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兩國國旗(美聯社)
隨著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國經濟受到了近幾十年來最為嚴重的衝擊。不過,也有一些產業在這場危機中嶄露頭角,激發了投資者的強烈興趣。
互聯網產業是大贏家
總部設在上海的中國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夥人加利·雷歇爾(Gary Rieschel)周三表示,互聯網產業成了這場 疫情的最大贏家。他列舉了遠程醫療、遠程教學和遠程辦公產業,並指出美國在這三大領域隻用了個把月就完成了在正常情況下可能要花費幾十年才能看到的發展,而這背後需要的科技基礎是不言而喻的。
“我認為促進和協助互聯網產業發展的科技產業是投資 者的重要機遇。這些產業背後需要的科技支撐很重要 ,所以企業構建的網絡基礎架構十分重要。”
同時,近期的產業數據也釋放出了強有力的信號。美 國財經新聞頻道CNBC近日報道,從上個月以來,全美的醫療機構都在快速完善遠程醫療環境。美國市場調研機構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師估計,到今年年底,全美遠程醫療交流預計會超過10億次。
雷歇爾在華盛頓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周三舉 辦的視頻會議上說,這場大流行病正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前沿科技的功能和性質。他還借用人工智能(AI)產 業舉例說,除了把這項技術看作是一個新興的操作係統,人們還會把注意力轉移到人工智能的工具性上。換言之,大家會更為關心它將如何協助人類找到各種問 題的解決方案。這意味著,風投資金也會更為青睞這樣的技術應用。
疫情加速產業鏈轉移
早在新冠肺炎在中國集中爆發的初期,不少分析人士表示,這場公衛危機會成為逆全球化的又一大重要推手,迫使西方企業加快他們的產業鏈重組,而中 國已經受到撼動的“世界工廠”地位會再次大打折扣。
曾在中國工作12年的全球商業戰略分析師雷歇爾指出 ,中國在全球化1.0階段扮演了無可替代的角色。但隨著全球逐漸走向全球化2.0階段,中國將麵臨非常嚴峻的市場考驗。
“全球供應鏈今後會變得更為分散,因為各國政府和企 業都希望拓展他們的采購渠道和地區。這顯然會傷到中國。”
最新民調顯示,美國公眾對本國企業繼續依賴中國普 遍持消極態度。美國“哈裏斯民意調查”機構(Harris Poll)本月3日到5日調查了近2000名美國人,了解他們對商界是否應該把製造業移回美國的態度。結果顯示,86% 的受訪者表示如果某公司承諾會將其中國生產線移回 美國,這會提升他們對這家公司的好感。
不過,彭博“創新經濟論壇”主編班安祖(Andrew Browne)認為,這些主張美企移回生產線的美國民眾也應該意識到,這會使得物價大幅上漲。他試問,這 些美國人願意花2000美元買他們的下一台蘋果手機, 或是花25美元買一雙襪子嗎?
盡管如此,班安祖指出,這場疫情讓全球供應鏈的弊病暴露無遺。
“新冠疫情凸顯了全球經濟的一個脆弱之處。西方企業榨幹了貿易和商品利潤,導致他們的供應鏈完全喪失了彈性。我認為這會發生改變。”
當被問及這場疫情會對美中科技關係產生怎樣的影響 ,班安祖相當悲觀。他表示,疫情會讓這層關係蒙受一場致命打擊。鑒於美中正在打貿易戰、科技戰、人才戰、意識形態戰等等,兩國可謂打響了全麵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