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生沉默的時候,意味著什麽
文章來源: 張3豐的世界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原研藥和仿製藥問題,判斷起來很簡單:看一下醫生和家人在吃什麽。
一位醫生朋友來書店分享。他說自己的父親住在深圳,前列腺問題(那正是他的專業),每晚起夜七八次。他看了一下藥,堅持把仿製藥換成原研藥,老人每晚起夜一兩次,生活質量大為改觀。
書店的讀者朋友都很感謝這位醫生。他是微博大V,這幾年一直堅持公開發言。
這給他帶來聲望,當然也有麻煩。有一次他還被帶到派出所問話,警察一點都不客氣,不過所長還不錯,很快讓他回家了。
在單位,他也是一個“怪傑”,早早放棄體製內評價道路的卷,而是盡量“做自己”。醫生靠手藝吃飯,最終也獲得了一定的發言空間。
他的經曆對我有很大衝擊。過去我認為,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刪帖或者約談是很正常的,醫生應該受到尊重,畢竟不管你在什麽位置,都會生病。
這不是說醫生應該享受說話的特權,而是因為醫生的公共發言,往往都是從專業出發,而且天然地關乎“公共利益”,他們每一天都在關注“人民群眾的健康”。
絕大部分醫生都沒有公共表達的衝動,因為工作繁忙,而踏實工作就可以換來不錯的收入。這個職業,是鼓勵埋頭做事的。
正因為這樣,當醫生選擇麵向公共發言時,往往是因為自己作為一個“人”,已經到了不得不開口的地步,如果不說出來,會受到良心的譴責。
非典時的蔣彥永,新冠時的李文亮,包括張文宏,都是如此。每一次有醫生站出來,其實都意味著出現了真正的公共衛生危機。
醫生不會嘩眾取寵,甚至並不想站出來,但是有時候他們隻是說出事實,就顯得勇敢——這不過是因為形勢已經比較危急罷了。
上海瑞金醫院鄭醫生等政協委員也是如此。今天看到有文章說上海有的醫院已經可以開降血壓的原研藥,病人的血壓可以降下來了。
這很可悲,也很危險。要知道,這可是在上海,像我老家那樣的縣城又會如何呢。
但是,鄭醫生的微博顯示“已注銷”。是注銷而不是封禁,說明發言並不違規,但是很明顯也感受到壓力:領導的勸說,“上麵的”招呼,以及親友的擔心,形成一個龐大的壓力集團。
隻要你開口說話,就會有很多好心人勸你。
可以預計,接下來鄭醫生會沉默,更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這也是這一輪圍繞藥物集采的輿論走向的寫照: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有一些關注,但是最終回走向沉寂。
當醫生沉默的時候,又意味著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