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張穎婕發表名為“困局無解體製無救”的文章,痛批習近平當局擅長畫大餅。(擷取自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上任以來,實施一係列天怒人怨的政策,引發中國經濟凋敝,民眾生活益發痛苦,當局不僅不知反思,反而更限縮民眾吐露心聲的空間,嚴厲打壓言論自由,許多體製內知識分子發文批評,最新一例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張穎婕,她發表名為“困局無解體製無救”的文章,痛批習近平當局擅長畫大餅,朝令夕改,導致民眾毫無信心,找到機會就往國外跑。文章由海外中文媒體《議報》於5月13日刊出。
張穎婕寫道,在美國留學工作10年後,她又回到了熟悉的北京。12年前,她在清華大學畢業後踏上留美攻讀博士之路。如今她回到隔壁北大任教已經4年多了,十幾年來竟都是習天下共產黨的新時代,最深刻的感受,概括下來,無非8個字:困局無解、體製無救。
文章寫道,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2024年GDP成長是5%。看到這個數字,很多人都笑了。宏觀層麵,當局公布的經濟指標,是肯定要保的,不知道統計局的康義局長當時壓力會有多大。但關鍵的問題是背後經濟發展的結構是否健康,百姓們看到這個數字後的微觀反應(包括信心與預期等等),這些才是大問題。中微觀層麵,各行各業大有百業凋敝、信心暗淡的趨勢,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市場主體都對未來前景憂心忡忡。做生意做不成、錢放在村鎮銀行還取不出來,紛紛想往外逃。
張穎婕說,她身邊的同事,拿到海外永居綠卡的不在少數,很多人都是工作在國內、小孩和資產在國外。例如,北大一位退休校領導是光華管理學院的教授,退休後常年待在國外和孩子在一起,偶爾回來跟同事吐槽一下,院長則更不用說,找到機會就往國外跑。
張穎婕指出,從小在國內長大,後來又到海外讀書工作,因為家庭因素回國,她當然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富裕起來。隻是近些年看到的情況不是越來越好,反而是越來越糟。美國有個學者叫餘茂春,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要把中共當局和中國人民分開,還是很有道理。中共當局最擅長的就是畫大餅,為了自己的合法性。更可笑的是,不僅畫餅,還不斷“翻烙餅”,朝令夕改的情況數不勝數,正式文件說廢就廢,毫無信用可言,老百姓自然沒有信心。
張穎婕舉例,前些年一直畫的大餅,其中之一就是2035年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準。根據國內同事測算,想達到這個目標,至少每年要確保5%的GDP成長。但保5何其之難!2024年的保5,又有多少水分!年終歲末靠預期型集中出口把數字拉上去,泱泱大國竟然要靠進出口來拉動三分之一的經濟成長,這是極不正常的事。更不論這5%背後的經濟結構,實在稱不上“高品質”。中共自己訂定的政策目標,常常被人看作笑話。
文章指出,中國經濟曆經30多年高速發展,到了十八大之後,成長一路從10%到今天的維持5%都困難,原因有很多重,但根本上,還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產生了矛盾。上層建築不改革,改革開放釋放的發展紅利也快到頭了。前任領導人看這個問題看得很清楚,溫家寶的原話是,沒有政治體製改革的成功,經濟體製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
張穎婕寫道,政治體製再不改革,當前和之後一段時間的困局就將無解!2021年夏天,河南那場大暴雨,官方說法是總共造成小幾百人的死亡失蹤。事實上,“當我們站在鄭州京廣路的隧道,看到路麵上漂浮具具屍體時,就知道實際的死亡人數絕對被誇小了十倍不止!”這一、兩年,社會戾氣愈來愈重,砍人傷人暴力事件頻繁。中共當局的一個最大笑話,就是言行完全相反。例如,黨章裡寫的“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與很多當局的言行完全相悖,老百姓直言,“我們已經看過太多生動的例子,我們現在不好騙了!”
張穎婕直言,政治體製再不改革,無論如何唱響光明論都是無救的體製!有時候被問,你們北大的學者能否說幾句公道話,讓上麵的人聽見。但事實上,知識分子什麽都做不了。除了一些小修小補的技術細節,不敢說真話,隻能配合唱響所謂的光明論。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的體製機製也上行下效,浮躁功利、根本沒有長期主義。
張穎婕最後坦言,她沒有什麽解決方案,但“問題在經濟,根子在政治”,如果硬要提方案,大抵是和絕大多數中國老百姓、市場主體、甚至體製內大部分人所期待的一樣,那就是政治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政治體製改革!重要的話說三遍!
除了張穎婕,廣州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兼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林影、教授兼院長助理韓雙豔,今年4月攜手實名發表名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反共討習檄文,批判中國共產黨近年一係列惹得天怒人怨的政策,還提起六四天安門悲劇在中國被刻意遺忘,呼籲中國人民奮起而戰,反對獨裁,爭取民主自由!在發表上述反共討習檄文後,林影和韓雙豔已分別被摘除院長和教授兼院長助理職務,個人訊息遭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