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今年已過半。
上半年的電影院相當熱鬧。
也出了像《狂飆》《漫長的季節》這樣的口碑爆劇。
但真要說起魚叔心裏的國產劇巔峰,有一部劇至今無法超越。
它不止在當年創下收視奇跡,至今還被無數人考古。
1993年7月,這部劇開播。
距今整整三十年。
魚叔借此重溫,又挖出了許多以往忽略了的深意。
一個又一個夏天過去,咱們來看看這部劇到底留下了多少小秘密——
《我愛我家》
作為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幾乎可算家喻戶曉。
90年代北京六口之家的日常生活,被創作者凝成一枚時光琥珀。
120集熱鬧歡樂的煙火氣裏,舉重若輕地備份了那個時代的樣貌。
很多人覺得,這部三十年前的喜劇早已過時。
但其實不久之前,劇中的「葛優癱」還突然爆火。
衍生出一門「躺平」學,眼下不少人還深鑽不止,可見生命力。
各類金句、表情包也依然好使。
吐槽之幽默、諷刺之犀利,讓這部劇宛若一麵照映世態的銅鏡,被時間衝刷得鋥光瓦亮。
也越發映照出如今國產喜劇,乃至整個影視劇創作能力的貧瘠。
經典立體的人物形象,暗藏機鋒堪稱藝術的台詞,切片式的眾生相故事 ,這些早已不是《我愛我家》的新鮮事。
魚叔這次重溫,發現了一個別樣好玩兒的角度。
那就是劇中不可複製的超豪華客串陣容。
李雪健、濮存昕、何冰、郭冬臨、趙忠祥、謝園、蔡明、王誌文、江珊、薑文、薑武、夏雨、倪大紅、李明啟、李成儒、劉威 、陶慧敏...
連觀眾席坐的都是陳凱歌。
也正因如此,這部劇同樣無意間記錄下了九十年代的影視狀況乃至娛樂圈環境。
比如媳婦和平(宋丹丹飾)出去走穴賺錢,吹牛列起自己見到的腕兒們。
不提全名觀眾就已了然的名單,構成了當時的演藝圈。
當然,更喜聞樂見的還有那些年的勁爆八卦。
那個年代,大家都在吃什麽瓜、看什麽劇呢?
咱們索性來挖一挖。
在爆笑名篇《親家母到俺家》裏,和平的母親和姥姥(韓影 飾),就談起彼時的娛樂八卦。
那時雖然沒有熱搜,但報紙照樣有娛樂版塊。
時下最有話題度的,當屬鞏俐張藝謀的戀情。
二人的情感經曆坊間傳言無數,但唯一確定的,是電影的定情作用。
《紅高粱》之後,鞏張二人在九十年代又接連合作了《古今大戰秦俑情》《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
觀眾在電影院裏看電影,在電影院外吃瓜。
瓜是勁爆的,電影也是有品質的。
畢竟劇裏賈誌新(梁天飾)跟女孩的約會項目,就是看國產電影。
而電影院裏國產電影的選擇,遠不止張藝謀。
在《心中的明星》一集中,圓圓逃課被全家發現。
因為她去參加了張國榮《霸王別姬》首映式。
據導演英達講述,本已和張國榮本人約好了客串,陰錯陽差才未成行。
這一情節的確是取材自現實。
當年,《霸王別姬》首映禮是萬人空巷的盛事。
張國榮西裝外套上的扣子,被熱情影迷薅到一粒不剩。
由於現場太擁擠,散場後留下一地的手表、皮鞋。
甚至把上海大光明電影院的玻璃生生擠爆了。
瞧瞧那時候,追的都是怎樣的明星。
還有,《目擊者》一集中。
一家人出行,目睹了一樁殺人案。
賈誌國(楊立新飾)配合辦案,幫助警方指認凶手。
嫌疑人隊列裏,驚喜地出現了「撞臉」三人組:薑武、夏雨、薑文。
這個組合顯然意有所指。
薑文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當年已拍攝完成,在各電影節大放異彩。
