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中國露營熱背後:那些被忽視的致命風險

中國露營熱背後:那些被忽視的致命風險

文章來源: 澎湃新聞 於 2025-08-26 19:50:2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原標題:致命露營背後,被忽視的風險

中國露營熱背後:那些被忽視的致命風險

8月17日,搜救現場。網絡截圖

齊膝深的黃褐色洪水中,搜救人員用金屬探測儀對水下區域進行係統排查。河道旁,多台挖掘機的鏟鬥深入地麵挖掘,機身周圍散落著新翻出的泥塊。負責地麵排查的救援人員或分散站立觀察,或彎腰仔細檢查地麵裂痕和散落的車輛殘片。

這場搜救持續了近一周。

8月16日晚10時許,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烏蓋蘇木東烏蓋溝上遊突發山洪,13名野外露營人員被衝走。8月22日,最後一名失聯人員的遺體被找到。此次山洪共造成12人遇難,1人獲救。

一次露營導致的悲劇背後,哪些風險被忽視了?

致命的露營

微風是當地一位戶外越野穿越領隊。他告訴澎湃新聞,他去過事發地烏蓋溝棺材山附近。那邊有兩塊大的岩石,看著像棺材,因此得名。

有消防救援人員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事發地不是正規營地,經排查,在棺材山北部約3公裏的河灘上發現了露營痕跡,位於山穀地帶。

微風說,事發地離國道G242很近,過去比較方便,不開越野車也可以自駕抵達。那裏山體是紅色的、很漂亮,河槽裏常年流著小溪流。平時周末天氣好的時候,會有大人領著孩子去野餐。小朋友在那玩水,水深到腳踝。因為河道很寬,溪水很淺,河道底下都是沙子,小孩會脫了鞋玩。

“對本地人來說,那是一個大家休閑的地方。”他說,當地人口口相傳,或通過網絡了解到“棺材山”處有山有水,夏天山裏涼快,從而前來。

2020年,巴彥淖爾市融媒體中心官方賬號“掌上巴彥淖爾”曾有文章標題為《假期最後一天,探秘“棺材山”、邂逅紅駝隊…242沿線遊玩攻略收好不謝!》

目前該文章已被發布者刪除。搜狐賬號“前旗微卓然”發布的同題文章提到,“在位於242公路128公裏處,有一處‘棺材山’景觀不得不看。這裏的兩座山因形似棺材而被當地牧民喚作‘棺材山’。”

文章還提到,“記者去踩線時看到,‘棺材山’下有山泉流出,泉水清澈見底、叮咚作響。山腳下還有沙地,要是有帶帳篷出行的遊客,非常適合在山腳下的幹燥沙地上安營紮寨,既有陰涼歇腳又一點兒不會潮濕。”

微風說,那裏平時不危險,“但棺材山所屬的陰山山脈,下暴雨容易形成山洪,因為陰山是石頭山,山上沒有土,無法保存水。下暴雨時,水會從山裏匯集到河道裏,形成很大的山洪。”

8月16日晚的那場山洪,從東烏蓋溝上遊傾瀉而下。

“巴彥淖爾市水利局”官方微信公眾號曾介紹,東烏蓋溝全長約57公裏,流域麵積456平方公裏。該區域屬於山區,地形複雜,土質以山地棕鈣土、風化粗骨土為主,植被覆蓋率較低,夏季降雨易引發山洪。東烏蓋溝曾於1975年8月6日發生大洪水,調查洪峰流量1350立方米/秒。

微風印象裏,事發地有暴雨就會有洪水,“即使河道這邊沒有下雨,在(上遊)很遠的地方下了雨,洪水也會流下來。”他記得,當天有天氣預報說有強對流天氣,有降雨。在事發地附近,若有降雨,會有多條溝發山洪。

王宇家在事發地附近,他告訴澎湃新聞,“(事發地)的河槽裏麵最危險,下大雨,山裏麵的水匯到一塊,直接衝下來。那洪水裏麵,樹枝、石頭啥都有。”

巴彥淖爾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韓誌強在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表示,此次山洪的遇難者來自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工作單位為臨河區的一家醫院。參與露營者共4車13人,來自5個家庭,係自發組織周末進山野營。

社交媒體上自稱認識遇難者的一名網友告訴澎湃新聞,“市區(指臨河區)大部分人不知道山洪的嚴重性。大家都想,下雨我們離開就行,或者看到洪水立馬就跑。然而山洪的速度太快了。”

