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短視頻《剛買的飛機被打了》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創作者 “豪哥哥”
團隊借此嘲諷印度空軍的陣風戰機被擊落。這一視頻收獲數以千萬計的點擊量,卻也暴露出網絡時代民族主義表達潛藏的失控風險。在鍵盤化作新戰場
“武器” 的當下,我們更需警惕這種狂歡式嘲諷,它正悄然腐蝕著國際關係與國民心態。
視頻中,對印度人的醜化與空戰殘酷性的娛樂化呈現隨處可見。創作者精準拿捏 “愛國流量” 的財富密碼,將複雜的國際關係簡化成
“我方友軍大勝” 的爽劇模式。這種創作行為,實則是把民族尊嚴降格為可量化的點讚數據,用戲謔的方式消解了戰略博弈的嚴肅性。評論區裏諸如
“三哥飛行員嚇得尿褲子” 等戲謔留言比比皆是,這反映出部分網民對地緣政治的認知,已退化到如同看待電子遊戲般非黑即白的程度。
此事件還折射出網絡空間中盛行的 “鏡像式嘲諷” 現象。當印度網民製作關於巴基斯坦 F - 16
被擊落的同類視頻時,我們將其視為狹隘民族主義;而類似創作披上 “愛國”
外衣出現在國內網絡,部分國人卻欣然接受。這種雙重標準,正逐步消解我們批判他國民粹主義時所具備的道義正當性。就像 2019
年印度電影《烏裏:外科手術式打擊》引發巴基斯坦抗議一樣,任何國家的民粹敘事都會加劇地區緊張局勢。
更為深層的危機,在於對軍事衝突的輕佻化呈現。視頻把空戰描繪成街頭鬥毆般的 “打臉”
場景,完全忽視了真實戰爭背後巨大的人道代價。這種娛樂化表達,與敘利亞兒童在廢墟中哭泣的畫麵形成了極為殘酷的對比。此前,某主播甚至用
“快遞小哥送導彈” 的梗調侃軍事行動,這無疑暴露了部分網民對戰爭本質的認知缺失。
回顧上世紀80
年代,中日合拍紀錄片《絲綢之路》,兩國團隊在帕米爾高原共同探尋文明交流的印記。這種超越國界的對話精神,在當前的網絡空間中顯得尤為稀缺。真正的民族自信,應當包含正視他人長處的胸懷。當我們嘲笑印度
“摔機大國” 時,是否想過該國航天器成功登陸月球南極這一重大技術突破?擁有健康的大國心態,就需要坦然承認別國的閃光點。
網絡創作者應樹立互聯網時代的數字文明意識。如同戰地記者遵循不拍攝陣亡者遺體的職業倫理,涉軍事類短視頻創作也應堅守人道底線。在喀喇昆侖山脈兩側,中印士兵尚能通過
“帳篷對話” 緩解邊境緊張局勢。在數字時代,我們更應搭建理解的橋梁:巴基斯坦青年通過 TikTok
展示中國援建電站帶來的光明,印度博主借助直播揭秘真實的中國縣城,這些建設性的互動才是消弭偏見的良方。當我們在鍵盤上敲擊嘲諷段子時,不妨想想那些在喜馬拉雅山麓守護邊境和平的邊防軍人
—— 他們用青春捍衛的國土尊嚴,不應被廉價的網絡口水戰所褻瀆。
文明的進步,在於學會以對話代替對抗,用理解消解敵意。與其在虛擬空間裏嘲諷別國的戰爭損失,不如在現實世界中培育和平的種子。畢竟,當數字空間的
“擊落數” 不斷刷新時,真正 “墜毀” 的,可能是我們這一代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寶貴曆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