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的廣州地鐵,是一個知名梗。
至今不知道是何物種的“地鐵吉祥物”、聲名遠揚的“地獄3號線”、數不清的禁止標誌構成了獨特的“廣州十八禁”……對這座城市以及在這裏生活的人來說,地鐵是每天相伴的重要“搭子”。
截至2025年9月底,廣州地鐵運營裏程位列全國第三。廣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末,廣州人口總規模超2200萬,而地鐵單日最高客流量達1220.2萬人次。在廣州,超半數的人都離不開地鐵。
也因此,對於“地下”玩法的探索,廣州一直走在前列。
不久前,廣州地鐵陳家祠站的換乘通道完成了一次進化。以往出現在閘機外、地下通道裏等站外區域的生鮮店、咖啡店們搬進了站內的換乘通道。人不出站,就能在地鐵站內買菜、買水果、喝咖啡……累了甚至能坐下來歇歇腳。
“地麵citywalk”尚且要看天公的臉色,“地下citywalk”似乎是更適合怕累星人的進階玩法。
咖啡生鮮便利店“進站”,換乘路上能歎啡?
在地鐵站內換乘通道行走時,你有想象過在這裏可以買早餐、喝咖啡、帶一束花甚至是選購衣服嗎?
現在的陳家祠站內換乘通道有賣生鮮的“流動百千萬·地鐵優鮮購”,也有打工“續命劑”的瑞幸咖啡、7-11小食堂,還有譚木匠、淺淺秀服飾、發夾娃娃機等11家商鋪,已經是能滿足“早咖啡提神、午便當續能、晚生鮮歸家”的全時段消費鏈了。
圖源廣州地鐵
其中,“流動百千萬·地鐵優鮮購”生鮮門店是最早規劃的項目。
早在去年3月,廣州地鐵集團就依托自身在運營裏程、日均客流等方麵的優勢,聯合相關企業完成了該生鮮品牌的打造。截至2025年7月,已經在番禺廣場、萬勝圍等12個站點設立15個實體店,展銷來自全國10省46縣超250款特色農產品。
在陳家祠這家“優先購”裏,就有一部分來自廣東幫扶地區的蔬菜水果、優質糧油、中草藥材等助農產品。
圖源中國廣州發布
比起在地鐵站買菜,大家更熟悉的應該是在地鐵買水買咖啡。
便利店、連鎖咖啡店其實都是地鐵站老熟人,陳家祠站的創新之處在於,把它們從閘機外搬進了站內換乘的通道裏。
事實上,換乘通道或許才是最適合放置這些“店”的地方——試想一下,打工人在上班路上帶杯咖啡、新鞋磨腳買張創可貼……
有學者研究表明,在廣州地鐵車站商業中,93.9%的顧客選擇在地鐵站廳內消費的原因是順路、節省時間;近半的乘客認為地鐵站廳商業最大的存在價值也在於順路、方便、節省時間。
在換乘的必經之路上,打工人可以順手完成一些生活用品的消費。節約時間的同時,對地鐵也不隻有“擁擠”這一負麵感受了。
圖源中國廣州發布
直通商場,citywalk從地鐵開始
夏天越來越長,地鐵直通商圈的地下citywalk,對市民和遊客來說都是一種體感上更舒適的玩法。
在上海,打浦橋站的日月光中心是上海首個與地鐵無縫銜接的地鐵上蓋商業綜合體,站廳直達商場;
在南京,坐落在“中華第一商圈”的新街口站擁有約24個出口,與多家大型商場連通;
在無錫,三陽廣場站擁有27個出入口,是全國之最,該站點500米範圍內的建築地麵地下連成一片;
而在一年要過10個月夏天的廣州,體育西路、體育中心和石牌橋三站將整個天河路商圈黏在一起,隻要熟悉地下通道的走法,不出地麵就能在天河城、正佳廣場、天環廣場、萬菱匯、太古匯等多個商場之間穿梭。
走出地鐵,逛完地鐵通道商業,也許你會發現終點不是通往地麵的出口,而是一個大型商場。
小紅書@時尚天河/@文豪甜犬
有空調、不淋雨就可以到商場開逛,今天去哪逛的答案,可能就是“地鐵直達”。在小某書,“地鐵直達”與“周末去哪逛”關聯極強,甚至還有博主專門盤點地鐵直通商場清單。
