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科學巨擘的世紀回望,一文解讀楊振寧的百年人生密碼

科學巨擘的世紀回望,一文解讀楊振寧的百年人生密碼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於 2025-10-17 23:08:1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科學巨擘的世紀回望,一文解讀楊振寧的百年人生密碼

據新華社消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於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從1957年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領獎台,到21世紀初清華園的寧靜講堂,楊振寧先生的一生,是與中國現代科學史緊密交織的壯麗篇章。他是一位在微觀世界中探索宇宙奧秘的物理學家,也是一位在宏闊曆史背景下始終心係故土的智者。一文解讀楊振寧的百年人生密碼——

傳奇人生

1、12歲立誌要拿諾貝爾獎,35歲如願以償

1934年,楊振寧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一本名為《神秘的宇宙》的書,他被書中所講的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所吸引,回家竟對父母親說:“將來有一天我要拿諾貝爾獎!”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宇稱不守恒理論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2年,美國“氫彈之父”特勒指出,楊振寧因為創建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應再次獲得諾貝爾獎。

1994年,美國富蘭克林學會將鮑爾獎頒發給楊振寧,頒獎文告中說:“(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深遠地重新規劃了最近40年物理學和現代幾何學的發展”,“已經排列在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工作之列,並肯定會對未來幾代人產生相類似的影響。”

 

2、楊振寧曾與愛因斯坦做同事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16歲時楊振寧考入西南聯大,1945年赴美留學。

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以後,在費米和泰勒的推薦下,去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後。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楊振寧與仰慕已久的愛因斯坦成為了同事,並在統計力學方麵和愛因斯坦有過短暫的交流,楊振寧一直為此感到自豪。

相關報道:

傳奇楊振寧,西南聯大學生,與愛因斯坦同事

3、楊振寧回憶與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談話內容

1973年7月, 楊振寧在第四次來華訪問期間,向接待人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請求——拜會毛澤東主席。7月17日,在周恩來總理和周培源的陪同下,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書房會見了楊振寧。





楊振寧說:“毛主席的興趣非常廣泛,那次一個半鍾頭的見麵,從哲學到物理學,到怎麽樣做研究,都是我們談的話題。最後走到門口,他跟我拉手照了一張相,他說我年輕的時候,也很想在近代科學方麵做一些貢獻,可是後來沒做到,我很高興你在這方麵做了一些成績。這幾句話我想是他由衷講出來的話。”

 

4、幾乎傾其所有奉獻給清華

楊振寧81歲才定居清華大學,是因為清華太需要他了。



事情起初是清華大學希望建立高等研究中心,需要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大師來主持其事。時任清華校長的王大中在1997年向楊振寧發出邀請,而此時楊先生在美國還沒退休,不能回國擔任全職教授。他全職回到清華任教是在2003年。據統計,多年來楊先生和翁帆向清華捐贈的錢款,總數超過人民幣2000萬元。他沒有向清華索取什麽,但是他幾乎是傾其所有地奉獻給了清華。

 

5、楊振寧對詩詞氣韻、氣勢的認識

楊振寧先生自述幼年時沒有學過音韻學,不會作格律詩,隻讀過一些古詩,但對詩詞的氣韻、氣勢有認識,他說:“詩言誌,心有領悟,才有好詩。”我在楊先生贈我的《楊振寧文集》《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中讀到幾首詩,如《空間與時間》:

玲瓏晶瑩態萬千,雪鑄峻嶺冰刻川。

皚皚逼目無邊際,深邃凝靜億萬年。

塵寰動蕩二百代,雲水風雷變幻急。

若問那山未來事,物競天存爭朝夕。

這是楊振寧先生1978年7月21日赴西藏拉薩途中,飛越那木桌巴爾瓦山時所作。

 

潘建偉等學者眼中的楊振寧

量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等三位學者通過幾個關鍵詞,呈現了一名享譽世界的物理大師的風貌。

關鍵詞1:治學之道



1957年,楊振寧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與李政道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提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是20世紀物理學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陳方正在講述中說,這個理論在後來至少促成了6個諾貝爾獎的誕生。

“在科學貢獻和成就上,楊先生是可以跟6個人相提並論的,這6個人就是狄拉克、海森堡、普朗克、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爾、牛頓。”陳方正說。

