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失學”,“舊改”中的孩子該如何告別家園?
文章來源: 單讀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2019 年 6 月,深圳最大的城中村“白石洲”啟動舊村改造項目,8 萬 3
千名外來租戶的生活軌跡隨之改變。一個跨專業的“新流動”研究小組由此成立,小組成員一方麵深入現場,幫助受舊改影響的租戶解決生活難題;另一方麵行動者們也以藝術為媒介,不斷追問空間政治、公民權益等問題,以此撐開公共領域的話語空間。
單讀摘錄了“新流動”研究小組調研報告:《重返白石洲》的首篇《從“他們”的白石洲到“我們”的白石洲》,並分為上下篇發布。上篇文章記錄了“新流動”小組的部分成員,如何早於
2016
年,就通過自發的社區活動與白石洲居民形成跨階層的網絡,舊村的鋪麵、住所和街道也變成了交流互助的非正式公共空間,這是日後的共同行動和藝術表達的社區基礎(點擊回顧上篇曾經的深漂第一站,和他們消失的家園)。
今天分享的下篇則將聚焦目光於流動孩童的教育問題。白石洲孩子的童年在“舊改”中塌陷,他們不僅失去了家園中熟悉的一切,部分孩子還可能失去了大城市的教育機會。無數生活在白石洲的家庭麵臨著殘酷的岔路口:是全家返鄉,還是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在“白石洲拆遷誕生億萬富豪”的故事背麵,“舊改”浪潮對於一個普通家庭意味著什麽?
從“他們”的白石洲到“我們”的白石洲(下)
01
搬家意味著“失學”
2019 年,被稱為“深漂第一站”的白石洲突然遭遇清租,15 萬人需要在短期內搬遷,超過 4000
個家庭的孩子麵臨就學困境。
眾多白石洲家長反映,在收到清租通知以前,他們並未獲知開發商統一發布的關於拆遷的消息,甚至大部分外地房東也不知道具體的拆遷範圍與時間。六月底,白石洲部分租戶開始收到房東的清租通知,而大多數租戶家長收到的清租最遲時限都在九月底,但是九月開學在即,如果在此之前學位問題解決不了,那這些白石洲孩子將麵臨種種困境,要麽跨區域上學,要麽全家返鄉,或者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白石洲家長們為此數次奔走多個部門尋求解決方案,仍無實質性結果。
白石洲家長們在教育局
2019 年 8 月 1 日,近 300
位外地房東到江南百貨門前表達訴求,人們七嘴八舌,普通話夾雜著粵語,外地房東談及因為和本地房東身份不同,他們麵臨不公平的賠付標準,這些人中也不乏為孩子上學問題焦灼的家長。
“不公平”,這三個字在白石洲的舊改浪潮中被屢次提及,但外界似乎更關注白石洲拆遷後會誕生多少個億萬富翁。每一個人在舊改中的遭遇是什麽,這樣一場空前的風暴對於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的家庭到底意味著什麽,卻無從知曉。外地房東聚集江南百貨的那天,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有些人在雨傘下感歎道:“我們把青春都奉獻給了深圳,想不到到頭來是這個結果。”
圖片來自網絡
對於生活在白石洲的人來說,生活還在繼續,隻是多了不少搬家的貨車,路邊也堆滿了搬家帶不走的床墊和生活用品。這些被遺棄的東西,卻意外成為居住在白石洲的孩子們暑假玩耍的新玩具。他們無拘無束地穿行在白石洲的大街小巷,似乎還沒有準備好去麵對他們九月份的失學,同時,他們的家長一時間也找不到合適的言語和他們解釋這場突如其來的舊改。九月開學季對於每一個居住在白石洲的家長來說,仿佛都是一柄懸在心頭的利劍。對於大部分白石洲家長而言,比搬家更為嚴峻的,是他們的孩子在搬遷後的上學問題:
