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獲悉,今年3月23日,曾引發全國關注的冤假錯案當事人趙作海在河南商丘因病離世,終年72歲。據其親屬透露,趙作海遺體已安葬於老家柘城縣老王集鎮趙樓村。

1999年,趙樓村村民發現一具無名屍體,趙作海作為重大嫌疑人被刑拘,在羈押期間,趙作海遭受刑訊逼供,被迫作出9次有罪供述。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其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11年後,隨著“被害人”回到村中,這起離奇案件出現戲劇性轉折。趙作海被改判無罪,並得到65萬元國家賠償。
該案隨後啟動追責。
2010年,“趙作海案”的主審法官胡燁、審判長張運隨、審判員胡選民、代理審判員魏新生停職接受調查,此後再無下文。停職前,胡燁已升任河南省高院的法官,其餘三名法官都在商丘市中院刑一庭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主審法官胡燁也是河南吳留鎖冤案審理法官。
當年拍板的時任地區政法委書記王師燦因為已經退休到美國居住,未能追責。
2012年6月,開封市龍亭區法院對刑訊逼供趙作海的6名警察作出一審判決。6警察刑訊逼供罪成立,其中5人獲刑,一人免予刑事處罰。
此外,商丘市檢察院當年出庭支持公訴的兩名檢察官汪繼華和鄭磊,已經於數年前先後離開檢察院,目前在商丘市的律師事務所任律師。
時任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立勇針對趙作海案件,就如何“糾正執法問題,促進公正執法”進行專門討論。
張立勇說,在當時的庭審中,盡管辯護律師為趙作海作了無罪辯護,但聲音很微弱。法官先入為主,一開始就把被告人定做罪犯。辯方和控方,沒有平等的話語權。所有這些,最終導致法官職業操守的缺失。法官不能堅守職業操守,最終導致冤案發生和法院的地位下降。
張立勇表示,趙作海案件,反映出我們法院有些法官沒有很好地處理好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司法原則,沒有堅持疑罪從無。法院要進一步在轉變司法理念上下工夫,始終堅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堅持無罪推定、疑罪從無。
事實上,啟動追責的案件中,趙作海案的追責“動靜”已是最大。
“法度law”檢索發現,近年多起冤錯案,事後追責大多沒有下文。
由於追責未設時限,不少案件處於追責結果沒下文的狀態,陳夏影案、念斌案、楊明案等,均未見到啟動追責的公開報道。
據悉,早在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就頒布實施了《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明確規定了錯案責任的追究範圍、違法責任。
2013年8月,中央政法委出台首個關於切實防止冤假錯案的指導意見,明確建立健全冤假錯案的責任追究機製,明確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在職責範圍內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
2015年2月,最高檢出台《關於深化檢察改革的意見(2013—2017年工作規劃)》,其中明確提出將健全冤假錯案防範、糾正、責任追究機製。
對於冤錯案追責難的現實,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宋英輝認為,這與過去的辦案機製有關係。原來的體製存在問題,並非誰辦案誰負責,很多是審委會集體討論通過的或者判決是由多級法院核準的。一旦確定為錯案,要倒追誰是決定中起到關鍵作用的責任人就比較困難。所以,現在的司法責任製改革中,強調誰辦案誰負責,從源頭預防冤假錯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