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抽煙形象深入人心,但有專家認為,用“老煙腔”形容魯迅是不敬。(網絡資源圖)
紹興魯迅故裏,一麵印有魯迅手夾香煙版畫的景觀牆,被遊客投訴了。投訴者稱,魯迅抽煙版畫煙紋較小且在室內,景區牆畫將之放大,有引人室外聚集抽煙、誤導青少年之嫌,建議改為魯迅握拳。
一人投訴後,百餘人緊急撥打“12345市長熱線”和景區電話,要求景區尊重曆史,不要因個別人的觀點修改牆畫。 內地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自媒體《俠客島》則發文稱,“投訴是遊客的權利,應當尊重。但投訴是否站得住腳,還可以討論”。

浙江魯迅故裏抽煙網紅牆。(CFP)
文中寫道,“投訴邏輯成立,則李白舉杯邀明月的名句會被說成宣揚酗酒,嶽母刺字的典故可被說成號召紋身,武鬆打虎那妥妥是虐待動物,朱自清的《背影》裏父親翻越站台買橘子是違反交規”。

有女網民投訴魯煙吸煙的版畫。(小紅書)
據了解,魯迅故裏回應稱,不會輕易改變魯迅故裏在廣大遊客中的既有形象;浙江省魯迅研究會發聲,從形象真實性、思想內涵等角度闡明立場;網友紛紛聲援:“有些話不聽也罷,希望當地能有擔當魄力。”
《俠客島》文中寫道,刻意引導與還原曆史是兩碼事。文中提醒,魯迅曾指明,學習必須是獨立的主體經過自己的“考索”“思慮”,做出的發自內心的選擇,“要想學壞,啥都能當教材,與其拿今人標準苛責過去,不如引導年輕一代深入曆史,既看到特定曆史環境條件,又能基於曆史同情、給出不盲從的判斷。”
《俠客島》也稱讚事件中,網友、景區、學界和政府都展現出了相當的成熟度——“麵對失之偏頗的投訴,絕大多數人沒有跟風,而是做好了“課題分離”,控煙是控煙,魯迅是魯迅。”

浙江魯迅故裏抽煙網紅牆。(CFP)
文中指出,“現實中,大人們一方麵希望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另一方麵卻常下意識地為他們篩選信息,甚至指望社會造出一個對青少年完全無汙染的真空,彷彿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這種看似保護的做法,實則是以過度淨化替代真正的教育。”
文中寫道,魯迅是“民族魂”,是在鐵屋中呐喊、向舊世界衝鋒陷陣的英雄;是以紙筆救國、無畏戰鬥的勇士。但他也愛吸煙、飲酒、喝茶、吃糖,會坐冷板凳鈔古碑,把“背心穿在小衫外”寫信,偶爾搭電車看個夜場電影,不時“中夜雞鳴風雨集,起然煙捲覺新涼”。

魯迅抽煙形象深入人心,但有專家認為,用“老煙腔”形容魯迅是不敬。(網絡資源圖)
《俠客島》稱,至於是不是“誤導青少年”,魯迅自己的話似乎已經給出超前回應:“倘要完全的書,天下可讀的書怕要絕無,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俠客島》評論,與其去景區門口打個卡便擔憂年輕人被一“煙”障目,不如一起用心閱讀魯迅,懂得“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知曉“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學習“不怕做小事情”的泥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