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中國問題研究者稱中國應歸為“流氓政權”(圖)

中國問題研究者稱中國應歸為“流氓政權”

文章來源: 德國之聲 於 2019-01-23 02:59:0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流氓政權”?

(德國之聲中文網)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凱(Michael Kovrig)和商人邁克爾·思巴夫(Michael Spavor)去年12月在中國因"危害國家安全"被逮捕,該罪名常被北京用以指稱間諜活動。他們的被捕被認為是中國對加拿大應美國要求拘捕華為副總裁孟晚舟事件的報複。孟被指涉嫌與違反伊朗製裁有關的商務欺詐。

本周一,100多名前外交官和學者發表一封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公開信,呼籲中國釋放兩名加拿大公民。參加聯署的包括加拿大、美國、英國、德國、墨西哥和瑞典的前駐華大使。他們在信中稱對這兩名加拿大人遭拘押"深感憂慮"。

康明凱曾是外交官,現在香港供職於智庫機構國際危機集團(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思巴夫在中國東北經營一家為前往朝鮮旅行者提供服務的公司。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對公開信表示歡迎,強調加拿大堅持法治原則。聯署者之一--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研究員比爾·海頓(Bill Hayton)向德國之聲介紹了自己為什麽參與簽署這封公開信。

德國之聲:您為什麽簽署了這封信?

海頓:我認識康明凱。我認為他是一個出色的分析家。我與他有過幾次交往,可以說他是我的一位朋友。我覺得中國當局的所作所為令人憤慨。這顯然與法律毫無關係,而純粹是劫持人質。我認為,一位智庫工作人員以這種方式被扣為人質,實在讓人發指。這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都麵對這樣的風險。

德國之聲:是什麽讓您確信康明凱和思巴夫的被捕與中國和加拿大外交關係的緊張有關?

海頓:在時間點上是很明顯的。他們之前從未遇到過任何問題。偏偏在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之後,中國當局突然開始拘捕加拿大人。中國法院上周對另一名被控販毒的加拿大人重審做出死刑判決,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這些做法十分顯然是試圖向加拿大政府施加壓力。結果是,兩個人為此付出代價,被單獨囚禁,可以設想中國監獄的關押條件並不那麽好。

德國之聲:這樣的拘捕行動說明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怎樣的外交姿態?

比爾·海頓資料照片

海頓:坦率地說,中國應該被歸入流氓政權的範疇。一個政府應該公平待人,保障法治。而劫持幾個人,將他們當作籌碼的做法是令人發指的。

現在每一個前往中國的人都麵臨這樣的潛在危險。假如英國和中國也發生了外交齟齬,而我作為一個身在中國的英國公民,就可能麵臨牢獄之災。我可能因為與一些學者會因而被指控從事間諜活動。所以我很容易陷入與那兩個加拿大人一樣的境況。

我想,每個簽署公開信的人都認為必須向中國施加更大壓力,敦促其改變這種做法。拿我來說,如果我接到去中國參加一個會議的邀請,就會三思而後行,因為我會擔心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我身上。

中國當局的做法危害到學術研究和智庫的工作,任何人都可能受到指控,每個人都有嫌疑。

德國之聲:鑒於中國是個崛起的超級大國,可能主導21世紀的全球地緣政治版圖,北京的這種做法對世界其他國家意味著什麽?

海頓:目前,對話是十分必要和關鍵的,因為世界麵對新的形勢。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崛起的大國,中國在嚐試改變周邊地區的秩序。我們也看到美國和其他大國對此的反應。發生誤判和危險突發事件的可能性相當大,無論是在南中國海、朝鮮半島,還是其他地方。

我不認為我們現在麵對的是一場新的冷戰,因為雙方在很多層麵上還有溝通的渠道。但是,如果效力於智庫和學術機構的人員感覺自己無法與中方的對話夥伴進行溝通,就更可能出現類似冷戰的情形。

比爾·海頓(Bill Hayton)是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亦稱Chatham House)的亞洲問題專家。2014年曾出版《南中國海》一書。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8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悲劇!油罐車翻覆 居民忙搶油遇爆炸 至少35死46傷
四中全會敏感時刻 王岐山設宴 朱鎔基 “露麵”
羅浮宮劫案才過幾天,中國二手平台竟出現"正品"拍賣
放棄所有頭銜和榮譽:一個英國王子的隕落
淨土沒了!冰島"首度發現蚊子",專家推測可能原因