但電影次年才會上映,讓薑文當時名聲大噪的是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
《北京人在紐約》由鄭曉龍、馮小剛導演,在1993年同樣創造了可與《新聞聯播》相匹敵的收視奇跡。
作品呼應當時的海外淘金熱,讓主角王啟明與妻子一起去到美國坎坷追夢。
也讓薑文在電視劇領域打開了一片天地。
而當時的另一部國民級別劇《過把癮》,也刷了一波存在感。
演員江珊、王誌文因此劇紅遍大江南北。
二人也在《我愛我家》中驚喜客串。
這麽會「售後」的頂流CP,誰看了不磕一口。
還有更爆的。
李雪健、張凱麗主演的《渴望》就是和姥姥的最愛,以一劇之力降低了當時的犯罪率,影響力至今鮮有對手。
魚叔不由得感慨,魔幻而又燦爛的90年代孕育出太多佳作。
我們如今在劇中發現彩蛋,也帶著諸多驕傲與驚喜。
眾所周知,1994年是世界範圍內電影電視神作迸發的一年。
但你很難想象,《我愛我家》中的主角們還在「嫌棄」當時的娛樂環境。
一家人一起看電視劇,經常吐槽國產演員的演技。
如今再看,那個年代裏的一聲歎息,成了此時此刻的「凡爾賽」。
就拿《我愛我家》來說,120集的體量內鍛造出這樣一部經典,如若沒有好演員成就、好劇本支撐、好團隊協作,根本做不到。
而這,也恰恰反映出當時娛樂圈生態。
90年代初,導演英達在國外見識到情景喜劇這一作品類型,將其帶到國內。
殼是有了,瓤怎麽整,總不能照抄人家的故事吧。
那時知道情景喜劇的人少之又少,於是英達聯合王朔、梁左等人,從零開始播種。
結合時代背景,植根當下國情,因地製宜地開荒國內情景喜劇領域。
就比如葛大爺的經典篇章《不速之客》中。
就將當年知名的點水成油騙局寫成了笑點,用來塑造紀春生不靠譜的角色特點。
甚至這個點子,還在多年後出現在徐崢的《泰囧》裏。
奇妙地參與了內地首部破十億電影的票房神話。
扯遠了,說回《我愛我家》。
隔了三十年,咱們再看。
劇作150萬字的驚人文本體量,將語言放在觀眾手中把玩。
除了預言式的時代洞察力,劇中部分台詞連珠炮式的精巧編排,以及內涵上的先鋒性。
以及創作者對喜劇手法的活用與妙用,和對各種框架內語言體係的連接。
水準與高度,都難再有作品與之匹敵。
另外,《我愛我家》中的笑聲,來自台下真實的觀眾。
該劇也是國內唯一一部自始至終都有台下觀眾的情景喜劇。
不摻一點「罐頭笑聲」。
這就意味著,每一集的創作現場,都會得到最即時最殘酷的觀眾檢閱。
演砸了,台下便一片寂靜。
這是一個觀眾決定一切,考驗真本事而容不得造假的時代。
片中飾演小凡(傅明小女兒)一角的趙明明,後期就因覺得自己不適合喜劇表演與此劇告別。
同時,全劇群星璀璨的客串陣容,也幾乎是零片酬友情出演。
與如今流量即番位,誰紅誰上的標準不同。
《我愛我家》中深受大家喜愛的,更多是有口皆碑的實力演員。
畢竟拍攝現場沒有重來的機會,也沒有字幕,能不能撐住場子,全看個人實力。
90年代的文娛環境,有著一股蓬勃的少年氣息,似乎一切未來可期。
開放而包容的創作環境釀出一部部實心兒的作品。
帶著頗具分量的自重,嵌入國產劇序列之中。
但可惜的是,在許多觀眾心裏,《我愛我家》是中國情景喜劇的「開局即巔峰」。
在此之後,國產影視劇無論是內容上的創作力,演員的實力,乃至整個娛樂圈的氛圍,都濃縮成一句:
請注意,倒車。
《我愛我家》之外的情景喜劇,大家能想到哪一部?
