秩序,不少老師明文禁止學生講這兩個數字,但也有老師反其道而行,開始自己也說“67”,因為“如果大人也在講,孩子們就覺得尷尬了”,借此讓熱潮自然退燒。
根據多數說法,“67”出自饒舌歌手Skrilla的歌曲〈Doot Doot (6 7)〉,靈感來自他在費城67街成長的背景。這首歌後來被身高6尺7寸的美國職籃NBA球員波爾(LaMelo Ball)用在影片剪輯中,進一步帶動“67”在網絡爆紅。
中央社引述《華爾街日報》分析,這是一種典型的“世代內哏”(inside joke)現象。年輕人喜歡用毫無意義的符號創造圈內共鳴,借此與大人劃清界線。《今日秀》訪問的青少年直言:“我們講67,就是為了讓爸媽搞不懂。”
美國媒體調查顯示,35%的家長聽不懂孩子講什麽;而56%的家長一旦試著跟著用,孩子反而覺得尷尬。“今日秀”也回顧過去的流行語——從嬉皮時代的“groovy”到90年代的“What’s up?”,都曾風靡一時,如今則輪到“67”登場。
隨著短影音文化盛行,流行語傳播速度驚人、退燒更快。當大人開始使用這些詞匯時,它們幾乎宣告“壽終正寢”。節目也提到,今年劍橋字典收錄了“skibidi”與“delulu”等迷因字,讓年輕人瞬間失去興趣。
不少專家稱這現象是“腦腐”(Brain rot)——過度沉迷於短影音與迷因內容,就像吃網絡垃圾食物,讓人沉迷於無意義的即時滿足而懶得動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