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日,美國正式取消對中國小額包裹免稅政策,所有價值不超過800美元的小額包裹都要被征收關稅,按照2024年的數據,超過13.6億件包裹都將受此政策影響,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的跨境電商平台。這是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啟關稅戰之後的最新武器。
在過去的一個月裏,由美國發起的貿易戰一波三折。
4月2日,在被特朗普稱為“解放日”的這一天,他宣布向全球所有商品征收10%的基礎關稅,對貿易逆差較大的國家再征收額外關稅。其中,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在此前20%關稅的基礎上加征34%關稅。中國對等反製,美國繼續加征,54%,104%,125%,145%……4月11日,中國對美國反製關稅達到125%。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稱,美國對華關稅已經淪為數字遊戲。

當地時間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宮講話,稱該日為“解放日”,並宣布一係列“互惠關稅”。
六天後,急風驟雨的關稅戰似乎又出現了緩和的跡象。4月17日,特朗普稱一個月內會與中國達成協議。在4月22日的白宮新聞發布會上,特朗普表示對華關稅會大幅下降,但不會降到零。時間來到5月初,在美國主動邀請之下,中美商定在瑞士舉行會談。但政策尚未確定前,不確定性的陰影仍然籠罩著外貿行業。
第一次聽到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征收54%關稅的消息時,Mindy以為這是個巨大的玩笑——像這位總統過往的行為那樣,不值得被認真對待。Mindy的公司總部在中國,向世界各地出口分子材料,在這間位於矽穀的辦公室裏,同事們紛紛調侃:“He’s finally out of his mind!(他終於瘋了!)” “As he always?(和往常一樣嗎?)”
但這絕不是滑稽的政治表演,關稅帶來的影響會落在每個人身上。
23000多公裏外的浙江金華,吳悅收到了訂單停發的通知。她和父親共同經營著一家電動升降桌工廠。按照原計劃,10000多台升降桌應該在三天後發往美國,現在卻隻能靜靜地待在倉庫裏。她問外貿公司什麽時候能出貨,對方給不出確切的時間。
在此之前,關稅是一個並不為太多人關心的冷門話題,但短短兩周內,事態升級還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對於一些毛利率隻有10%左右的傳統製造業,現在的關稅數字已然意味著脫鉤。
過去的一年間,中國向美國出口商品總額超過5246億美元。這個占據中國對外出口商品總額最多的國家,在許多外貿人眼裏仍是難以放棄的市場。根據高盛發布的報告,1600萬中國人的工作和對美出口相關。中美貿易的鏈條上,有工廠,外貿公司,貨代,物流商……數不清的環節背後,是無數人的生計與夢想。
Made in China
走在美國的超市裏,你很難避開那些刻著“made in China”的商品:大到微波爐,電風扇,掛滿燈球的聖誕樹,小到一隻塑料袋,一把折疊傘,一個金發碧眼的芭比娃娃。在去年美國進口的商品中,中國製造了75%以上的兒童玩具,近80%的塑料廚具,88%的電風扇,超過90%的LED燈、保溫杯、人造花和折疊傘,超過99%的鈣片、鬧鍾、電熱毯和烤麵包機。

