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認為經濟不會好 興起“2025不花錢”運動

越來越多人認為經濟不會好 興起“2025不花錢”運動
0:00
0:00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綜合編譯自NBC:

“‘No Buy 2025’運動

這個理念是,在一定時間內(一年)取消所有非必需的購物。可能包括新衣服、化妝品、書籍、家居裝飾和外賣等。

自新年開始以來,社交媒體上一直有個詞在流傳。

它叫做‘No Buy’,意思是除了少數例外,你什麽都不買。

現在這個詞已經成為了2025年希望在消費上更節製的人的一個挑戰。

那麽,你怎麽做才能做到呢?這種購物習慣的改變,會不會對我們的經濟帶來衝擊?

下麵是關於#NoBuy2025趨勢的更多內容。

‘NO-BUYERS’是誰?媒體采訪了一些人……

“疫情之後,我有點過度沉迷於偶爾犒賞自己一點,偶爾犒賞自己一點。”

Emilia Grace是南佛羅裏達的一個博主的筆名,已經創作內容12年了。

2022年,她開始深陷社交媒體的“兔子洞”,發現了‘no buy’的概念。

這個理念是,在一定時間內,通常是一年,取消所有非必需的購物。包括新衣服、化妝品、書籍、家居裝飾和外賣等。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製定嚴格或寬鬆的規則,決定自己可以買什麽,不能買什麽。

對於Emilia來說,她取消了這些購物,並對她的‘問題領域’設定了嚴格的規則。

“主要是外出就餐,我看到有一大部分錢花在了外麵就餐上,不是說過度負債,但確實比我希望的要高。還有就是一些訂閱服務,我意識到這些都需要控製一下,”她說道。

因此,為了讓自己保持責任心,她和許多網友一樣,記錄下了自己的進展。

“我發現自己能放棄一些以前很難放下的東西。雖然才過去一個月,但這個月我做得很好,設定了明確的參數,並安排了可以稍微放鬆一點的時刻,”她說。

2024年,僅僅通過‘no buy’挑戰,她就節省了2,432.67美元。

她為‘no buy 2025’設定的目標是將這個數字翻倍,甚至更多。

“重新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解決生活方式的膨脹問題,不成為消費主義的犧牲品,不大量購買,而是看看我可以放棄什麽,仍然過得很好。”

為什麽選擇‘NO BUY’? 一些在線用戶表示,他們參與這個挑戰的原因有:

節省更多的錢;

擺脫債務;

幫助環境;

理解自己的購物習慣;

更加有意識地進行購買。

經濟學專家也認為,可能還有其他原因促使某些人參與。

“這個運動的主要原因是我們所麵臨的物價問題,”佛羅裏達國際大學經濟學教授哈坎·伊爾馬茲庫代(Hakan Yilmazkuday)說道。

“如果你看看物價和我們工資的變化,你會發現它們的調整頻率不同,也就是說:我們幾乎每次去雜貨店或其他零售店時,都能看到價格上漲,而我們的工資要麽是每年調整,要麽根本沒有調整。所以,這取決於我們的購買力變化的多少,也就是我們賺多少錢和物價之間的差距。”

‘NO BUY’對經濟的影響 伊爾馬茲庫代表示,像這樣的運動可以產生兩種效果。

一種是需求效應,意味著某個商品的需求量增減。另一種是轉移效應:你花在一個商品上的錢現在轉而花在另一個商品上。

伊爾馬茲庫代舉了個例子:“今晚我不去外麵吃飯,但我會去超市買東西自己做。”

雖然許多人誓言在2025年不會再買那麽多東西,但這位佛大教授認為佛羅裏達人今年的消費可能實際上會更高。

“好消息是通貨膨脹率正在逐漸下降,這意味著價格上漲會停止。”

伊爾馬茲庫代表示,如果想要對我們的經濟或消費方式產生較大影響,可能需要50%到60%的美國人參與這個趨勢,但他不認為這會發生。

‘NO BUY’參與者想讓你知道的事情 但對於像Emilia這樣的人來說,這個趨勢更多的是做出讓自己感覺好的選擇。

“我認為過去幾年,很多人都陷入了網購,我正在努力回歸本地購物,”她說。

“它不僅僅是購物的體驗,而且我覺得這是我正在嚐試接受的另一種方式。把它變成一個不僅僅是點擊按鈕然後等著包裹送到家裏的過程。”

通過這些小的改變,她希望最終會有更多人開始參與。

“它可能會在商店的思維方式上產生漣漪效應,促使商店重新思考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真正購買的東西,或許對產品設計和生產方式產生積極的影響。”

對於那些有意參加挑戰的人,Emilia也有一些建議。

她說,首先專注於一個你消費上比較困難的領域。

如果你有很多產品,她建議可以嚐試‘產品耗盡法’。也就是把一個產品用到最後,然後再購買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