潘建偉在分享中提到,楊振寧的治學之道一直讓他深受啟迪。

“做學問,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同時也是正在快速發展的方向。”潘建偉說。

關鍵詞2:文化烙印

在楊振寧身上,有中國傳統文化深深的烙印。

楊振寧說:“我想,德者,就是做人的原則。如果要給自己打分數,這德、功、言,我自己覺得我做得還不壞,而且呢,是非常中國式的。我是從很早對中國就是很樂觀的態度,我想80年代90年代我就是很樂觀。我想這個所以樂觀的地方,是因為中國文化傳統對於今天的中國的影響,是非常之大。”

關鍵詞3:家國情懷

楊振寧曾表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幫助中國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50年代前後,很多在美國留學、工作的中國科學家選擇回到中國,當年,楊振寧在抉擇時麵臨了巨大的壓力和痛苦。



“楊先生一直心係祖國。1971年在中美關係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承擔了較大的風險回到中國,受他的影響,一些美籍華人學者紛紛回國探訪。”潘建偉說。

楊振寧的至交鄧稼先比他早半個世紀回國。1971年,楊振寧回國臨別時收到鄧稼先的來信,信中寫道“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同途”,意思是二人雖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殊途同歸,都為祖國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4:獎掖後人

楊振寧推動了國內多所科研機構的成立,始終致力於為中國培養和延攬優秀人才。

1983年,楊振寧在香港發起創立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24年間,基金會資助金額累計達2000餘萬港幣,資助基礎研究項目數百個。

1986年,他推動創建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院。

1997年,他接受了清華大學的聘書,借鑒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經驗,推動成立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後來引進了姚期智、翁征宇、王小雲等著名學者。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3)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因病逝世,享年103歲
舉報“妻子出軌”當事人:黃某被解除公派留學協議
150億美元比特幣騙局震動全球,幕後“大佬”竟是...
演員陳偉霆宣布與超模何穗生子,曬多張照片公布喜訊
地鐵站開始賣菜了,城市商圈正悄悄往“地下”發展




24小時討論排行

翁帆的出路:當“楊振寧夫人”人生開啟新章
中科院院士回憶楊振寧最後時刻:上午10點半還挺好
美媒問是誰選了在布達佩斯美俄會晤 白宮:你媽媽
中學男生刺死同班女生案開庭,提及死刑時下跪道歉
美國閉門,中國開門:全球人才爭奪戰打響
黃仁勳:英偉達高端AI芯片在中國市場份額直接清零
王毅見黑石集團董座:中美 “脫鉤斷鏈”不是理性選擇
楊振寧退休26年石溪大學為他保留辦公室 中國留學獻花
安世半導體中國區員工被停薪、係統權限全麵中斷
科學巨擘的世紀回望,一文解讀楊振寧的百年人生密碼
“福建號”列裝! “因為這個原因仍難與美核航母比肩
友人追憶楊振寧:他沒能二度獲諾獎是一個遺憾
探訪合肥三河鎮楊振寧舊居 市民驅車趕來獻花
重大事故:美國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服務中斷
青年共和黨領袖醜惡群聊曝光 萬斯:他們還是孩子
“AI教母”李飛飛的全新模型問世!一張AI芯片=無限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科學巨擘的世紀回望,一文解讀楊振寧的百年人生密碼

北京日報 2025-10-17 23:08:11
科學巨擘的世紀回望,一文解讀楊振寧的百年人生密碼

據新華社消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於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從1957年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領獎台,到21世紀初清華園的寧靜講堂,楊振寧先生的一生,是與中國現代科學史緊密交織的壯麗篇章。他是一位在微觀世界中探索宇宙奧秘的物理學家,也是一位在宏闊曆史背景下始終心係故土的智者。一文解讀楊振寧的百年人生密碼——

傳奇人生

1、12歲立誌要拿諾貝爾獎,35歲如願以償

1934年,楊振寧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一本名為《神秘的宇宙》的書,他被書中所講的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所吸引,回家竟對父母親說:“將來有一天我要拿諾貝爾獎!”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宇稱不守恒理論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2年,美國“氫彈之父”特勒指出,楊振寧因為創建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應再次獲得諾貝爾獎。

1994年,美國富蘭克林學會將鮑爾獎頒發給楊振寧,頒獎文告中說:“(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深遠地重新規劃了最近40年物理學和現代幾何學的發展”,“已經排列在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工作之列,並肯定會對未來幾代人產生相類似的影響。”

 

2、楊振寧曾與愛因斯坦做同事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16歲時楊振寧考入西南聯大,1945年赴美留學。