1、清租的突然,加上周邊房價之高,意味著很多租戶很難找到新住處;沒有新的租賃合同,孩子將不能申請小升初、初升高的學位。
2、如果租戶想搬去周邊地區就近上學,在租戶得知清租消息的七月份,深圳教育局規定的申請轉學插班時間最遲期限已過,無法辦理轉學。
3、非深籍家庭搬離南山區(白石洲所屬區),無法滿足深圳其他地區“居住一年以上”的入學要求。
4、受影響的白石洲孩子們多為三年級以下,即使是已經辦理入學的孩子,由於上學路途變遠,部分上學地段複雜等原因,他們上學要承擔風險也將加大。
綜上所述,對大多數的白石洲家庭而言,搬家就意味著“失學”。時至九月初,據家長說,位於白石洲的星河小學已經有超過400名小學生退學,“快樂幼兒園”的孩子也走了三分之二,三個班合並成了一個班。
02
事件即藝術,讓藝術成為媒體
2017
年,策展人鄭宏彬和廣州西三村的藝術家,一起發起“西三電影製片廠”項目,和在地的藝術家們一起,一麵像調查記者一樣調研,一麵拿起手機將問題和情景進行拍攝加工。西三村加工廠林立,鄭宏彬也戲稱“西三電影製片廠”是西三村問題的影像加工廠。
在“西三電影製片廠”項目中,鄭宏彬提出“讓藝術成為媒體”:在翔實的調研的基礎上,找到公眾可感知、易傳播的點,創造藝術事件,讓公眾借由藝術實踐中裂開的張力看見權益事件背後的邏輯,並試圖引導這種創造性傳播所吸引的關注來推動具體事情的解決。在涉及參與者合作的表達中,藝術家和參與者擁有同樣權重的主體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紀錄片《村民記者》。
2017 年 11 月 15 日,“西三電影製片廠”邀請 77 位西三村民、12 位住西三村的藝術家、6
位深圳的建築師、導演、社會工作者,共 95
人,從廣州出發,前往深圳白石洲,每個人拿自己的手機拍攝采訪這個麵臨拆遷威脅的城中村的現狀,共拍攝 2200
餘段視頻資料。曆時一個半月,這部時長 1 小時 46 分的紀錄片《村民記者》最終完成。對於 95
位拍攝者來說,這亦是一次對未來的聯合的排演,西三村地處廣州番禺,同樣屬於城中村,雖說拆遷沒有提上日程,但村民的隱憂仍然存在。因為《村民記者》這個項目,鄭宏彬開始持續關注白石洲的情況。2019
年 6
月白石洲拆遷正式啟動,鄭宏彬意識到這必然會牽連出諸多複雜的權益問題,便邀請四位藝術家——堅果兄弟、武老白、劉偉偉(他的項目會在後續文章中分享)和我來深圳駐地工作。
《村民記者》海報
03
“深圳娃娃”
十年前,藝術家堅果兄弟還在深圳華僑城的廣告公司上班時,就租住在白石洲的公寓內,用堅果兄弟的話說,這裏交通方便,房租相對便宜,而且比起小區的秩序感,城中村更有煙火氣息。但於
2019 年 7
月重回白石洲調研時,堅果兄弟發現當年的輕鬆愜意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由路邊停靠的搬家貨車、社區豎起的圍擋、行色匆匆的路人形成的緊張感。
在走訪的過程中,堅果兄弟注意到因為搬遷,路邊有很多孩子來不及帶走的、被丟棄的布娃娃。他看著那一個個被丟棄的布娃娃,想到白石洲居民和路邊布娃娃的命運一樣,遭遇突如其來的拆遷,被無奈地拋在了街上。