巴彥淖爾市消防救援支隊副支隊長劉喜林接受新華社采訪時稱,8月16日23時左右接到報警,17日淩晨1時救出一名幸存女子,“當時她的意識有些模糊,她是被衝下好幾公裏,在淺灘處擱淺了,報的警。我們把她救起來以後,交給120,進行了短暫的恢複,才弄清楚情況。”劉喜林稱,後又調動附近六個單位70餘人、2條搜救犬趕赴現場,於17日2時趕赴現場。

據央視新聞8月19日報道,此次山洪,當地投入救援力量1600餘人,動用直升機、挖掘機、金屬探測儀、水下聲呐、衝鋒舟、搶險救援車、水泵等救援裝備1500餘台(套件)和12隻搜救犬,開展“地毯式”排查搜索。

8月19日,一名內蒙古巴彥淖爾藍天救援隊成員告訴澎湃新聞,這次當地藍天救援隊主要負責水域處的聲呐救援,用聲呐探索失蹤者。

他告訴澎湃新聞,16日晚的山洪來得比較急,現場人員和車輛都被山洪衝走了。山洪下遊流進了農田,所以他們在農田裏尋找。他認為,此次搜救的難點在於人員位置不好判斷,因為水裏有泥沙,人可能埋在土裏。

另一名救援隊隊員告訴澎湃新聞,當地救援力量組織了幾個梯隊,輪流分批找人。

現場救援畫麵顯示了此次山洪的強度。河道旁,多台挖掘機緊張施工,鏟鬥深入地麵挖掘,機身周圍散落著新翻出的泥塊。一旁,十餘名身著不同製服的救援人員展開地麵排查。他們或分散站立觀察,或彎腰仔細檢查地麵裂痕和散落的車輛殘片。

搜救持續了近一周。8月22日上午8時左右,最後一名失聯人員的遺體被找到。此次山洪共造成12人遇難,1人獲救。

被忽視的戶外風險

近年來,露營熱興起,正成為城市家庭重要的休閑活動之一。夏季,多地官方也會推介當地露營地點。今年6月,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官方微信公號也曾發布題為《@你們,這個夏天來烏拉特後旗露營,獨享戈壁日落與銀河盛宴》的文章,推介當地度假村和牧家樂等。

艾媒谘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露營經濟核心市場規模達到2139.7億元,帶動市場規模為11554.5億元;預計2030年中國露營經濟核心市場規模將上升至4879.8億元,帶動市場規模將達到23998.5億元。露營消費群體以31-40歲中等收入家庭為主,家庭出遊占比56.6%,凸顯社交與親子需求。

然而,這種親近自然的方式,同時也暗藏風險,尤其是在未開發的山區露營。

據科普中國,在汛期,引發山洪的“導火索”往往是“短時強降水”。山區地形進一步“放大”了風險。由於山地多呈漏鬥狀結構,降雨在重力作用下迅速順坡下泄,遠不像平原那樣,有充足的蓄水與緩流空間。短小的河道、狹窄的V 型溝穀以及集中落差,使得雨水匯流極快,洪峰迅猛抬升,給預警與避險帶來極大挑戰。

2022年8月13日,四川省成都市彭州龍門山鎮後山下雨,龍漕溝區域突發山洪,導致在該處遊玩的遊客被困,最終7人不幸遇難。事發地是一段未開發景區。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視頻顯示,事發時,有遊客正在露營,河道旁邊搭建好的天幕都沒有來得及收起,就被突如其來的洪水衝倒,遊客們來不及撤離,被困在洪水中,有的直接被衝走。



四川龍漕溝2022年山洪暴發時的視頻截圖

微風覺得,每年都會有降雨、洪水的信息,感覺今年當地的雨水要比往年多。他認為戶外活動者更加需要注意,特別是進山要提前了解天氣情況。這一次強降水,他說自己提前多次收到短信氣象預警。

8月14日,巴彥淖爾市氣象局發布《重要天氣報告》,指出16日午後至17日清晨大部地區有陣雨或雷陣雨,沿山需加強雨情、水情、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並做好防範應對工作。

8月16日12時26分,今日烏拉特後旗公眾號發布提醒,預計16日9時至17日8時,全市大部地區陣雨或雷陣雨,其間伴有雷暴大風,烏拉特後旗東北部、烏拉特中旗北部及沿山有短時強降水。當日21時45分,烏拉特後旗氣象局發布山洪災害黃色預警。