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以後,在費米和泰勒的推薦下,去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後。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楊振寧與仰慕已久的愛因斯坦成為了同事,並在統計力學方麵和愛因斯坦有過短暫的交流,楊振寧一直為此感到自豪。

相關報道:

傳奇楊振寧,西南聯大學生,與愛因斯坦同事

3、楊振寧回憶與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談話內容

1973年7月, 楊振寧在第四次來華訪問期間,向接待人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請求——拜會毛澤東主席。7月17日,在周恩來總理和周培源的陪同下,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書房會見了楊振寧。





楊振寧說:“毛主席的興趣非常廣泛,那次一個半鍾頭的見麵,從哲學到物理學,到怎麽樣做研究,都是我們談的話題。最後走到門口,他跟我拉手照了一張相,他說我年輕的時候,也很想在近代科學方麵做一些貢獻,可是後來沒做到,我很高興你在這方麵做了一些成績。這幾句話我想是他由衷講出來的話。”

 

4、幾乎傾其所有奉獻給清華

楊振寧81歲才定居清華大學,是因為清華太需要他了。



事情起初是清華大學希望建立高等研究中心,需要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大師來主持其事。時任清華校長的王大中在1997年向楊振寧發出邀請,而此時楊先生在美國還沒退休,不能回國擔任全職教授。他全職回到清華任教是在2003年。據統計,多年來楊先生和翁帆向清華捐贈的錢款,總數超過人民幣2000萬元。他沒有向清華索取什麽,但是他幾乎是傾其所有地奉獻給了清華。

 

5、楊振寧對詩詞氣韻、氣勢的認識

楊振寧先生自述幼年時沒有學過音韻學,不會作格律詩,隻讀過一些古詩,但對詩詞的氣韻、氣勢有認識,他說:“詩言誌,心有領悟,才有好詩。”我在楊先生贈我的《楊振寧文集》《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中讀到幾首詩,如《空間與時間》:

玲瓏晶瑩態萬千,雪鑄峻嶺冰刻川。

皚皚逼目無邊際,深邃凝靜億萬年。

塵寰動蕩二百代,雲水風雷變幻急。

若問那山未來事,物競天存爭朝夕。

這是楊振寧先生1978年7月21日赴西藏拉薩途中,飛越那木桌巴爾瓦山時所作。

 

潘建偉等學者眼中的楊振寧

量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等三位學者通過幾個關鍵詞,呈現了一名享譽世界的物理大師的風貌。

關鍵詞1:治學之道



1957年,楊振寧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與李政道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提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是20世紀物理學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陳方正在講述中說,這個理論在後來至少促成了6個諾貝爾獎的誕生。

“在科學貢獻和成就上,楊先生是可以跟6個人相提並論的,這6個人就是狄拉克、海森堡、普朗克、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爾、牛頓。”陳方正說。

潘建偉在分享中提到,楊振寧的治學之道一直讓他深受啟迪。

“做學問,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同時也是正在快速發展的方向。”潘建偉說。

關鍵詞2:文化烙印

在楊振寧身上,有中國傳統文化深深的烙印。

楊振寧說:“我想,德者,就是做人的原則。如果要給自己打分數,這德、功、言,我自己覺得我做得還不壞,而且呢,是非常中國式的。我是從很早對中國就是很樂觀的態度,我想80年代90年代我就是很樂觀。我想這個所以樂觀的地方,是因為中國文化傳統對於今天的中國的影響,是非常之大。”

關鍵詞3:家國情懷

楊振寧曾表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幫助中國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50年代前後,很多在美國留學、工作的中國科學家選擇回到中國,當年,楊振寧在抉擇時麵臨了巨大的壓力和痛苦。



“楊先生一直心係祖國。1971年在中美關係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承擔了較大的風險回到中國,受他的影響,一些美籍華人學者紛紛回國探訪。”潘建偉說。

楊振寧的至交鄧稼先比他早半個世紀回國。1971年,楊振寧回國臨別時收到鄧稼先的來信,信中寫道“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同途”,意思是二人雖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殊途同歸,都為祖國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4:獎掖後人

楊振寧推動了國內多所科研機構的成立,始終致力於為中國培養和延攬優秀人才。

1983年,楊振寧在香港發起創立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24年間,基金會資助金額累計達2000餘萬港幣,資助基礎研究項目數百個。

1986年,他推動創建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院。

1997年,他接受了清華大學的聘書,借鑒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經驗,推動成立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後來引進了姚期智、翁征宇、王小雲等著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