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宮展覽現場
2020年9月,張洹個展《灰燼中的曆史》
在俄羅斯冬宮開幕,
冬宮是全球四大博物館之一,
他也成為百年來在冬宮辦展的中國第一人。
行為表演《12平方米》1994年
張洹,1965年1月生人,
“洹”字點出他的出生地:河南安陽河,
他自詡商紂王的後代。
1988年畢業,1991年26歲開始北漂。
30歲時,他在北京東村,
以接近自虐的方式進行行為表演;
之後搬到紐約10年,
他繼續以自己的身體,
不斷試探、拓展行為藝術的邊界,
在全世界最高規格的藝術現場表演,
驚歎世人,至今鮮有人超越。
在工作室 2020年
2005年,40歲的張洹驟停了行為藝術,
落腳上海郊區,在3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內,
探索香灰、門板、牛皮等各種異形材料的創新。
10天前,一條到張洹工作室探訪,
目睹他“血淋淋”的關於“愛”的全新創作。
自述 張洹 編輯
葉荔
張洹的工作室毗鄰上海鬆江工業區,有近50畝。我們頭一天到,穿梭在香灰室、展廳、收藏區,液壓鍋爐車間改造的巨型工作倉庫,途徑散落各處的室外雕塑,幾次在裏頭迷了路。
他回憶10來年前第一次開車路過這個廠區,激動依舊,“就像找到了一個倫敦泰特那樣氣質的地方。”
院子裏的猴山,是他的寶藏地。每天中午,他都按時去喂食。
猴子是10年前在上海外灘美術館做《問孔子展》,從老家請養猴子的師父帶來的。“做完展覽,猴子沒人要就請到工作室養著,養著養著就不回去了。”
張洹接受一條專訪
張洹的時間表,每天都排得極滿。上午八九點就來到工作室,簡單午休、喂猴,下午繼續協調世界各地同時進行的多個項目,他既是創作者又是“老板”。直到園區喇叭開始播放下班佛音,30來個工人們下班,他還在各個空間中穿梭,工作時長早就超過了“996”。
他留足了一整天與我們暢談。
聖彼得堡冬宮外景
說到今年俄羅斯的個展,他說源於冬宮館長的邀約,“他從1998年我在美國做展覽,就一直在關注我。”
2019年5月第一次到聖彼得堡參觀冬宮時,張洹驚歎於它體量巨大的收藏,從倫布朗的大廳,到學生時代影響過自己的作品,再到敦煌的藏品……他以冬宮的收藏出發,思考曆史和現在,思考兩國之間的相互影響,創作30件新作,鎮住了冬宮最大的2000平米的尼古拉斯廳,氣勢恢弘。
聊到2個月前在西藏直播,“我身體在這裏,我的魂在岡仁波齊。”聊起最近還找了吳亦凡合作,流量蹭蹭蹭,“你們拍我,能有百萬播放量嗎?”……
但是一旦麵對創作,他一換上全套工作服和鞋,一步一步靠近畫布,就好像神穿越回到20年多前。我們仿佛又看見了那個冷峻、麵無表情、赤條條麵對全世界的藝術青年。
以下是張洹的自述。
1992年在北京
“你可以走了”
1988年我從河南大學油畫係畢業,分到大學做老師。第一天下班,我就去麵試了一個服裝廠,要做廠長,就是沒心思畫畫。
河南大學的藝術在全國六流都提不上,一抬頭,一看都是北京、廣州、四川這幾個全國最好的美院出來的人。在這裏我沒有信心做藝術,一點都看不到希望。
那時候有個風潮就是南下,去海南、深圳,很多同學畢業以後都去那邊了。我教了三年書,就跟學校申請,要離開鄭州去進修。我必須去北京。
1991年到北京,在中央美院,學著學著,就開始覺得不對勁。老師們都是在俄羅斯學的蘇派繪畫,我們見都沒見過原作,跟著老師不就是三流嗎?所以必須變法改革。
