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出新佐證:美洲土著人是華夏殷商後裔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詩經的《商頌》記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按照郭沫若的解釋,相土是商代第十一代王,開拓疆土到了渤海,與海外發生了聯係。這證明當時的航運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而在商代一個王妃“婦好”的墓裏就發現了7000枚貝殼。

美洲土著是殷商人的後裔,這種說法像天方夜譚?

但近期,我省曆史學專家又提出了新的佐證。雖然在學術界,“殷人東渡美洲論”尚無定論。但如今這些專家的解釋,也許在若幹年後能助推美洲土著之謎的揭曉。

再挑爭議 美洲土著的祖先是殷商後裔

近期,在鶴壁淇縣出席中國先秦史學會鬼穀子分會成立大會時,複旦大學曆史地理學博士、鄭州大學曆史學院教授高凱被問到了“殷人東渡美洲論”的問題。他表示支持這種學說,並提出了一些新“證據”。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9/9/3/20090903142442a9b67.gif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美洲土著人與中國古人漫畫/王偉賓

外國學者研究發現,在北美沿太平洋沿岸發現的石錨和商周時期的沿海石錨的形、質相似,出土的瑪雅祭壇和玉器也和中國殷商時期的玉器有著類似的文化“血統”。

他詳細分析了這種學說成立的可能性:

一、從人種學來講,印第安人是黃皮膚黑頭發,是亞洲人種。

二、先秦時期,殷商滅國後,殷商的國民被當做奴隸對待,這就提供了向外出逃的“動機”。

三、詩經的《商頌》記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按照郭沫若的解釋,相土是商代第十一代王,開拓疆土到了渤海,與海外發生了聯係。這證明當時的航運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而在商代一個王妃“婦好”的墓裏就發現了7000枚貝殼。

四、洋流為殷商人跨越大洋東渡,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高凱說,北太平洋及附近海域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呈順時針流動的大環流。該洋流自太平洋北赤道附近產生,經呂宋島北部、台灣東部進入台灣海峽,在舟山群島交匯,到對馬東海,在日本九州南部,有一支分流北上,形成對馬海流,該海流經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又經津輕海峽回到太平洋上。這個北上的大暖流也被稱為“黑潮”。

殷商人的船隻沿洋流到達北緯35°~42°之間時,進入西風帶,即便不撐帆,也能順勢快速行至北美大陸西海岸。

高凱介紹,北太平洋環流規模巨大,平均寬度150公裏,海水流速在每小時3~10公裏之間,這對於順流航行的船舶十分有利。

這股暖流,冬天20℃,夏天27℃,比流過的其他流域的水溫高6℃~7℃,冷暖流交匯,能帶來豐富的漁業資源,為遠航提供了食物保障。

所以商紂滅亡後,對於早已掌握航海技術、即將成為奴隸的商代亡國者來說,完全有可能利用北太平洋大環流的優勢,輾轉到北美洲大陸、建立新的海外聚居地。“如果殷商人東渡北美的學說成立,出土文物和人種的相似等問題就容易解釋了。”高凱說。

早前論證 國學大師王國維也認同殷人赴美洲

關於殷人最早到達美洲一事,海內外學者早有人進行過研究。

最早提出殷人東渡美洲設想的是19世紀英國翻譯家梅德赫斯特。美國學者邁克爾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個文明》中提出,奧爾梅克文明可能來自殷商。

國學大師羅振玉和王國維也提出殷人東渡美洲的可能性。後來郭沫若也相信殷人東渡美洲。近年美國俄克拉荷馬中央州立大學教授許輝的《奧爾梅克文明的起源》和中國學者王大有等的《圖說美洲圖騰》進一步闡明殷人東渡美洲論的根據。

1993年11月28日的《新民晚報》刊載《美洲印第安人祖籍在中國》一文,介紹了美國道格拉·華萊士教授的研究成果,華萊士認為現在的印第安人部分DNA與亞洲人是相同的。

