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畢業生當中小學老師是大材小用?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7月27日,教育部官網發布《教育部關於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國優計劃”《意見》)。“國優計劃”《意見》發布後引發廣泛社會關注,並有人質疑:清華北大畢業當中小學老師是不是浪費資源?

根據“國優計劃”《意見》,“國優計劃”首批試點將支持清北複交在內的3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承擔培養任務,為中小學培養一批研究生層次高素質科學類課程教師。“國優計劃”實施中將全麵落實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製”,探索“雙一流”建設高校與優質中小學“訂單式”培養模式。

為何要在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之外,推出“國優計劃”來支持教師隊伍建設?“國優計劃”為何要支持鼓勵清北等名校“學霸”去當中小學老師?清華北大碩士畢業去當中小學老師是不是大材小用、浪費資源?如何確保這些名校“學霸”碩士畢業之後能真正都投身中小學教育?“國優計劃”意見中提到的“雙導師製”與“訂單式”培養模式要解決什麽問題?

結合這些問題,澎湃新聞采訪了多名專家學者,對“國優計劃”《意見》內容進行了分析解讀。

何為“國優計劃”、為何實施“國優計劃”?

根據“國優計劃”《意見》,“國優計劃”,即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

從2023年起,國家支持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選拔專業成績優秀且樂教適教的學生作為“國優計劃”研究生,在強化學科專業課程學習的同時,係統學習不少於26學分的教師教育模塊課程(含參加教育實踐),通過“國優計劃”研究生培養吸引優秀人才從教,為中小學輸送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素養卓越、教學基本功紮實的優秀教師。

“國優計劃”首批試點支持包括清華、北大、複旦、上海交大在內的3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承擔“國優計劃”研究生培養任務,從2023年起,每年每校通過推免遴選不少於30名優秀理工科應屆本科畢業生攻讀理學、工學門類有關學科學術學位、專業學位研究生或教育碩士,同時麵向在讀理學、工學門類的研究生進行二次遴選,重點為中小學培養一批研究生層次高素質科學類課程教師,加強基礎教育階段創新型學生培養。

今年9月,“國優計劃”首批試點高校將啟動推免選拔和在讀研究生二次遴選工作,並開展首批“國優計劃”研究生培養。

“國優計劃”培養高校通過自主培養或者與師範院校聯合培養的方式,“國優計劃”研究生教師教育課程包括,不少於18學分的教育學、心理學、中小學課程教學、科學技術史等內容,以及不少於8學分的教育實踐。同時,全麵落實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製”,強化師範生專業素養培養與教學基本功訓練。

培養過程中,支持“國優計劃”培養高校為推免錄取的“國優計劃”研究生設計教師教育先修課程,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指導學生從本科第4年開始學習。攻讀非教育類研究生學位且修完26學分教師教育模塊課程的“國優計劃”研究生,通過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答辯,畢業時同時獲得教育碩士學位證書。

“國優計劃”研究生可按程序免試申領中小學教師資格證書。同時,“國優計劃”探索建立“雙一流”建設高校與優質中小學的“訂單”培養合作關係,支持優質中小學與“國優計劃”研究生簽訂“訂單”培養協議。“訂單”培養的“國優計劃”研究生畢業後,按協議約定到相關中小學任教。

關於實施“國優計劃”的原因,上述意見中提到,為“推動高水平高校為中小學培養研究生層次高素質教師,讓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夯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礎”。

此外,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在回答與上述意見相關的問題時表示,“目前,我國舉辦師範類專業的院校超過700所,數量眾多,但高水平院校特別是高水平綜合大學、理工類大學占比不高;師範生培養體量不小,但學科結構和培養層次有待優化。為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係,進一步完善師範人才培養結構,著力提升培養質量,在深入調研和廣泛征求有關部門、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及部屬高校意見基礎上,教育部印發了《意見》。”

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誌文則更為直接地指出,實施“國優計劃”顯然是為係統加強拔尖理工科人才培養所需的頂尖師資力量,尤其是在中小學充實優秀的理科師資力量。

為何要讓清北等名校“學霸”當中小學老師?

