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美國司法部紐約南區法院的起訴書與美英兩國的聯合製裁,將柬埔寨太子控股集團創始人陳誌推向了全球輿論的風口浪尖。
這位持有英國與柬埔寨雙重國籍的商人被指控為亞洲最大跨國犯罪組織的核心,涉嫌操控詐騙園區實施強迫勞動、人口販運,通過“殺豬盤”式加密貨幣騙局席卷全球數十億美元,其關聯的146個實體和個人資產被凍結,包括創紀錄的127271枚比特幣(價值約150億美元)。
如今陳誌已淪為國際逃犯,確切下落成謎。
而他間接控股的兩家香港上市公司 ——致浩達控股與坤集團,正成為這場跨國犯罪風暴的 “餘震區”。
01“柬埔寨詐騙頭子”控製的公司
作為陳誌間接持股54.79%的上市公司,致浩達控股在2024年的財務數據早已沒了往日風光。
2024年,公司全年收益從2023年的1.346億港元直接“跳水”,暴跌40.2%至8050萬港元。
這波下滑“罪魁禍首”,正是公司的核心支柱 ——
建築及工程服務。公告稱:“重點斜坡工程項目已交付,新承接項目尚處初期未能貢獻收益。”
雖說物業相關服務還算給力,實現了6.7%的小幅增長,從840萬港元漲到900萬港元,但麵對大幅縮水的營收,根本起不了作用。
不過致浩達控股也不是毫無動作,2023年第四季度新上線的奢侈品銷售業務,2024年交出了一份不算亮眼但也算有存在感的成績單:貢獻1040萬港元收益,還有200萬港元毛利。
更受關注的是管理層變動。2025年7月16日,距離美英聯合行動還不到三個月,陳誌突然
“撂挑子”,辭去致浩達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等所有職務,許世光、駱嘉健與葉慧貞接棒,扛起了公司管理的擔子。
再看陳誌資本版圖裏的另一家公司 —— 間接持股55%的坤集團,呈現“增收不增利”的態勢。
這家有著30年曆史的新加坡機電工程承包商,截至
2025年6月30日止年度,收益同比增長11.7%,從6950萬新加坡元漲到7770萬新加坡元,表麵看勢頭不錯。
但光鮮數據背後,藏著致命隱患。同期毛利不僅沒漲,反而跌了12.6%,從590萬新加坡元跌至510萬新加坡元,毛利率也從8.5%滑落至6.6%。深究原因,是“服務成本飆升直接擠壓了利潤空間。”
盈利狀況惡化,直接導致虧損“越滾越大”。2025年度稅後淨虧損達210萬新加坡元,和上年的9000新加坡元相比,足足激增了232倍,這個反差堪稱“驚人”。
隨著太子集團被美國司法部列入製裁名單,有網友在股吧平台留言,稱兩家公司為“詐騙頭子控製的公司”。
02 兩家公司齊發公告回應製裁:均稱業務不受重大影響
麵對跨境製裁衝擊,兩家公司於製裁落地後迅速發布公告回應。
10月15日,坤集團率先披露,從美國財政部新聞稿獲悉控股股東陳誌及公司本身已被美方實施製裁,同時確認陳誌已被英國外交、聯邦及發展事務部列入製裁名單且資產遭凍結。
坤集團強調核心業務集中於新加坡,既未在美英開展業務,也未在兩國持有資產,且公司及下屬機構、管理層均未參與涉嫌製裁的相關活動,據此初步判斷製裁不會對營運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致浩達控股也於當天發布公告,作出了類似回應。
致浩達控股指出,集團所有重要資產和業務營運均位於香港,且大部分客戶與供應商並不在美國。
和坤集團措辭一致,致浩達同樣強調,公司、附屬公司及相關管理層均未參與涉製裁的涉嫌活動。
更關鍵的是,公告明確提到“陳誌已不再是集團員工,在集團內也無任何職務”。
基於這些,致浩達同樣給出“初步預期製裁不會對業務營運構成重大不利影響”的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公司本身規模體量並不大。受事件衝擊,兩家股價已連續多日同步下挫。10月17日,致浩達控股當日下跌5.17%,市值約9240萬港元;坤集團跌幅更深,達9.19%,市值為1.68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