1992年2月,王大有、宋寶中、王雙在《華聲報》撰文提出,今天居住在美洲的土著人是3000年前越海東渡的殷商後裔。

文章公布了考古學家在今天墨西哥中南部的奧爾梅克文化遺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地下數英尺沙中發掘的16尊雕像和6塊玉圭,認為玉圭銘文的刻寫方法與甲骨文相同。文章提出,在一塊玉圭上銘刻著殷商列祖列宗。文章並斷言,今天居住在美洲廣大地區的印第安人、瑪雅人和拉文塔人等,實為3000年前越海東渡的殷商後裔。

質疑聲音 基因分析並不可靠

如果美洲土著來自中原係殷商後裔,為什麽二者的外貌差別很大呢?

有學者研究,這是因為人種的適應性。假定印第安人真的來自中原,那他的相貌特征會隨著地區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遺傳研究所所長廖世秀說,不同種族的基因都會有相同點,也會有不同點。但目前,通過基因來判斷兩個族群是否同源,隻能是一種推斷。因為這樣的檢測結果麵臨三個方麵的考驗:一是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二是樣本數量是否足夠,來源是什麽;三是樣本采集來自細胞的哪個組成部分。

廖世秀表示,基因也會因外部環境而發生突變,像文化、地理環境都對基因改變有一定的影響,比如高原地區的人群耐缺氧性就比較強,總之基因會向著有利於生存的方向變異,但這種變異,要跨過很多代人才能顯現出來。

墨西哥出土文字 並非甲骨文

據悉,殷人東渡美洲論是近年在考古學、人類學界爭論得十分激烈的課題之一,反對殷人東渡美洲論的有夏鼐、羅榮渠等學者。

羅榮渠曾以多方麵的證據和嚴謹的考證,指出商朝人到美洲是一種“並無實現可能的航海假設”。羅先生認為《梁書·諸夷傳》有關扶桑國的記載“疑點甚多”。

羅先生認為古代美洲文明是土生土長的印第安人長期辛勤勞動的獨立創造物,絕不可能是外來物。在古代美洲文明中,的確可以找到與亞洲文明有某些相似和巧合的東西,但有更多不同的東西,這些不同帶有本質性,是舊大陸文明所根本沒有的。

此外, 1953年,美國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奧爾梅克遺址的祭祀中心發現了16尊雕像和6塊玉圭,玉圭上刻有文字,王大有認為是殷商文字,並破譯解讀出來,是殷人祖先的名字:蚩尤、少昊、帝嚳、簡狄、多婦、契、相土、王亥、上甲等。對於這一點,一位名叫“子喬”的網友也在新浪網上提出質疑。

他說,按王先生的說法,“拉文塔玉圭”上的文字“介於大汶口文化陶文、殷墟甲骨文和三代吉金文之間”,如果玉圭的主人真的是殷人,疑問多多。

首先,為何玉圭上的文字與殷墟甲骨文的差異性和相似性同樣明顯呢?除了一些筆畫簡單的字,大都無法與甲骨文直接對應,有些甚至連像都不像,如有個字被釋為 “【隹亥】”即商先公“王亥”,隻是因為上部像鳥形。其實,這隻“鳥”的刻畫風格和形狀與甲骨文的“隹”全然不同。“隹”雖然也作鳥形,但卻是用抽象的筆畫來表示的,而玉圭的那個字則是畫了一隻鳥的輪廓,可見甲骨文要成熟得多。

表麵上看,似乎這種年代的接近再加上文字的相似很能支持“殷人東渡”,但是問題恰恰在這裏——是什麽原因使得殷人的文字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甚至是倒退呢?玉圭是祖宗牌位,絕對不能亂寫亂畫。另外殷人非常迷信,其中也肯定有一些為貴族服務的“貞人”。這些知識分子、貞人的文化水平較高,他們會把殷商文字傳授下去。

其二,盤庚遷殷後的200多年中,從殷墟卜辭看,並無祭祀炎帝、蚩尤、少昊、諏(娵)訾氏常儀等的記載,何以殷人到了美洲後卻想起要祭祀這些“祖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