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一段被稱南京溧水一水庫邊
一名女子將另一女子
推入水中的視頻
在網絡上熱傳
網傳視頻稱,事情發生在10月21日江蘇南京,兩名女子在水庫邊。
穿橘衣的女子彎腰係鞋帶時,穿黑衣的同伴突然將其推下水,自己也一同落水。兩人在水中拉扯。
據沸點視頻報道,水庫管理所工作人員稱:當天有110出警,水庫方僅提供船隻協助救援,對具體情況不了解。
據漩渦視頻報道,24日晚,南京市公安局溧水分局工作人員回應,兩名女子在事件中均已溺亡。民警表示22日就已立案偵查,推人者之前曾服用過抑鬱症藥物。
另據揚子晚報報道,記者就此向溧水當地警方核實,初步確定該事件發生在溧水,但涉事的雙方是否雙雙溺亡,兩人是否為閨蜜,以及存在什麽糾葛,警方並未透露,稱需要等警方後續調查後再發布通報。
網友熱議
@非雨曉鶴:這不是故意殺人嗎?
@伴月光而來:還往水裏摁,太可怕了吧
@加勒比海盜十三世:《隱密的角落》閨蜜版?
相關新聞
細思極恐!女子係鞋帶被同伴推下水庫!防人之心不可無!
近日,發生在南京無想山景區的一段視頻在網絡上瘋狂傳播,畫麵中兩名女子在水庫邊玩耍,一名女子趁同伴係鞋帶時突然將其推入水中,兩人同時落水。
當時橙衣女子在水邊係鞋帶,旁邊的黑衣女子趁其不備,突然一把將其推入水中。不知道是因為力道太大收勢不住,還是已經做好同時落水的打算,推人女人也跌入水中。
剛開始的畫麵還可以理解為是兩人在開玩笑打鬧,但是下麵的畫麵讓人細思極恐。黑衣女子死勁把對方的頭往水裏按,大有置之於死地的意思。
這很明顯不是開玩笑,有一種自己不想活了拉別人一起走的感覺,而且在水裏還不忘按著人家不讓人家掙紮。
有知情人爆料稱,兩人是一對閨蜜,目前兩名女子已經雙雙溺亡。不過該消息還沒有得到警方的證實。而水庫管理所方麵則確定情況屬實,當天有110出警,水庫方也提供船隻協助救援。
無想山水庫位於南京無想山國家森林公園西南,岸線較曲折,水城麵積600畝。湖水最深處27.5米。岸邊人跡罕至,顯得很荒涼。
整段視頻疑點重重,推人下水女子出於什麽目的這樣做?是否涉嫌謀殺?現在隻等警方給出確切的說法。
視頻曝光後,網友展開熱烈討論,其中有網友引用古人的一句警示“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成為目前最熱門的一條評論。
一人不進廟,是指如果你一個人住進寺廟,你很難防備寺廟的人為了你身上的錢財把你殺人滅口。
二人不看井最好理解,是說兩個人看井的話,小心另一個人把你推下去。
三人不抱樹,是指明明兩個人就完全能幹的了的活,一定不要三個人幹,因為每個人都會覺得另外兩個人有偷懶,出工不出力的嫌疑,從而引起分贓不均而鬧矛盾。
獨坐莫憑欄意思是一個人不要靠著高處的欄杆,因為斷了沒人能救你。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古人的話往往蘊藏著大道理。
女子係鞋帶被同伴推入水庫:“病理惡” 為何不一定隻屬於別人?