美國佛羅裏達州西棕櫚灘,聖誕商品商店勞克林表示,他希望特朗普政府與中國達成關稅協議,這將避免他不得不提高價格,因為他銷售的大部分聖誕裝飾品都是中國製造的。
即使是叫囂著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很難在自己身邊排除“中國製造”的影子。根據美聯社報道,特朗普的競選商品,封皮上寫著“God Bless the USA(天佑美國)”的聖經,印刷於杭州的一家工廠。去年二月初到三月末,12萬本“天佑美國聖經”從杭州運往美國。這不該讓人感到驚訝,畢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聖經出口國。
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聖誕製品出口國,去年美國進口的聖誕製品中,有87%來自中國。在被稱為“聖誕村”的浙江義烏,喬楓和父親管理一家聖誕樹工廠。如果沒有貿易戰,一萬多棵聖誕樹將在今年夏天運往美國,陳列在新澤西州和加州的沃爾瑪超市裏。
客戶對去年的貨物很滿意,承諾今年要下價值1000萬人民幣的訂單,喬楓滿心歡喜。刷到特朗普加征關稅的消息時,他的第一反應是“完蛋了”。果然,合作的外貿公司發來消息,告訴喬楓先不要生產這批聖誕樹。關稅的變動讓他們無法確認成本,也無法確認合作是否還要繼續。
失去訂單讓喬楓感到可惜,但好在聖誕樹尚未投產。對於已經開始生產美國訂單的廠家,損失來得更為直接和具體。突如其來的關稅,讓吳健康生產到一半的塑料袋全部被叫停。美國客戶們一邊抱怨著總統的瘋狂,一邊直截了當地說明,高昂的關稅將會讓這些來自中國的塑料袋失去價格優勢,他們承擔不起。
今年3月,特朗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征收20%關稅時,交易還有談判的空間。客戶問吳健康,以後的訂單能不能讓點利,雙方各承擔10%的關稅,吳健康同意了。一個月後貿易戰升級,他問客戶打算怎麽辦,再也沒有收到回複。
現在,八十餘噸塑料袋囤積在福建泉州的工廠裏,不知道什麽時間才能發出。這是吳健康從父親手裏接過工廠的第16年,廠裏有40餘位工人,其中一些人從他上小學開始就在這裏工作。隔壁的紡織廠陸續傳出裁員的消息,吳健康不希望走到這一天。
貿易戰中求生存
接不到訂單,吳健康讓工廠停工了三天,去廈門拜訪了一位老客戶。客戶在國內經營酒店垃圾袋的業務,需要的貨物量大,但出價極低——一噸袋子的價格是6500元,利潤不到1%。相比而言,出口到美國的塑料袋材質更好,價格也高,每噸的單價超過10000元。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吳健康評價這筆訂單的價格是“雞骨頭價”,但他還是接下了這一單。至少,每個月200噸的出貨量,能先讓工廠維持運轉。
停滯,是貿易戰給工廠帶來最直接的衝擊,也是工廠主們最害怕發生的事。在浙江女孩吳悅的升降桌工廠,80%的訂單依賴於美國市場,美國加征關稅的政策發布後,幾乎所有的客戶都要求暫停出貨。她立刻通知供應商暫停輔料供應,並在第二天宣布工廠停工。
對於依賴美國市場的工廠而言,應對貿易戰的思路可以分為兩種:一是轉向國內或其他國家,尋找替代性市場;二是繼續出口美國,但把工廠轉移到關稅更低的東南亞或墨西哥。這一輪貿易戰以前,吳悅的父親已經在研究去越南辦廠的可行性。貿易戰開始後,父親留在越南考察,那裏工人的工資比國內便宜一半,父親有信心在那裏建一個新工廠。停工那兩天,吳悅抓緊注冊商標,想在國內的電商平台上開拓銷路。