另據新京報報道,警方稱,此次山洪發生前,牧民及當地政府工作人員曾勸離幾家露營者,也有不聽勸的。事發地所屬的烏蓋蘇木政府防汛工作應急小組組長稱,事發當天下午5點左右,見天色陰暗,他帶人沿棺材山附近河槽巡查,但沒有看見遇險車輛。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向澎湃新聞介紹,事發地棺材山地處東烏蓋溝下遊,流域內無雨量監測站,鄰近山洪溝上遊的2個雨量監測站事發前5小時降水量分別為:舒德溝上遊站0.4mm、烏蓋站無降水。16日20時至17日01時,雷達監測顯示,事發地周邊出現強對流天氣,雲係自西向東移動。根據統計數據,事發時,事發地點周圍降雨極端特點並不明顯。

實際上,山洪匯聚後下泄,突發性強,戶外露營者所在地點可能沒有明顯的強降雨,以至於無法預知風險。上述四川龍槽溝的山洪事故中,有幸存者向媒體講述,當時正在玩水,突然看到上遊的人呼喊著跑來,緊接著山洪衝了過來。

8月16日至17日,巴彥淖爾市遭遇強降雨,引發當地多條溝口發生山洪。巴彥淖爾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韓誌強向新華社介紹,“山洪溝管控難度比較大,全市列入水利普查的山洪溝名錄有248條,山裏支溝更多,導致了我市的山洪溝管控點多、麵長、線廣,我們的防禦難度非常大。我們市整體來說是一個多旱少雨的地區,群眾風險意識弱。”微風認為,遊客在風險高的地方遊玩需要儲備好基本的戶外知識。

他說,家庭式的休閑戶外活動很多是夏天出來玩。針對夏季戶外活動,最重要的是衣食和觀察天氣。洪水是當地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此外,當地沙塵比較大,春天需要注意沙塵天氣。下雨刮風或者有野生動物在山上跑的時候,可能會有落石。

微風說,露營對選址有要求,要靠近水源但不是待在水裏,要選擇在高處、避開河道、避開落石和風口。山頂和有大風的地方、河穀、有水源的山口、有火災危險的地方不適合露營。雷電天氣頻發的地方,樹底不適合露營。當地懸崖底下也不適合露營。

微風覺得,需要提醒大家,日常關注一些本地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在南方比如台風,在北方比如沙塵暴、山洪。

韓誌強認為,未來首先要加強管控力度,持續提升山洪溝危險地區管控能力,包括增設監控,加強管理隊伍建設,通過人防和技防兩個方麵,逐步提升山洪災害防禦能力。其次,提升公眾防災避險意識,加強宣傳提高社會公眾風險辨識本領,以及自救互救能力。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向澎湃新聞介紹,2024年全區氣象預警信息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67%。氣象預警通過內蒙古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係統統一發布,並以手機短信、應急廣播、新聞媒體、抖音、微博、微信等傳播至社會公眾和預警信息責任人。偏遠地區戶外活動人群一方麵可以通過手機短信和各類新媒體平台接收到氣象預報預警,另一方麵可由基層預警信息責任人、氣象信息員對氣象預警信息進行再次傳播。此外,基層的鄉鎮、蘇木還可以通過大喇叭等方式向群眾及時播發預警信息。

“對於氣象預警信息傳播到偏遠地區戶外活動人群的‘最後一公裏’挑戰,不同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聯動機製依然有待完善。”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表示。

組織戶外活動多年的微風覺得,“我們還需要對大自然有更多的敬畏。”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8)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特朗普:沒有中國留學生,美國大學很快就會崩潰
流行歌手“黴黴”官宣訂婚,特朗普回應
中國露營熱背後:那些被忽視的致命風險
蘋果官宣9月10日發新品 新iPhone或引新一輪換機潮
性教育夜校的理想與現實:“小時候沒人這樣教我”