近日,一段“女子係鞋帶被同伴推入水庫”的視頻觸發輿論熱議。據悉,涉事的倆女子均已溺亡,知情人稱二者係閨蜜,倆人到水庫附近屬於外出遊玩散心。目前,最重要的案情信息增量就是“推人者曾服用過抑鬱症藥物”,也就是“推人者曾患過抑鬱症”,至於事發時抑鬱症有沒有被治愈,媒體方麵也沒有核實清楚。
要知道,這一“關鍵信息”不隻是案情的突破點,還是未來定性案情走向的基本依據。坦白講,要不是“推人者曾服用過抑鬱症藥物”這一信息的出現,但就視頻的直接即視感而言,完全就是“故意殺人”的圖景,當然到底是“同歸於盡”,還是“推人被同時拉扯進水庫”,單看視頻好像也掰扯不清。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如果從“懲治和止損”層麵看待案情,就憑推人者已死,案情的增量基本上已經不會有太大變化,而唯一的意義在於流程層麵的完結以及人們如何看待“病理惡”本身。因為,就過去的範式而言,“抑鬱症患者”好像都熱衷自殺,而對於傷害他(她)者的情況很少聽說。
不過在實際層麵,抑鬱症患者傷害他(她)者的案例也是存在的,隻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因具體的定性比較複雜,往往並不會受到具體的關注。當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對於心理疾患本身一直不太重視,主要的審視方式還是道德化。
然而,之所以強調這些,也並非為“病理惡”找借口,而是作為“人性惡”的一部分,其實總是潛藏在具體的日常裏。就被推入水庫的女子來講,她可能怎麽也不會想到自己會被閨蜜推下水,隻可惜,在“想不到”和“不敢想”
之間,係鞋帶的空隙都會充滿殺機。
很多人在看待這樣一件悲劇時,直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也就是以“人性惡”的尺度在盤查案情。可是,作為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卻又很難時時刻刻都警惕周遭的惡意,畢竟要是那樣活著,真還是一種無處安放的感覺。於此,要徹底解構“病理惡”和“人性惡”,還需要進入現實秩序,以更為居高的視角,看待精神病態的存在。
事實上,人性未必都善才是世事真相,但這裏麵還是個度的問題,隻要不是大惡,單一的自私其實也是正常的。甚至,回到基本的社會秩序中,也是可以被規避到不會傷及他(她)者的地步,總之,自私無罪,更多也還是道德層麵的瑕疵而已。
隻是,“人性惡”最怕的就是嫉妒和憎恨,也就是深怕別人過得比自己好,這種情況下,但凡所嫉妒之人過得越來越好,就容易讓嫉妒之人的內心越來越煩躁不安,直至生出迫害之心,釀出人生之悲。這樣的事情其實已經不怎麽新鮮,但人們往往是圍觀心態,很少能作為一種思考路徑去完善自己的處境。
這導致,“人性惡”就不一定隻屬於別人,隻要生活秩序處理不好,內心世界構築不好,很多人還是會以消極的認知消耗人性之本,這種惡性循環時間久了,自然就會走向失控。所以,作為常人來講,除卻經常觀照自己的內心,也要試著幫親友搭理心態,起碼從保護自己這一出發點,也是值得的。不過,這其中的“邊界感”的收放,一定要注意。
與此同時,就“病理惡”而言,其實不能完全參照正常的道德尺度,這就跟“自殺者”自願赴死一樣,無法簡單以好不好去評判,因為在“這類人”的認知回路裏,生可能才是痛苦的,而死卻顯得痛快,起碼從他(她)們實施具體的自害和他(她)害時,是這麽認為的。
於此而言,“病理惡”也不一定屬於別人,因為就個體而言,生發精神疾患的概率都是差不多的,隻不過有的人幸運,有的人悲慘,就讓人覺得真的存在命好這種無解之題。所以,對於個體而言,在審視外界和關照自我上,一定要做好平衡的預設。
要不然,“太自我”和“沒自我”都會對自身形成反噬。從這個意義上看待“病理惡”,似乎就相對更容易一些。隻是對於被無辜卷入的受害者而言,就比較令人感到遺憾,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會導致人們對抑鬱症患者更加道德化,所以在解構這起案件上,更需要更為理性的思維。
不得不說,回到精神疾患的問題上,“去道德化”,“去道德化”,“去道德化”,這依舊是任重道遠的事情。並且對於“精神疾患者”來講,作為親友一定要做好回避危險情景的涉入,比如在家裏盡可能地做好遠離刀具和致死藥物,在外麵盡可能地遠離山穀和河流等可致命的地方。
很多時候,”病理惡“和”人性惡“都是一念之間的事情。如果遠離惡的可能性,也就會轉向善。在一定程度上,一個正常人凝視深淵太久,都可能在心裏劃過很多遍跳下去的預設,所以要想回避“精神疾患者”的作惡行為,還需要理性警惕的介入。
當然,這裏麵也存在一套比較有趣的秩序:很多時候,在真情之間確實也是不平衡的,無論是自己把對方看作閨蜜,還是外圍把倆個人的關係看作閨蜜互動,都難以鑒定對方一定是個交心的人。所以出現“我把你當姐妹,你把我當死敵”這種結局,也就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