白石洲孩子的學位問題是業主、租戶、商戶三方人群最緊急的問題。堅果兄弟隨即通過“白石洲小組”、關心白石洲的商鋪店主、白石洲微信群,來聯係白石洲的家長們,問是否可以提供一個孩子的布娃娃。他們將布娃娃們收集起來,實施一個“抓娃娃計劃”。計劃的實施起初非常艱難,因為布娃娃是孩子的隨身之物,多少會有不舍,但是在家長和孩子們了解到堅果兄弟的想法之後,大部分都樂意合作。堅果兄弟的方案的靈感來自商場常見的抓娃娃機,堅果兄弟希望收集大量居住在白石洲孩子的“娃娃”,放置在深圳的邊界,再找一台大型施工挖掘機,一個一個把這些“深圳娃娃”丟向深圳界外,展演白石洲“娃娃”即將被深圳這座城市拋棄的命運。
堅果兄弟在白石洲收集“娃娃”
“巨大的抓機把娃娃輕飄飄地甩出去那一下,感覺有點恍惚,那是對這場力量懸殊的對決一個精準的概括。”
堅果兄弟在 15 天裏收集了 400 多個白石洲的“娃娃”,有 100
餘位白石洲家長及孩子參與捐贈。每位孩子還在送出“娃娃”的時候,在“娃娃”上寫下自己對可能失去學位和拆遷的感受,堅果兄弟為他們和“娃娃”留影。15
天的時間裏,有幾家曾經參與過“白石洲小組”活動的店鋪,成為收集的“娃娃”的臨時寄存點。那段時間在白石洲總是會看到一個抱著一大堆“娃娃”的人遊走在大街小巷,像一個馬戲團的表演者。
白石洲家長及孩子捐贈“娃娃”
真正的“表演”在 2019 年 8 月 4 日,堅果兄弟把收集到的 400
多個“娃娃”矩陣式地排列在深圳邊界的某處空地上,事先準備好的工程挖掘機將這 400
多個娃娃挨個拋到深圳的界外。這次作品的表演,除了堅果兄弟和誌願者的實施操作,諸多媒體記者、部分白石洲家長也來到了現場參與其中,並幫忙拍攝。那天烈日當頭,炙烤著每一個現場的人。不同專業背景的人一起行動,像是完成一個共同的儀式。巨大的工程挖掘機和可愛渺小的“娃娃”放在一起,這種巨大的落差感也讓人想到今天更普遍的生存處境。
“深圳娃娃”現場
正當諸多媒體麵對白石洲拆遷話題難以找到切入點時,堅果兄弟通過“深圳娃娃”這個藝術事件,創造出一個媒體可以直接利用的話題,進而創造出白石洲居民和媒體直接對話的空間。藝術成為公共媒體的一環,不斷撐開公共領域的話語空間。
“深圳娃娃”朋友圈展覽內容,每張圖片采用豎型長幅設計,分別由上部分的主標題和下部分的漫畫組成
朋友圈頁麵顯示效果,點擊圖片後顯示文案和漫畫
雖然“深圳娃娃”被媒體廣泛報道,但是白石洲孩子的學位問題仍未得到實際解決。堅果兄弟希望延續這個項目,將“深圳娃娃”這組作品放在實體空間展覽,但無奈沒有展覽空間接受這樣的作品,堅果兄弟索性把微信朋友圈當作展廳,租賃了
10000 個人的朋友圈三天(租金協議價 3
毛),將堅果兄弟和插畫家蔡蔡合作的“深圳娃娃九宮格插畫”掛在租賃者的朋友圈展覽。九幅插畫的縮略圖在朋友圈顯示為“白石洲四千學童困境”這九個字,而點開後的長圖則是以“抓娃娃”為基礎的敘事漫畫,每一幅都涵蓋白石洲孩子上學的種種問題。堅果甚至找到“西三歌隊”來寫歌,並將抓娃娃的現場與收集過程做成
MV 在線上傳播。堅果兄弟實踐了自己的理念——事件即藝術,讓藝術成為媒體。
04
從大數據和事件背後,看見具體的人
和堅果兄弟不同,我此前與白石洲並無交集。來白石洲駐地工作後,每天我除了在白石洲不同的微信群裏翻看消息,就是陪白石洲的家長們去不同單位打聽消息。路上有位家長和我說:“我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去的地方,這個月我都跑遍了。”在家長們看來,教育是百年大計,一切本應該為教育讓步。但實際上,他們處處碰壁。家長們白天在不同崗位工作,晚上還要去鄰近或者遙遠的地方看房。白石洲家長與我約見時往往都是千鈞壓力之下的喘息片刻。在談及迫切的搬家問題時,家長表示:“其實我們住在哪兒,或者住得遠一點兒都不要緊,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怎麽樣都可以。孩子是在白石洲出生的,他們的童年都在白石洲,現在要搬走了,如果沒學上,我真不知道該怎麽辦……”