貿易公司鏈接工廠和客戶,對關稅帶來的變動最為敏感。加征關稅的消息剛剛傳出,Grace加入的外貿群都“炸了”。她聽說有人的服裝訂單在當天就被暫停,有人的貨快到港口被客戶放棄——在突然升高的關稅麵前,沒人想做賠本的買賣。
Grace經營一家出口醫療設備的貿易公司,關稅上漲後,她發現物流的價格也變得不穩定。二月詢價時,從中國發往美國的物流價格還在25元/kg,美國第一次加征關稅時變成30元/kg,一周後漲到35元/kg。貨代報價時還會加上一句:成本可能還有變動,以客人收到貨物時的實際關稅為準。

工人趕製醫療器械海外訂單
醫療設備出口的利潤空間較高,Grace相信生意還有協商的餘地。她努力安撫客戶的情緒,告訴客戶自己會想辦法,不讓他們全部承擔上漲的關稅。她同時在考慮壓縮供應鏈的成本,比較不同供應商的價格,原本10塊錢一個的零件,她要問問8塊能不能做下來。
在Mindy所在的矽穀辦公室,持續上漲的關稅讓氣氛越來越凝重。常常是有人報出最新的關稅數字,同事們從一堆文件中抬頭:“又加了!”兩周以來,關稅每上漲一次,Mindy就要和同事開一次會。關稅數字從54%漲到145%,會議規模也從三四個人變成三四十人。
第一次開會時,大家的反應還很積極,相信成本仍在可控範圍內。Mindy開始翻閱一本幾百頁的關稅代碼書,研究通過調整產品描述避稅的方法。但當數字來到145%,更顯著的情緒是觀望和等待,“當事情已經壞到一定程度,再壞也無所謂了”。
“明天能上班了嗎”
宣布停工後,吳悅的工廠群聊裏時不時有人發問,“明天能上班了嗎?”吳悅理解他們的焦灼,工人的工資計件發放,平均一天能拿200元,如果停工,隻能拿到30元的補貼。
停工第三天,外貿公司發來一些日本和德國的訂單,工廠得以恢複生產。吳悅去車間視察時,一位女工問,“小吳,能不能不放假?”她心裏升起一陣酸楚,有對眼前困境的無力感,也有對工人的歉意。

工廠的生產車間
吳悅知道,這位女工經曆坎坷。在上一段婚姻裏經曆了家暴後,哥哥帶她來工廠上班。剛來工廠的日子裏,她比誰都要賣力。裝車,卸貨,其他女工不願意幹的體力活,隻要工資高,她都願意做。
雖然工廠恢複了生產,但由於訂單數量有限,吳悅還是取消了晚上的加班。鎮上有十幾家工廠的生意和出口美國相關,以前晚間總是燈火通明。一天晚上九點多,吳悅開車回家,路上幾乎沒有工廠是亮著燈的。廠裏一下子變得安靜了,想起以前機器的轟鳴聲,吳悅心裏空落落的。
和浙江的大多數“廠二代”一樣,吳悅的童年是在工廠度過的,家住在工廠辦公樓附近,放學後在工廠餐廳寫作業,無聊了就去工廠車間玩。車間的老工人們看著她長大,不喊她老板,隻喊“小吳”,她也親熱地喊“叔叔”“阿姨”。
吳悅感受到今年的招工市場尤其慘淡,她兩年前發出的招工啟事都被人翻出來。年初到現在,她接到過二十多個找工作的電話,“要不要拋光工?”“要不要裝配工?”她不想看到廠裏的工人成為求職大潮裏的一員。工廠是父親二十幾年來的心血,也是一百多位工人們賴以生存的飯碗。
工廠每周一次的管理層會議上,吳悅告訴其他人,為了應對關稅帶來的影響,會接一些沒有多少利潤的單子,保證工廠運轉下去,“讓每一個人都有飯吃”。
美國對華關稅漲到125%的後一天,劉漫漫收到了降薪的消息。她負責一家工廠的亞馬遜運營,銷售烤肉爐的配件,最重要的市場就是美國。去年八月起,老板頻繁去東南亞出差,她猜到了老板可能在考慮去東南亞辦廠,隻是沒想到轉變來得這麽突然。
在通知降薪的會議上,老板語氣委婉,公司現在遇到了困難,如果想走,把手裏的貨物清掉就能離開,如果想留,就要接受以後隻拿底薪。劉漫漫每個月的提成一般有五到七千,去掉提成,每月隻有八千元的底薪,剛剛夠還房貸。