《編輯部的故事》《東北一家人》《閑人馬大姐》《候車大廳》《地下交通站》《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傳》《家有兒女》....
這都已經是二三十年前的作品。
如今,情景喜劇似乎已經絕跡。
去年,一檔名為《開播!情景喜劇》的綜藝,請到了多部經典情景喜劇的創作者。
但尷尬生硬的內容讓觀眾大呼「中國情景喜劇正式死亡」。
以前,喜劇走在時代前沿造梗。
現在,編劇跟在網友屁股後邊兒抄梗。
抄完再僵硬地塞進無聊的劇情中,用以拚湊出一個大寫的「尬」字。
以前,喜劇舉重若輕,以小見大以喜寫悲。
現在,喜劇需要靠硬煽情、硬上價值、硬擠眼淚來掩蓋內容上的空洞與疲軟。
若要深究何至於此,答案大概隻有一個字:假。
環境浮躁、創作離地、內容虛假,土壤變質,自然再也結不出《我愛我家》那樣的果實。
情景喜劇的形式,決定著創作者要從生活中提煉細節,再雕刻笑點。
細節是具體的,與虛假和空洞互斥,由此才可與觀眾產生共振,留存在記憶中。
《我愛我家》最後一集,就用一個奇妙的形式,說盡了這個道理。
這天,一家人在客廳看電視。
電視裏演的,竟然正是情景喜劇《我愛我家》。
眾人樂著樂著,就察覺出不對來。
怎麽劇裏演的,跟家裏邊的事兒一模一樣。
一問才知,原來是賈誌新將家裏的故事透露了出去。
給自己的好哥們梁天,做了電視劇素材。
眼見家醜宣揚到全國,一家人不樂意了,就前去《我愛我家》劇組要說法。
這一家子坐在觀眾席,看著文興宇、楊立新、宋丹丹等演員逐一上台。
將不為人知的家醜,上不了台麵的生活瑣事真實生動地演繹出來,又羞又急。
演到了和平的曖昧情感糾紛時,她本人直接衝上台抗議。
之所以急成這樣,就是因為每個神情乃至每句話,都演準了,演活了。
真到不好意思讓丈夫賈誌國知道還有這檔子事兒。
情景喜劇的要義,就在這兒了。
一家人的抗議,讓劇組不得已停工。
但所有人等著吃飯呢,這可咋辦。
梁天提議,讓這家人自己上去演。
自己的生活,自己還不能演嗎?
你別說,還真演不好。
因為掌握不好表演節奏與台詞語氣,加上忘詞。
傅明老人表演完,現場一片死寂。
「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的理兒,和好演員的重要性,被輕巧托出。
但又因人急了,直接來了一段臨場發揮。
效果竟然比預定的劇本,更有看點。
創作者讓人物麵對無形的第四堵牆跳進跳出。
一波三折後,竟又回到了生活高於一切的暗意上。
而後真人與演員的合照,又將現實與虛擬含混。
亦真亦假,亦生活亦戲劇,留給觀眾細品。
即便以如今的眼光看,這一集也十分超前。
但誰想到,這不過是彼時十分「尋常」的影視手法之一。
反觀現在的情景喜劇,殼已裂痕斑斑。
瓤裏更將觀眾與生活排除在外,隻剩無根的虛假表演。
今時今日,我們想念《我愛我家》。
念的不隻是劇中的人物和好笑的情節。
更有彼時的創作力,和真誠的創作態度。
再深一些,是活泛生機的創作環境。
是家人閑坐,燈火可親的陪伴時光。
印象裏,《我愛我家》裏總是夏天。
歡聲笑語在時代生機激蕩出的光斑中氤氳。
昔年的吉光片羽,時隔三十年落在一個沒有情景喜劇的年代裏。
讓人悵然過後,隻得一聲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