有位做停車場管理家長說:白石洲現在最多的車就是搬家的貨車,有的車主為了接單方便,幹脆徹夜停在白石洲的路旁。街頭巷尾閑談的內容也從柴米油鹽變成和搬遷有關的數字:
“今天很多外地房東開會,要賠1:1.2,本地房東才1:0.3。”
“我一個朋友說的,不拆還有三房住,拆了之後扣除七七八八的隻剩20—30 平米的房子。”
“住了十來年的兩房一廳,東西太多了,搬家費都用掉了2000。”
“昨天去灣畔看了三房的,基本1 萬 1 到 1 萬 2。”
“ 2 房 1 廳的中介費1500—1800元。”
“住房信息的登記必須滿一年,才能申請學位,我住了 11 年,沒有合同。”
……
白石洲微信群的群聊消息幾乎每一句也和這類數字有關,突如其來的額外生存成本讓人焦頭爛額,沒過幾天,有位白石洲的租戶將微信名改成了“來了就是深圳人全是謊言”。
在這場計算中,白石洲的家長麵臨最無解的問題是,如果搬到白石洲附近,高昂的房租無力承擔;如果搬到深圳其他區,孩子因學位問題無法轉學——如此困境變成一個死循環,讓家長們進退不得。暑假即將結束時,有些孩子還在趕可能交不回去的暑假作業。“權利”這個詞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可能需要耐心地解釋才能明白,失去隻是一刹那,承受和理解卻要花很久的時間。因為舊改,白石洲家長們在暑假接受了不少媒體和個人的采訪,有位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麵對媒體聊聊他們的想法,對於家長來說,更多的曝光可能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但孩子在麵對突如其來的社會議題以及意外的關注時,顯得無所適從,反而不斷回避對舊改做出表達的要求。家庭的撕裂在機械的舊改中像毛細血管一樣不可見,其陰影卻可能伴隨孩子的一生。父輩作為第一或第二代流動人口,在投入到深圳的建設中時,絕大部分人的願望都是希望子女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的子女卻在機械的舊改中被迫成為新一代的流動人口。
如何使這些孩子在龐大而無情的舊改中找到理解它的入口,如何讓白石洲家庭找到兩代人可以坐下來平靜溝通舊改的對話方式,如何讓外界在大數據及權益事件背後看見具體的人們並體察他們的情感,這些是我在白石洲藝術實踐中進一步的追問。
05
白石洲數學公開課
我在陪伴白石洲家長的時間裏,無論是線下見麵還是在微信上群聊,最常聽到的信息就是關於拆遷之後的租房、交通、學位等一係列的生活成本的計算。這些數字就像一個個求救信號,頻繁出現在白石洲這片垂死掙紮的海麵。有一次和一位家長在白石洲街頭相遇,他正要帶孩子去補習班,這些白石洲家長平時省吃儉用,但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一點不比深圳其他地方的家長少。因此,我和鄭宏彬討論(當時在計劃實施“白石洲開學季”計劃,包含美術課、音樂課、體育課,希望象征性地重建孩子失去的學校,但未能實施),發起一個“白石洲數學公開課”活動。既然在白石洲,無論是居民聚集現場的閑聊還是群聊的信息,都和拆遷後的成本增加有關,那我們不妨通過數學課來討論,一個具體的家庭到底會因為拆遷額外承擔多少成本。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目前白石洲的家庭,家家都有一套難算的數學題。除了新聞裏展示的