24小時討論排行

公開批川普 “數學界莫紮特”陶哲軒是否願意前往中國?
美國財政部長:關稅收入每年可突破5000億美元
最新民調:紐森在2028大選支持率一路飆升 勢不可擋
斯坦福畢業找不到工作 華人女生為留美打3份零工
古代王朝隻幹兩件事,一是找百姓收錢,二是防百姓造反
讓魯迅先生不抽煙,沒有什麽不對的
魯迅抽煙被投訴 官媒:李白酗酒?嶽飛紋身?武鬆虐待動物?
"小費太欺負人了!" 拉斯維加斯正在"墮落" 遊客越來越少
內塔尼亞胡為保總理大位 讓以色列淪為“賤民國家”
結婚僅1年 華人妻向丈夫潑硫酸鎖門 白人丈夫慘死
可毀天滅地!中國哪些“超級大殺器”或首登場閱兵?
台法院審理偷渡案:大陸地區屬於中華民國領土
商務部長嫌移民薪資低 美國將改革H1-B、綠卡製度
四次拒接川普電話 莫迪在撒嬌還是要造反?
特朗普希望中國參與核裁軍談判 北京斷然拒絕
川普:在華盛頓特區犯下謀殺案「就是死刑」!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中國露營熱背後:那些被忽視的致命風險

澎湃新聞 2025-08-26 19:50:23

原標題:致命露營背後,被忽視的風險

中國露營熱背後:那些被忽視的致命風險

8月17日,搜救現場。網絡截圖

齊膝深的黃褐色洪水中,搜救人員用金屬探測儀對水下區域進行係統排查。河道旁,多台挖掘機的鏟鬥深入地麵挖掘,機身周圍散落著新翻出的泥塊。負責地麵排查的救援人員或分散站立觀察,或彎腰仔細檢查地麵裂痕和散落的車輛殘片。

這場搜救持續了近一周。

8月16日晚10時許,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烏蓋蘇木東烏蓋溝上遊突發山洪,13名野外露營人員被衝走。8月22日,最後一名失聯人員的遺體被找到。此次山洪共造成12人遇難,1人獲救。

一次露營導致的悲劇背後,哪些風險被忽視了?

致命的露營

微風是當地一位戶外越野穿越領隊。他告訴澎湃新聞,他去過事發地烏蓋溝棺材山附近。那邊有兩塊大的岩石,看著像棺材,因此得名。

有消防救援人員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事發地不是正規營地,經排查,在棺材山北部約3公裏的河灘上發現了露營痕跡,位於山穀地帶。

微風說,事發地離國道G242很近,過去比較方便,不開越野車也可以自駕抵達。那裏山體是紅色的、很漂亮,河槽裏常年流著小溪流。平時周末天氣好的時候,會有大人領著孩子去野餐。小朋友在那玩水,水深到腳踝。因為河道很寬,溪水很淺,河道底下都是沙子,小孩會脫了鞋玩。

“對本地人來說,那是一個大家休閑的地方。”他說,當地人口口相傳,或通過網絡了解到“棺材山”處有山有水,夏天山裏涼快,從而前來。

2020年,巴彥淖爾市融媒體中心官方賬號“掌上巴彥淖爾”曾有文章標題為《假期最後一天,探秘“棺材山”、邂逅紅駝隊…242沿線遊玩攻略收好不謝!》

目前該文章已被發布者刪除。搜狐賬號“前旗微卓然”發布的同題文章提到,“在位於242公路128公裏處,有一處‘棺材山’景觀不得不看。這裏的兩座山因形似棺材而被當地牧民喚作‘棺材山’。”

文章還提到,“記者去踩線時看到,‘棺材山’下有山泉流出,泉水清澈見底、叮咚作響。山腳下還有沙地,要是有帶帳篷出行的遊客,非常適合在山腳下的幹燥沙地上安營紮寨,既有陰涼歇腳又一點兒不會潮濕。”

微風說,那裏平時不危險,“但棺材山所屬的陰山山脈,下暴雨容易形成山洪,因為陰山是石頭山,山上沒有土,無法保存水。下暴雨時,水會從山裏匯集到河道裏,形成很大的山洪。”

8月16日晚的那場山洪,從東烏蓋溝上遊傾瀉而下。

“巴彥淖爾市水利局”官方微信公眾號曾介紹,東烏蓋溝全長約57公裏,流域麵積456平方公裏。該區域屬於山區,地形複雜,土質以山地棕鈣土、風化粗骨土為主,植被覆蓋率較低,夏季降雨易引發山洪。東烏蓋溝曾於1975年8月6日發生大洪水,調查洪峰流量1350立方米/秒。