在畫室裏就有一組就以我為首“瞎胡鬧”。裸體模特在那擺好了姿勢站著,老師一走,我就說躺下,怎麽舒服怎麽來,想睡覺也行。
想法完全變了。以前畫油畫都是為了表現自然,現在是我想畫腿我就拿腿來,我想畫頭我就拿頭來,重新組合。模特僅僅是一個依據,不再是描摹的終極目標,就開始開悟了。
但是這就完全把老師氣瘋,“你可以走了”。我一聽,也覺得我應該走了。
引自《榮榮的東村》
北京東村8年,太人性,太烏托邦,太過癮
沒進修完,我就去了北京長城飯店以東的農村,在大山莊找了農民的房子,租下來,開始有自己的第一個工作室。
當年小院子,現在想想真是太好了,很自由。房東是北京的菜農,那個院子房東一家,我一家,我旁邊的是河南來的撿破爛的,對麵是江西來的磨豆腐的。
我能連續吃上半年豆腐,從豆腐皮、豆腐腦到豆漿,他們就給我放在門口。要做麵條,就放到暖壺裏一插,倒出來就開始吃,就著大白菜,那樣混日子。一混就混了8年,現在看,年輕時代的這種生活,真是充滿很人性的東西,太烏托邦了。
引自《榮榮的東村》
立了“東村”的牌子,把做戲劇的,寫詩的,做表演的,都拉了過去。在街上認識的賣打口帶的左小詛咒,也叫了過來。
最後那個村子就變成了一個理想國,混雜,又烏托邦。全國各地過來打工的,撿破爛的,跟藝術家和狗,就是這種關係。
當時的北京城,就是天安門廣場、二環、三環,三環再往外就是垃圾圈。這個城市所有的垃圾,從中心扔到邊緣,都堆在那邊,我們就生活在一個垃圾場。
好處就是能撿到好東西,打字機,相冊,沒用過的本子。還有破沙發,孩子的玩偶,頭、胳膊這些,都成了我第一批立體作品。
一次我從北京騎著單車回來,路過垃圾場看到一具模特的下半身,還缺了一條腿,我扛起它就呼呼往村裏跑。
到家我就套上了,一下我就變成三條腿了。那個感覺很奇特,我一下就感受到了身體和物質的關係,等於是發現身體了。
從那以後,我就開始用身體做作品,越來越覺得用身體才能看到、感覺到溫度,以及知道身體的存在。
《為魚塘增高水位》 1997年
到一個地方,我就要大聲報到“我來了!
”
1994年,我做了第一個公開表演《天使》。一出來,美術館館長就讓我趕快收攤回去,還要罰款2000。當時我的房租才20塊錢,隻好借錢交了罰款,寫了檢查,最後展覽也沒開成。
直到今天,這件事一直讓我很內疚,覺得對不住這幫兄弟。大家在美院辛苦三年,十幾個人每人湊了1000多,交了場地租錢,才好不容易辦個展。我為了自己出風頭,大家都跟著我倒黴。
還好我一直在堅持做藝術,來回報大家。不然我要是後來出家了不做藝術了,大家豈不更恨我。
《12平方米》 1994年
裸體走進北京東村一座12平方米的公廁中,渾身塗滿魚油和蜂蜜,招惹蒼蠅爬滿身體,靜坐1小時。
《泡沫》 1998年
臉上沾滿肥皂泡沫,口中含著老舊的黑白照片,有父母、兄姐,還有自己小時候的照片。
泡泡隨時要破散,就像與親朋好友之間,是那種既命定又無常的關係;含在口中,就是一段口述史。
早期的表演是一種“大我”狀態。我一個河南人來到北京了,我要報到,要讓所有的人知道我來了。因為太難出來了,必須大聲喊,一次,兩次,三次。
我來了,拚命證明我的存在,這就是北京的狀態。
《我的紐約》2002年
《我的羅馬》2005年
後來到紐約,更要告訴別人:“我來了,河南人,又來到紐約了。”
在地那麽緊張的地方,我沒有工作室,能有個房子住,已經不錯了。我常說,我的腦子和美術館,就是我的工作室。
在那生活10來年,對紐約這個城市非常熟悉。學到了很多,眼界全部打開了。每個係統都非常嚴謹的,但沒有驚喜。