15 萬人流離失所、上千名兒童麵臨失學困境這樣的大的數字外,那些細枝末節中的 0.1、0.5
也同樣重要。與此同時,麵對舊改風波,家長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話語同孩子解釋,有些家長覺得孩子聽不懂太複雜的權益問題,也有些家長因為沒能給孩子穩定的生活而自責,羞於溝通而寧可沉默。而數學課、應用題本身就是小學生和初中生在課堂上最常接觸到的東西,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個熟悉的形式,正好可以作為他們理解舊改事件的語言形式,而數學作業的輔導工作,恰好能創造出一個家長和孩子溝通白石洲舊改話題的情景。
白石洲數學公開課海報
在前期的準備過程中,我通過對家長的采訪和白石洲的群聊收集了各種和搬遷有關的信息,並通過武老白和黃桜介紹,找到一位數學老師編撰一套圍繞白石洲家庭搬遷的數學應用題。8
月,在白石洲的一間教室,我們邀請了白石洲孩子、家長、數學老師、媒體共同參與這堂麵向社會的數學公開課。數學課的現場與其說是課堂,不如說是一場關於白石洲拆遷問題的論壇。每一道關於拆遷及其額外成本的數學應用題,不同的孩子和家長會有各自的解釋和算法。在討論解題思路的同時,每個孩子還會結合自己的家庭遭遇進行分享,旁聽的家長也會加入討論,向孩子們講述自己在拆遷中的遭遇。課後,我和誌願者們在白石洲街頭像發傳單一樣,給有孩子的白石洲居民發放了剩餘的白石洲數學課試卷,並走訪了參與數學課的家庭。對於他們來說,數學課是一個讓兩代人可以平心靜氣地溝通舊改的“中介”。在舊改這個轟隆隆向前碾壓一切的推土機麵前,家庭內部因為溝通和理解產生的信任感,會持續發酵,直到變成其日常生活中持續抵禦困境的堡壘。對於圍觀舊改的外界來說,白石洲除了是一個偌大的“舊改航母”外,還有一個個為幾百塊、幾公裏、幾房幾廳、幾紙合同、幾個學位而徹夜難眠的具體的人。
白石洲數學公開課現場
白石洲家長 張先生:
“我估算了一下,我家因搬遷而額外多出的開支:
小孩上學,早送晚接一天車費大概 20 塊錢,一個月要 440 元。
中午托管,每月 500 元。
這樣每月就要多 940 塊左右。
因早送晚接要花大量時間,我一天的收入按時計費大概一小時 40
塊錢,按兩小時計,一天就是 80 塊錢,一個月就是 1600 多塊。
房租,對比現在的市場房價,每月增加 1500 塊錢。
白石洲數學公開課學生試卷
綜上所述,現在我家每個月無形中多出開支 4000
元左右。這個數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每月額外多出四千左右,那一家人的收入除了租房、吃飯、小孩上學,基本上所剩無幾了。算完這筆賬以後,我決定做釘子戶了。”
白石洲數學公開課現場
白石洲數學公開課學生試卷
白石洲家長 李女士:
“金錢成本,現今房租 950 元一房一廳,搬到地鐵沿線,估計最低也要 3000
塊,多出 2050 元。孩子來回坐車,預計要轉三趟車,單程平均 6 元,來回 12 元,每月 264
元。如果刮風下雨,還要算上的士費,平均每月至少要 300 元。
時間成本,以前孩子七點起床八點到校,搬離後保守估計至少六點就要起床,也就是說上下學的時間成本至少多 2 個小時。
安全成本,以前上學路上人口密集,走路也基本有類似安全通道的步行道路,個人認為安全係數
100%。而今將麵臨三次轉車,早上又太早,晚上又太晚,尤其是冬天,天亮得晚黑得快,個人覺得安全係數隻能有
50%,在我看來是極度危險!”
