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公開資料,“福建號”可搭載超過 70 架各型艦載機,包括 24 架殲-35 戰鬥機、 24 架殲-15T、4 架殲-15DT 電子戰機、 4 架空警-600 預警機及 10 餘架直升機;甲板設有 36 個戰術停機位與 3 條長達 110 米的電磁彈射器,整體戰力達“超級航母”水準。
不過,中國軍事媒體《海事先鋒》分析指出,常規動力仍是限製“福建號”全麵比肩美軍核動力航母的最大因素。首先,在成本層麵,外界常認為常規航母具“價格優勢”,但美軍多年經驗顯示,若納入燃油等全壽命周期成本,這項優勢其實相當有限。
以中國“遼寧號”為例, 6 萬噸排水量下艦用燃料可達 8,000 噸;而美國“小鷹級” 8 萬噸級航母一次加滿燃料也需約 8,000 噸,僅夠一次遠洋任務使用。相較之下,核動力航母雖初期建造成本高昂,但核燃料棒可支撐 40 年僅更換一次,長期運行成本反而穩定。
其次,在戰鬥性能上,差距更為明顯。根據美軍評估,核動力航母的全壽命成本約高出常規航母 20% ,但換來的性能提升極具戰略價值。核動力航母能迅速加速與機動,對抗潛艇威脅時更具優勢。法國海軍實測指出,核動力航母僅需 4 分鍾即可從低速加速至 20 節、 7 分鍾內達 27 節,而常規航母則可能需耗時一小時。
在現代遠距離海戰環境下,航母往往需依靠自身機動性來規避潛艇或導彈威脅,核動力航母在此方麵的優勢顯而易見。綜合而言,“福建號”的誕生象征中國航母實力邁入新階段,但與美軍核動力航母之間仍存在關鍵技術差距。專家指出,若中國未來能突破核動力技術門檻,才可能真正實現“與美航母同桌而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