在紐約接不到地氣,我永遠是一個遊客。那片土地也跟我沒關係。最有關係的就是,明白了我是河南人,我是中國人。
40歲,有了要歸根的感覺,我就回來了。
從紐約回到上海,我在寺廟裏看到另一個世界
2005年底,從紐約一回到上海,就去了靜安寺。一走進院子,我就傻了。
煙霧騰騰的,男男女女,全部很專注。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不是現實。本來隻是來朝拜,但隔了在國外的10多年,我第一次真正看到了香灰。
香爐裏,有的正在燃,有的熄滅了,一層一層白的灰的,很脆弱,紅的黃的經書殘卷纏著冒著煙。我看得頭後麵都出冷汗。
原來一切都圍繞著這堆灰,是人通過敬香,把祝福、希望、靈魂,都寄托了。趕緊找到負責清灰的大爺,給他200塊小費,請走一點灰。
那天中午回到工作室,對著那堵灰,我都跪在那邊都流淚。香灰怎麽有這麽巨大的能量……
香灰畫細節
從那以後開始研究香灰,收集、分類出⼆⼗餘種⾊調,做成香灰畫,香灰雕塑。
有三大難題要克服。第一是不能有風,再熱也不能開空調或風扇。第二是要避開爬蟲。還有就是工作室離馬路近,又屬於工業區,大卡車經過,地麵在震動。為此,我們會去專門搭一個大棚,在畫的四周設好幾道防線,底部還有軟墊做減震。
在工作室創作
香灰是藝術史上沒有的,獨一無二的,是我的首創,它極具精神性,凝聚的都是美好的祈福;同時也是一種環保藝術。
香灰作品《1964年6月15日》
這次冬宮展覽上,最巨製的一幅香灰畫將近40米長,三米高,1000多個人物。鎮館之寶。我跟團隊10來個助手,每天花8小時,用了近五年時間。
它的靈感來源於92年93年,在潘家園鬼市花了100塊還是50塊買的一張照片,一米多長,是1964年,軍演以後的一個大合影。作品就叫《1964年6月15日》。這張合影的幾個月後,我出生。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命運,不是巧合。
《冬宮佛》從模型到成品
膨脹的人,五條腿的佛
這次展覽,為冬宮空間特別定製了一座冬宮佛,從一個歡喜佛的殘件發展過來。五條腿,有的踩著一個腦袋,有的踩著一個棺,上麵有半啟門的圖樣,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魔或一個獸。
前期做過不同比例的模型,形態怎樣,怎樣組裝。這次就放到冬宮的大院子裏,現場組裝、搭建。
展覽現場的冬宮佛
相比看照片,看實物是100倍的視覺衝擊,細節會把你完全折服。腳趾頭、腳趾頭蓋子,跟腳部的關係,一個層次一個層次,裂開的、砸破的,每條腿都不一樣。
做到這麽大體量,是想去表現⼈類那種⽆限膨脹的狀態。
早年在工作室,身後是一堆零部件
從一開始在北京撿到缺了一條腿的模特,做《天使》表演組裝斷肢娃娃,到我第一次2005年去西藏,在八角街古玩地攤上看到佛的斷肢,我第一次想到,這些都是緊密相關的。
出現在佛羅倫薩的張洹作品《三頭六臂》
《三腿佛》被紐約暴風王國雕塑公園永久收藏
多年前,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我做過一座三腿佛的大型雕塑,館長覺得它“很蠻橫、不講理”,有點像“文化的侵略”。我覺得不能說是“侵略”,是兩種文化的對話。
我都沒想到,這次的冬宮佛已經被收藏,墨西哥的一個大收藏家要把它放在他的雕塑公園。我想是因為它有真實的情感在裏麵,就會打動人,就會被留下。一個藝術家最棒的素質,應該是一個真字,DNA裏一定要有真。