除了購物,還有文化活動。長長的地下通道是天然的展覽場所。今年8月14日,第十三屆國際聽障攝影展就在廣州地鐵石圍塘站開展,共計展出92幅作品,該攝影展已經連續六年將地鐵站用作攝影展廳了。
第十三屆國際聽障攝影展在廣州地鐵石圍塘站展出,圖源廣州地鐵
在粵港澳大灣區,地下citywalk玩得最溜的,當數港鐵。
港鐵曆史悠久,第一條線路東鐵線,在1910年10月1日就開始運營,也是國際地鐵聯盟(CoMET)成員之一,此外,它還是全球為數不多持續盈利的地鐵公司。港鐵盈利的商業模式是在開發地鐵的同時,運作相關的土地和物業,其中地鐵商業是香港鐵路的三大收入來源之一。
小紅書@香港旅遊發展局/@TheSS
香港鐵路打造過許多地鐵商業,比如圓方ELEMENTS,不僅依靠港鐵九龍站,而且奢侈品紮堆聚集。此外,還有位於東鐵線、屯馬線交匯處的大圍站的社區商業圍方The
Wai。
近十幾年來,港鐵還參與了北京、深圳、杭州、成都、鄭州等城市的地鐵運營商業開發,港鐵模式持續為各個城市的地鐵經營帶來新思路。
地鐵通道商業還有哪些可能性?
其實在廣州陳家祠站之前,就已經有國內城市將菜市場開進地鐵站,比如武漢百大鮮生洪廣市集。
百大鮮生洪廣市集位於武漢地鐵洪山廣場站B口,占地約4000平方米,有一百多個農貿經營攤位,主營蔬菜、鮮肉、水產、熟食等,這也是武漢首個開在地鐵站裏的菜市場。
圖源武漢地鐵
你以為菜市場已經是最大膽的嚐試了嗎?實際上,國內不少城市已經把“地下鐵經濟”放在了城市商業規劃的藍圖上,與不同的品牌、合作單位,一同探尋地鐵通道商業的更多可能性了。
比如MUJI無印良品就利用上海興業太古匯的地鐵區域,打造了一家“可持續概念店”。
原本地鐵通道的開發一般是“通道+兩側店鋪”,而MUJI將整家品牌店排列在地鐵通道兩側,以柱子為區隔,進行“單元化”的品類劃分。這樣既保留了地鐵通道的職能,又保證顧客能獲得清晰且舒適的購物體驗。
小紅書@興業太古匯
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向海外,會發現不少國家和地區的地鐵商業突破了“便利消費”的單一維度,更早地融入了城市生活的肌理。
早在1927年,日本乃至亞洲的第一條現代地鐵線在東京開通,“世界首家交通樞紐百貨店”日本阪急梅田百貨店鋪也在兩年後建成。
近百年來,日本軌道交通與周邊商業形成了一體化,這也成了日本商業的一大特色。
小紅書@東京的小店
原本是為了“讓乘客在等車時解決一頓飯”的麵館,登上了不少赴日旅遊網友的打卡清單。必不可少的還有秋葉原地鐵站的“兩件套”:牛奶鋪的新鮮牛奶,泡芙店的脆皮泡芙。
牛奶鋪和泡芙店,小紅書@房東
在韓國地鐵站裏,便利店和自動販賣機更是常見。出了站也有售賣衣服、飾品、書籍等各種物品的地下商業街,比較有名的是江南站和高速客運站的地下商業街。
無論在哪個國家或城市,地鐵通道早已跳出交通樞紐的單一定義,承載著探索城市空間的願望,更成為了城市生活的微型舞台。
如今,國內各個城市的地鐵不斷進階:有的在打造便民服務,減少人們通勤的負擔;有的在嚐試文化與商業的結合,讓通道裏多一些城市的溫度;還有的在探索利用城市的消費來助農幫扶……
未來,我國的地鐵商業也必將不斷創新發展。而其中的重點,當然是“人的需求”。隻有以人為本,從市民大眾的實際消費場景出發,將地鐵通道從“路過的地方”變成“人們願意停留的空間”,人們才能更好地享受到城市通勤生活的便利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