近年來,有關清華北大等名校碩博生畢業生到中學任教的新聞引發過多輪討論,一些網友質疑:名校“學霸”去教中小學是不是“大材小用”?學霸是不是就一定能當好老師、教好學生?

“國優計劃”《意見》公布後,因清北複交等名校進入“國優計劃”首批試點名單而受到關注,並引來網友再次質疑:清華北大畢業出來去當中小學老師,豈不是對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

對於“名校學霸去教中小學是‘大材小用’”的質疑,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持這種觀點的人沒看到教育工作的複雜性、尖端性。我一向認為,教育是各行各業中最尖端的一個領域。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更加重要,我甚至認為,中小學教育需要比高校教師更需要尖端、更加優秀的人來做。”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副院長蔣建華也指出,“清華北大畢業出來當中小學老師並非‘大材小用’,因為基礎教育很重要,且現在的教育已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知識傳授上。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隻有讓更多具有較高綜合素養水平的人投身教育,才能真正辦好教育。”

陳誌文從另一個角度向澎湃新聞指出,當前國際形勢下,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特別是理工科拔尖創新人才的任務已經迫在眉睫,推動清華北大等高水平高校為中小學培養頂尖優秀教師,對於一批早慧的拔尖人才早期培養至關重要,這些孩子需要匹配的老師。

事實上,我國一直鼓勵優秀青年學子投身教育事業。從 2007年秋季起,我國開始在教育部直屬的六所師範大學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

2018年,《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頒布,將地方師範生公費教育製度探索正式納入國家製度體係,“師範生免費教育政策”升級為“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當時,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部屬師大師範生是中小學教師補充的優質來源,是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重要的源頭活水。”

為何此次在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之外,新推出“國優計劃”?

陳誌文直言不諱道,“雖然近年師範院校受到熱捧,但最優秀的理工科人才並不在師範類院校。”

儲朝暉也指出,一方麵,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總體上數量充足,且隨著人口結構變化,未來一段時間學生生源會向著減少的方向發展。但在另一方麵,當前整個教師群體中,頂尖人才從教的比例遠比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小。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家包分配工作時,師範院校有很優質的生源,很多中考中的佼佼者會選擇讀中等師範學校,之後進入教師崗位。”儲朝暉回憶,“但在1996年《國家不包分配大專以上畢業生擇業暫行辦法》頒布、師範生不再包分配,以及1998年高校擴招後,師範院校的生源質量開始下滑,中高考中名列前茅者選擇去當教師的比例變小。實施‘國優計劃’,讓更多優秀的人進入中小學教師隊伍,有利於改變這種現狀。”

在儲朝暉看來,實施“國優計劃”的意義不單是讓中小學多一些畢業於名校的“學霸”教師,也不單是讓“學霸”教師去教出更多“學霸”;更重要的是在於,以此引領、改變整個教師隊伍結構。

“教育中有些突出、關鍵的問題,需要有優秀的人去參與、乃至引領破解。讓一批優秀、樂於從教的名校畢業生進入中小學,有利於推動教育問題的解決,且可以通過發揮他們的先鋒示範、引領作用,帶動整個教師團隊進步、提高。”儲朝暉解釋道。

如何看“雙導師製”與“訂單式”培養模式?

“國優計劃”《意見》中提到,全麵落實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製”,強化師範生專業素養培養與教學基本功訓練。

對此,蔣建華介紹,“現在我們的師範院校培養教育碩士都實行雙師指導,意在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國優計劃’中實行‘雙導師製’目的也是在此。”

他強調,當下社會飛速發展,在師範生培養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教育素養,還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素養。教育教學不能隻是“從知識到知識、從書本到書本”式地教學生如何去當老師,要更多去思考和研究如何提高實踐教學效率,讓實踐教學真正起作用。因此,要真正發揮好有經驗的中小學教師的實踐指導作用,讓“學霸”成為會學、會教的老師。

“國優計劃”《意見》還提到,支持優質中小學與“國優計劃”研究生簽訂“訂單”培養協議。“訂單”培養的“國優計劃”研究生畢業後,按協議約定到相關中小學任教。

對於“訂單”培養,蔣建華認為,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加入“國優計劃”的積極性;但與之同時,也需要設立競爭機製與雙向選擇機製,避免有些學生認為進入“國優計劃”即確定了未來工作崗位,努不努力都一樣可以直接獲得教職,從而懈怠。