《愛No.7》冬宮展覽現場
人是有問題的野獸,唯有愛能解決
《愛》是疫情開始之後畫的,聽著巨大的音響音樂,拿著大竹竿,上麵綁著筆,整個是一場一個人的戰役。
以前別人問我最喜歡哪個作品,我回答它們都是同個母親的孩子,隻是長得不一樣。現在我認為這就是我最好的作品。盡管血淋淋的,但是所有的人看到這批畫,都會被感動。
當時我想接著疫情之前的《轉世革命》繼續,但我怎麽畫都畫都畫不回去,感覺全變了。
有的人說像心髒,像身體器官,或者像一個腦殼、一個細胞。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要表達什麽,為什麽叫愛。
不管是疫情、戰爭,還是日常自然中,朋友也好,家人也好,隻要是生命的離去,總會讓人的內心世界變得複雜。我想回到人性,人是一種動物,甚至可以說是魔獸,是monster,人性裏很多東西,決定了太多災難全是由人自己造成。
如何解決?隻有愛。愛從哪裏來?愛從天葬台來。天葬師拿著一個木棒子上綁上石頭,把逝者的腦袋一下炸開,砸碎,喂給禿鷲,靈魂升天。這就是《愛》係列的源頭。
《愛 No.2》2020年
我也問過我自己,我的創作到底走商業,還是與我同代人一樣參與市場拍賣,還是為了博物館收藏?後來我就決定,假如明天就要離開這個世界,那麽我就為自己畫。
這兩三年,我覺得再次進入到了一種巔峰的創作狀態。
2020年9月在西藏 創作《岡仁波齊的童年》
我對天葬文化很迷戀。去了很多次西藏,我的魂就在岡仁波齊。看所有的天葬都很安靜,不能哭喊。西藏的文化,就是一種大愛。
我也最近剛定下來,也跟我的太太和團隊交流過,我的最後一個“作品”,一定是在天葬台上,由師父把我舍給禿鷲。
生死是大文化、大藝術,生死和愛,這個主題是永恒的,天生就在血液裏邊。園區裏沒人了,我自己下班,經過棺槨收藏區,也有點瘮得慌,但還是願意天天看它。
我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盲目自信
從中國幾乎最窮的省出來,年輕時候我不想提自己是河南人,甚至前幾年,別人說到河南人怎麽怎麽,我還會急,甚至摔杯子。但是現在,從不自信到自信。甲骨文,殷墟,商代文明誕生地的河南人,就是所有中國人的祖先。
《家譜》 2000年
一個人,尤其是藝術家,一生就是要去表達身份證上的那行字。
“張洹,1965年1月,生在河南安陽。”
我就要把地點、時代,我是誰,全部很清晰地交代,用一輩子去完成獨特的、代表張洹的工作。
我做藝術,在同期的人裏邊,也是最晚被接受。但是走到現在,很多人都不見了,我還在。
有沒有猶豫的時刻?沒有。我做事情,最大的一個優點叫盲目自信。光想是沒用的,想到了馬上做,這是我的風格。
過去兩個月在西藏,做了十幾條片子,想太多,就什麽也做不了。要不就畫,要不就動手,要不就前行,要不就獲得。隻有變才是永遠不變的。
這些年,我的變化是從愛自己,開始愛這個世界,從小愛到大愛。愛不是得到的,是給出來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舍出來的。
現在我告訴冬宮,告訴俄羅斯人,“我來了”,就像我告訴北京、紐約一樣。但最後我覺得要忘掉這個。生命的本質不是“我來了”。
我希望未來到一種無我的狀態,就是大我、小我,到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