24小時討論排行

若開戰炸不炸中國港口?美軍官提“可修複式打擊”
特朗普不滿被說美第三優秀總統,回應被評不如華盛頓和林肯
中國稀土管製 美貿易代表承認過去這件事做錯了
紐時:川普圈子裏 種族主義 支持納粹並非啥大問題
華人鋼琴家包攬肖邦鋼琴大賽前三名 美籍華裔奪冠
紐約時報:當矽穀陷入對中國的癡迷和羨慕
“不想浪費時間”,特朗普為何又不想見普京了?
美男在商店猥褻女顧客,被另一女顧客開槍擊斃
“00後”拳王與妻澳洲遇襲後發聲:想離婚 不配當老公
上海父患胰髒癌 豁達教女兒離別:就當我去旅行了
老外遊長城遇無人機運材料紛紛驚歎 還現學鋪青磚
為何特朗普能在加沙取得突破,卻無法與普京達成協議?
公司遭NASA局長批評後,馬斯克回擊:智商兩位數
加拿大稱對以總理“入境即逮捕” 以方要求其改變立場
根除幽門螺杆菌,中國科學家取得新突破
當著萬斯麵,內塔尼亞胡否認“以色列是美國附庸國”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中國問題研究者稱中國應歸為“流氓政權”

德國之聲 2019-01-23 02:59:00


“流氓政權”?

(德國之聲中文網)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凱(Michael Kovrig)和商人邁克爾·思巴夫(Michael Spavor)去年12月在中國因"危害國家安全"被逮捕,該罪名常被北京用以指稱間諜活動。他們的被捕被認為是中國對加拿大應美國要求拘捕華為副總裁孟晚舟事件的報複。孟被指涉嫌與違反伊朗製裁有關的商務欺詐。

本周一,100多名前外交官和學者發表一封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公開信,呼籲中國釋放兩名加拿大公民。參加聯署的包括加拿大、美國、英國、德國、墨西哥和瑞典的前駐華大使。他們在信中稱對這兩名加拿大人遭拘押"深感憂慮"。

康明凱曾是外交官,現在香港供職於智庫機構國際危機集團(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思巴夫在中國東北經營一家為前往朝鮮旅行者提供服務的公司。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對公開信表示歡迎,強調加拿大堅持法治原則。聯署者之一--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研究員比爾·海頓(Bill Hayton)向德國之聲介紹了自己為什麽參與簽署這封公開信。

德國之聲:您為什麽簽署了這封信?

海頓:我認識康明凱。我認為他是一個出色的分析家。我與他有過幾次交往,可以說他是我的一位朋友。我覺得中國當局的所作所為令人憤慨。這顯然與法律毫無關係,而純粹是劫持人質。我認為,一位智庫工作人員以這種方式被扣為人質,實在讓人發指。這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都麵對這樣的風險。

德國之聲:是什麽讓您確信康明凱和思巴夫的被捕與中國和加拿大外交關係的緊張有關?

海頓:在時間點上是很明顯的。他們之前從未遇到過任何問題。偏偏在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之後,中國當局突然開始拘捕加拿大人。中國法院上周對另一名被控販毒的加拿大人重審做出死刑判決,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這些做法十分顯然是試圖向加拿大政府施加壓力。結果是,兩個人為此付出代價,被單獨囚禁,可以設想中國監獄的關押條件並不那麽好。

德國之聲:這樣的拘捕行動說明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怎樣的外交姿態?

比爾·海頓資料照片

海頓:坦率地說,中國應該被歸入流氓政權的範疇。一個政府應該公平待人,保障法治。而劫持幾個人,將他們當作籌碼的做法是令人發指的。

現在每一個前往中國的人都麵臨這樣的潛在危險。假如英國和中國也發生了外交齟齬,而我作為一個身在中國的英國公民,就可能麵臨牢獄之災。我可能因為與一些學者會因而被指控從事間諜活動。所以我很容易陷入與那兩個加拿大人一樣的境況。

我想,每個簽署公開信的人都認為必須向中國施加更大壓力,敦促其改變這種做法。拿我來說,如果我接到去中國參加一個會議的邀請,就會三思而後行,因為我會擔心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我身上。

中國當局的做法危害到學術研究和智庫的工作,任何人都可能受到指控,每個人都有嫌疑。

德國之聲:鑒於中國是個崛起的超級大國,可能主導21世紀的全球地緣政治版圖,北京的這種做法對世界其他國家意味著什麽?

海頓:目前,對話是十分必要和關鍵的,因為世界麵對新的形勢。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崛起的大國,中國在嚐試改變周邊地區的秩序。我們也看到美國和其他大國對此的反應。發生誤判和危險突發事件的可能性相當大,無論是在南中國海、朝鮮半島,還是其他地方。

我不認為我們現在麵對的是一場新的冷戰,因為雙方在很多層麵上還有溝通的渠道。但是,如果效力於智庫和學術機構的人員感覺自己無法與中方的對話夥伴進行溝通,就更可能出現類似冷戰的情形。

比爾·海頓(Bill Hayton)是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亦稱Chatham House)的亞洲問題專家。2014年曾出版《南中國海》一書。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