即使內心很難接受降薪的方案,劉漫漫還是隻能點頭接受。她今年38歲了,有兩個孩子,去年一家人在深圳買了房,她不能失去工作。過了35歲,年齡成為求職的顯性門檻,尤其是在以加班出名的跨境電商行業,“38歲的年齡,是不會有人看你簡曆的”。
十年前,這個行業曾給她帶來機遇與希望。大專畢業後,她從湖北農村老家到深圳一家工廠做文職,月收入隻有1800元,做跨境電商的朋友卻能月入五千。她從最基礎的客服進入這個行業,一天要回複幾百封英文郵件,但比在工廠開心。
彼時,做跨境電商不設學曆門檻,不需要雄厚的資金儲備,給外來的打工者提供了致富的可能性。租一間500元的“農民房”,買一台電腦,注冊一個營業執照,再把貨物掛在速賣通、eBay這些平台上,就能做生意。起初,劉漫漫的丈夫業餘賣汽車零部件,每個月就能掙一萬多。他幹脆辭職單幹,生意好的時候能月入兩三萬。
他們身邊從不缺少“逆天改命”的神話:來自湖北黃石的兄弟倆,原本創業的跨境電商公司快要倒閉,因為發現了一款好賣的產品,生意起死回生,兩人都在深圳市中心買了房。劉漫漫和丈夫雖然不屬於暴發戶的行列,但十幾年幹下來也小有積蓄。去年年底,他們終於交首付拿下了一套房子,實現了劉漫漫在深圳安家的夢想。
近兩年來,劉漫漫明顯感到,跨境電商生意沒有之前好做了。一邊是國內激烈的內卷式競爭,一邊是國際上的地緣政治衝突。貿易戰、俄烏戰爭、巴以衝突,每一次變動都帶來不確定性。薪資是最直觀的變化。十年前她剛入行時,做最基礎的亞馬遜客服都能收入六千,現在還有很多年輕人隻拿四千左右的底薪。
放在以前,劉漫漫喜歡在周末和姐妹們聚會,大家一起帶上孩子,租個民宿,去海邊燒烤。今年群聊裏沒人提聚會的事,朋友中間有不少人做外貿,她猜測各家的生意都不好做,沒人有聚會的心情。計劃著五一假期回家,劉漫漫往購物車裏添了好多漂亮衣服。降薪後,買衣服的開銷被她省去了。她告訴兒子,媽媽的工資一個月少了5000塊錢,“啥事都要省一點點”。
最好的期待,最壞的打算
如果貿易戰持續下去,最壞的結果可能是什麽?一個可見的答案是,關稅帶來的成本上漲,最終會由消費者承擔。蓋洛普的民調結果顯示,接近90%的美國民眾認為關稅政策會帶來物價上漲。
Mindy開始擔心以後不能在電商平台上買到物美價廉的小商品。洗碗用的橡膠手套,當地要10美刀一雙,速賣通上5塊人民幣就能買好幾雙。特朗普提高關稅的同時,還取消了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小額免稅”政策。Mindy和朋友們抓緊在電商平台下單,買了手機殼,衣服,廚具……5月2日後,這些小商品將不再能獲得關稅豁免。

在洛杉磯的一個批發市場,該市場的大部分商品都是從中國進口的。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新政之後,許多公司將重組供應鏈。將中國製造的商品大批量進口至加拿大,再通過小額訂單賣給消費者,曾經是很多美國電商公司規避關稅的策略。但在特朗普對中國小額包裹取消免稅後,這一策略將不再適用:一雙原本售價175美元的中國製造運動鞋,如今將多出超過300美元的稅費。而據《中國基金報》報道,快時尚巨頭Shein已經對從美國市場從連衣裙到廚房用品等商品提價。家居、廚房用品及玩具類平均漲幅超30%,一件10件裝廚房毛巾暴漲377%。顯而易見,關稅戰的結果,將是美國自己的消費者買單,其中,低收入者受到的影響將更加明顯。
劉漫漫不知道老板什麽時候會決定撤廠,不知道工作還能保留多久。她隻能在心裏做好最壞的打算:如果真的到了失業那一天,就算去給人當月嫂,也要把一個月八千多的房貸掙出來。
對於未來,聖誕樹工廠老板喬楓保持樂觀,相信貿易戰會很快結束,“他們不能不過聖誕節,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