在儲朝暉看來,“雙導師製”和“訂單式”培養,類似職教領域的“雙元製”和師範等教育中的定向招生與定向培養,這兩方麵過去已有一些實踐經驗,但“國優計劃”實施中需要將一些細節考慮得更周到可行。

“比如‘雙導師製’下,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如何合作、教學實踐課程與理論學習課程的時間如何合理分配等等。”儲朝暉還提到,“從過往定向招生培養工作的情況來看,一些優秀學生出於個人長遠發展等考慮,可能不一定會選擇需要定向就業‘國優計劃’。”

陳誌文則從另一個角度指出,自然科學往往是早慧學科,對於天才兒童,需要特別的培養模式,更重要的要讓優秀的大學提前介入中小學的培養環節,尤其是打通從中小學到大學一體化的人才培養。這也意味著將推動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發掘與培養時間段前移。

如何確保“國優計劃”畢業生都投身中小學教育?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提到,“目前,我國舉辦師範類專業的院校超過700所,數量眾多,但高水平院校特別是高水平綜合大學、理工類大學占比不高;師範生培養體量不小,但學科結構和培養層次有待優化。”

為何我國舉辦師範類專業的院校中,高水平院校特別是高水平綜合大學、理工類大學占比不高?

“這其實涉及到一個100多年來反複引發討論的問題:應該通過高等師範院校來培養教師,還是通過綜合大學來培養教師?”儲朝暉說,“比如,上個世紀初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郭秉文認為應該‘育師範於大學’,將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更名為東南大學。此後,上個世紀90年代在高等教育擴招背景下,教師教育經曆了從三級師範(高師本科、高師專科、中等師範)到二級師範(高師本科、高師專科),教師教育逐漸‘綜合大學化’。這在後來的實踐中,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師範教育、教師教育。”

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麵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建立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係,並提出支持高水平綜合大學開展教師教育。

儲朝暉認為,此次“國優計劃”中,首批試點支持3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推免遴選優秀理工科學生加入“國優計劃”,是一項加強綜合大學參與教師培養的具體舉措。

“當下,應該從‘麵’上統籌做好師範教育與教師培養,除了辦好‘國優計劃’,還應該給予師範類院校充足的政策、資源,讓高水平綜合大學、理工大學與師範院校能夠發揮出各自的長處,用多種形式培養教師。”儲朝暉強調。

“國優計劃”實施中,如何確保能夠吸引“雙一流”建設高校優秀理工科學生加入、且“國優計劃”畢業生都能投身中小學教育?

“國優計劃”《意見》提到了從教激勵,包括“國優計劃”研究生享受免試認定取得中小學教師資格,並通過探索“訂單”培養強化“國優計劃”研究生畢業從教保障。

蔣建華認為,“可能要等計劃落地實施後,才能知道這些激勵舉措的效果如何。”

就目前而言,“雙一流”建設高校優秀理工科學生的就業選擇比較多、薪資待遇往往也不錯。陳誌文認為,“如何確保這些學生碩士畢業之後能真正去中小學任教”,確實是在“國優計劃”落地實施中需要考慮的問題。私立學校近年來吸引了很多著名大學的畢業生,核心還是待遇好。

在陳誌文看來,為了確保“國優計劃”順利實施,可以借鑒“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從國家層麵給予“國優計劃”走出來的教師一定的經濟補貼,鼓勵支持他們從事中小學教育。

陳誌文相信“國優計劃”能夠吸引一批真正樂教適教的優秀學子投身中小學教育。

“這一代的孩子,特別是‘00後’的孩子,是伴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成長起來的,他們有內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加自信,在做選擇時更在意自己喜歡什麽。我相信他們中會有一些人是真正熱愛當老師的,隻要待遇不太差。”陳誌文預判,每年從每所參與“國優計劃”的高校中推免遴選30名真正樂教適教的優秀理工科生,不會是一件很難的事。

IrvineLotus 發表評論於
回答一個“是”就行了。說這麽多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