微風印象裏,事發地有暴雨就會有洪水,“即使河道這邊沒有下雨,在(上遊)很遠的地方下了雨,洪水也會流下來。”他記得,當天有天氣預報說有強對流天氣,有降雨。在事發地附近,若有降雨,會有多條溝發山洪。

王宇家在事發地附近,他告訴澎湃新聞,“(事發地)的河槽裏麵最危險,下大雨,山裏麵的水匯到一塊,直接衝下來。那洪水裏麵,樹枝、石頭啥都有。”

巴彥淖爾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韓誌強在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表示,此次山洪的遇難者來自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工作單位為臨河區的一家醫院。參與露營者共4車13人,來自5個家庭,係自發組織周末進山野營。

社交媒體上自稱認識遇難者的一名網友告訴澎湃新聞,“市區(指臨河區)大部分人不知道山洪的嚴重性。大家都想,下雨我們離開就行,或者看到洪水立馬就跑。然而山洪的速度太快了。”

巴彥淖爾市消防救援支隊副支隊長劉喜林接受新華社采訪時稱,8月16日23時左右接到報警,17日淩晨1時救出一名幸存女子,“當時她的意識有些模糊,她是被衝下好幾公裏,在淺灘處擱淺了,報的警。我們把她救起來以後,交給120,進行了短暫的恢複,才弄清楚情況。”劉喜林稱,後又調動附近六個單位70餘人、2條搜救犬趕赴現場,於17日2時趕赴現場。

據央視新聞8月19日報道,此次山洪,當地投入救援力量1600餘人,動用直升機、挖掘機、金屬探測儀、水下聲呐、衝鋒舟、搶險救援車、水泵等救援裝備1500餘台(套件)和12隻搜救犬,開展“地毯式”排查搜索。

8月19日,一名內蒙古巴彥淖爾藍天救援隊成員告訴澎湃新聞,這次當地藍天救援隊主要負責水域處的聲呐救援,用聲呐探索失蹤者。

他告訴澎湃新聞,16日晚的山洪來得比較急,現場人員和車輛都被山洪衝走了。山洪下遊流進了農田,所以他們在農田裏尋找。他認為,此次搜救的難點在於人員位置不好判斷,因為水裏有泥沙,人可能埋在土裏。

另一名救援隊隊員告訴澎湃新聞,當地救援力量組織了幾個梯隊,輪流分批找人。

現場救援畫麵顯示了此次山洪的強度。河道旁,多台挖掘機緊張施工,鏟鬥深入地麵挖掘,機身周圍散落著新翻出的泥塊。一旁,十餘名身著不同製服的救援人員展開地麵排查。他們或分散站立觀察,或彎腰仔細檢查地麵裂痕和散落的車輛殘片。

搜救持續了近一周。8月22日上午8時左右,最後一名失聯人員的遺體被找到。此次山洪共造成12人遇難,1人獲救。

被忽視的戶外風險

近年來,露營熱興起,正成為城市家庭重要的休閑活動之一。夏季,多地官方也會推介當地露營地點。今年6月,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官方微信公號也曾發布題為《@你們,這個夏天來烏拉特後旗露營,獨享戈壁日落與銀河盛宴》的文章,推介當地度假村和牧家樂等。

艾媒谘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露營經濟核心市場規模達到2139.7億元,帶動市場規模為11554.5億元;預計2030年中國露營經濟核心市場規模將上升至4879.8億元,帶動市場規模將達到23998.5億元。露營消費群體以31-40歲中等收入家庭為主,家庭出遊占比56.6%,凸顯社交與親子需求。

然而,這種親近自然的方式,同時也暗藏風險,尤其是在未開發的山區露營。

據科普中國,在汛期,引發山洪的“導火索”往往是“短時強降水”。山區地形進一步“放大”了風險。由於山地多呈漏鬥狀結構,降雨在重力作用下迅速順坡下泄,遠不像平原那樣,有充足的蓄水與緩流空間。短小的河道、狹窄的V 型溝穀以及集中落差,使得雨水匯流極快,洪峰迅猛抬升,給預警與避險帶來極大挑戰。

2022年8月13日,四川省成都市彭州龍門山鎮後山下雨,龍漕溝區域突發山洪,導致在該處遊玩的遊客被困,最終7人不幸遇難。事發地是一段未開發景區。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視頻顯示,事發時,有遊客正在露營,河道旁邊搭建好的天幕都沒有來得及收起,就被突如其來的洪水衝倒,遊客們來不及撤離,被困在洪水中,有的直接被衝走。



