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出人命!12天內深圳2人死亡、60人被“烤”暈!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導讀:在極端天氣下,脆弱人群更容易受到傷害,包括年幼的嬰兒和老年人;戶外工作者以及高溫下暴露更多的人也容易導致症狀。因此,高溫天工作時間不宜過長,強度不宜過大。

世界正處於酷熱之中。

今年進入夏天以來,亞洲、歐洲和美國都麵臨著極端酷暑天氣。

熱浪也席卷了首都北京。截至7月18日中午,北京已經連續27天遭遇超過35攝氏度的高溫,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長高溫線,打破2000年曾創下的26天連續高溫。

官方數據顯示,1990年至2020年間,北京平均氣溫在35攝氏度以上的天數為10.6天。

高溫以多種方式影響著人們的健康,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中暑。中暑是指高溫環境下,機體因熱平衡或水鹽代謝紊亂等,引發的一種以中樞神經係統或心血管係統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當長時間處於高溫下,人體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導致體溫調節障礙,汗腺功能衰竭,人就會中暑。

醫學上,根據發病機製和臨床表現不同,中暑通常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最常見的中暑是熱衰竭,也稱“虛脫”,包括頭暈、頭痛、發抖和口渴,任何人都可能出現,而且通常並不嚴重,隻要患者在30分鍾內降溫即可。

最嚴重的中暑情況是熱射病,通常是指身體核心溫度超過40攝氏度。這是一種緊急身體狀況,症狀包括呼吸急促、精神錯亂或癲癇發作以及惡心,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長期器官損傷甚至死亡。

有數據稱,熱射病的死亡率超過50%。相關媒體日前就報道,北京一兒童因熱射病被送院插管治療,120提示:兒童中暑更危險,應對熱射病引起重視。

全國其他多地中暑致命事件也頻發。深圳衛健委7月15日官方通報,當地12天內已熱死2人,60人被“烤”暈;另據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統計,7月以來醫院接診搶救重型熱射病人共8例,其中以老年患者居多,但也有個別年輕人。經搶救後,1例好轉出院,3例仍在搶救室留院觀察,4例轉重症監護室繼續治療。



專家建議,如果有人發生中暑,要立刻脫離高溫環境,迅速轉移至陰涼通風處。將中暑者平臥,頭部抬高,鬆解衣扣。此外,補水也非常重要。當人有意識時,可以適當補給清涼飲料,如運動飲料,但不可補充過多水分,以免引起惡心、嘔吐等。

在極端天氣下,脆弱人群更容易受到傷害,包括年幼的嬰兒和老年人;戶外工作者以及高溫下暴露更多的人也容易導致症狀。因此,高溫天工作時間不宜過長,強度不宜過大。

此外,有基礎疾病的人,包括呼吸係統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患者,在極端酷暑天氣下也會增加風險,高溫會加劇這些疾病的程度。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在7月19日發表的一篇科普文章中提醒稱,盡管老年人等脆弱群體更容易受極端酷暑天氣影響,但年輕人也要引起重視。例如在南京,就有一名男子在戶外長跑5000米後中暑入院搶救。

根據《柳葉刀》2021年的一項研究,全球每年約有近50萬人因過熱而死亡。去年夏天,歐洲可能有多達61000人在熱浪中喪生。

一些氣候風險學家將熱浪稱為“無聲的、看不見的殺手”,雖然對人類健康的直接影響可能有限,但會引發其他的自然災害,例如山火等,從而造成空氣汙染,引起對人類健康的長期損害,例如身體器官炎症或組織損傷。

多項研究還表明,高溫會對孕婦造成影響,並導致嬰兒出生體重過低和早產。

極端高溫還有一些不太明顯的風險,例如會導致心理健康狀況惡化,增加車禍和溺水事件的風險。

極端氣候近年來幾乎已經成為常態。專家呼籲在高溫天氣下,增加對包括老年人和孤立人群在內的弱勢群體的關心。一旦發生中暑的情況,一定要立即進行專業護理。

如何判斷中暑症狀是否嚴重?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認為,如果有胸悶、憋氣、出大汗、乏力、頭暈等症狀,意味著是中暑先兆,應該脫離高溫環境,給予降溫;而當患者體溫升高,伴有意識狀態改變,或有脫水症狀,意識淡漠、嘔吐腹瀉等,應該盡快送醫院。

此外,預防中暑尤其重要,外出應做好防護,避免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下作業;運動也要避免中午或者午後等暴曬時段;及時補充水分以及充分的睡眠也有助於預防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