白石洲數學公開課學生試卷
白石洲數學公開課現場
白石洲家長 王女士:
“我現在租的房子加上水**電每月**1500
元左右。二孩上幼兒園每月學費 1300
元。大孩上補習班,每個月平均 600 元,生活費大概在 2500
元左右,這些費用是必須的。如果再加上其他零用和消費,每個月至少在 6000
元左右,這是一個四口家庭最低的消費了。
如果現在搬家,房租就要3500 塊左右。孩子上學的車費至少每個月 200
塊。上學距離遠,午餐要在學校吃,毎個月 500
元,那大兒子的車費加生活費就 700
了,就算其他的不變,這就多花費了 2200 元,那我們每個月就要
8500元。
搬遠了,孩子上學安全沒保障,生活成本也高岀了好多。我們在這裏都是最低工資的人,如果每個月生活成本在 8500
元左右,那我們已經所剩無幾,另外每年保險費還有 2 萬多。”
白石洲數學公開課學生試卷
白石洲家長 劉師傅:
“我現在租的房子每月 2500 元左右。家裏老大的午托費一學期 1800
元,車費 50 元;老二上幼兒園每**月學費
1300 元;老三奶粉、尿褲、各類維生素營養品等每月最少 1000
元——三個孩子加起來,生活費大概在 3000
元左右,這些費用是必須的。再加上其他零用和消費,我們家每個月的支出至少在 8000
元**左右,超出的開支就要用信用卡來維持了。”
白石洲數學公開課學生試卷
如果現在搬家,房租在 3500
塊左右。孩子上學時間早,六點左右就得起床,如果坐公交,萬一塞車得一個鍾,孩子還暈車,上車就睡著了,還不知道會坐到哪裏去!想想就後怕!坐地鐵還得轉車,車費至少每個月
300 塊左右。老二早送晚接得花大量時間,我一個小時收入 35
塊錢,**接送時間按三小時計,一天就是 105 塊錢,一個月 2310
元。就算其他的不變,這裏就多花費了 2310 元**,那我們每個月就要負債了。
白石洲家長旁聽數學公開課
白石洲數學公開課學生試卷
如果搬遠了,孩子上學安全沒保障,生活成本也高岀了好多。房租,對比現在的市場房價每月增加 1000
塊錢。這樣我家裏每個月對比現在無形中多出開支 3560
塊左右。打工的每個月就那幾千塊死工資,每月一家五口的最低消費也就這些了,已經是月月光了,更不能像有些可以有剩餘,別負債就好了!
白石洲數學公開課現場
白石洲家長 鄭女士:
“目前租的房子房租是 2100 元,現在去租小區房要 6500
元,車費每天 4 元,早餐每天 5 元,學校午托每天 18
元,因為太遠了,還要晚托,就是每月 2000
元。現在上班離家近可以回家吃飯,以後離家遠,大人在外麵吃飯,午餐每天 20 元,車費 4
元。”
當我們將房租、搬家、搬家後遠距離的上學路程、父母接送的時間、托管以及尷尬的“積分入學”問題,都通過運算邏輯變為數學題時,搬遷對白石洲家庭的影響進一步具體化。而這就是孩子和家長在白石洲開學季將要麵對的狀況。
堅果兄弟在白石洲收集娃娃
去現場,看見具體的問題、具體的人,朝向改變的實踐,這些是在白石洲進行藝術實踐的工作方法,方法背後是對尊嚴、權利、情感的體察。從“他們”的白石洲,到“我們”的白石洲,這裏的“我們”就是一種聯合工作的實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