四川龍漕溝2022年山洪暴發時的視頻截圖

微風覺得,每年都會有降雨、洪水的信息,感覺今年當地的雨水要比往年多。他認為戶外活動者更加需要注意,特別是進山要提前了解天氣情況。這一次強降水,他說自己提前多次收到短信氣象預警。

8月14日,巴彥淖爾市氣象局發布《重要天氣報告》,指出16日午後至17日清晨大部地區有陣雨或雷陣雨,沿山需加強雨情、水情、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並做好防範應對工作。

8月16日12時26分,今日烏拉特後旗公眾號發布提醒,預計16日9時至17日8時,全市大部地區陣雨或雷陣雨,其間伴有雷暴大風,烏拉特後旗東北部、烏拉特中旗北部及沿山有短時強降水。當日21時45分,烏拉特後旗氣象局發布山洪災害黃色預警。

另據新京報報道,警方稱,此次山洪發生前,牧民及當地政府工作人員曾勸離幾家露營者,也有不聽勸的。事發地所屬的烏蓋蘇木政府防汛工作應急小組組長稱,事發當天下午5點左右,見天色陰暗,他帶人沿棺材山附近河槽巡查,但沒有看見遇險車輛。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向澎湃新聞介紹,事發地棺材山地處東烏蓋溝下遊,流域內無雨量監測站,鄰近山洪溝上遊的2個雨量監測站事發前5小時降水量分別為:舒德溝上遊站0.4mm、烏蓋站無降水。16日20時至17日01時,雷達監測顯示,事發地周邊出現強對流天氣,雲係自西向東移動。根據統計數據,事發時,事發地點周圍降雨極端特點並不明顯。

實際上,山洪匯聚後下泄,突發性強,戶外露營者所在地點可能沒有明顯的強降雨,以至於無法預知風險。上述四川龍槽溝的山洪事故中,有幸存者向媒體講述,當時正在玩水,突然看到上遊的人呼喊著跑來,緊接著山洪衝了過來。

8月16日至17日,巴彥淖爾市遭遇強降雨,引發當地多條溝口發生山洪。巴彥淖爾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韓誌強向新華社介紹,“山洪溝管控難度比較大,全市列入水利普查的山洪溝名錄有248條,山裏支溝更多,導致了我市的山洪溝管控點多、麵長、線廣,我們的防禦難度非常大。我們市整體來說是一個多旱少雨的地區,群眾風險意識弱。”微風認為,遊客在風險高的地方遊玩需要儲備好基本的戶外知識。

他說,家庭式的休閑戶外活動很多是夏天出來玩。針對夏季戶外活動,最重要的是衣食和觀察天氣。洪水是當地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此外,當地沙塵比較大,春天需要注意沙塵天氣。下雨刮風或者有野生動物在山上跑的時候,可能會有落石。

微風說,露營對選址有要求,要靠近水源但不是待在水裏,要選擇在高處、避開河道、避開落石和風口。山頂和有大風的地方、河穀、有水源的山口、有火災危險的地方不適合露營。雷電天氣頻發的地方,樹底不適合露營。當地懸崖底下也不適合露營。

微風覺得,需要提醒大家,日常關注一些本地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在南方比如台風,在北方比如沙塵暴、山洪。

韓誌強認為,未來首先要加強管控力度,持續提升山洪溝危險地區管控能力,包括增設監控,加強管理隊伍建設,通過人防和技防兩個方麵,逐步提升山洪災害防禦能力。其次,提升公眾防災避險意識,加強宣傳提高社會公眾風險辨識本領,以及自救互救能力。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向澎湃新聞介紹,2024年全區氣象預警信息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67%。氣象預警通過內蒙古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係統統一發布,並以手機短信、應急廣播、新聞媒體、抖音、微博、微信等傳播至社會公眾和預警信息責任人。偏遠地區戶外活動人群一方麵可以通過手機短信和各類新媒體平台接收到氣象預報預警,另一方麵可由基層預警信息責任人、氣象信息員對氣象預警信息進行再次傳播。此外,基層的鄉鎮、蘇木還可以通過大喇叭等方式向群眾及時播發預警信息。

“對於氣象預警信息傳播到偏遠地區戶外活動人群的‘最後一公裏’挑戰,不同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聯動機製依然有待完善。”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表示。

組織戶外活動多年的微風覺得,“我們還需要對大自然有更多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