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歲月

嗬嗬, 想寫自己的一些往事, 整整拖了五年時間, 乘著金融海嘯難得偷閑, 動筆了......
博文
2001年2001年的感恩節在大多數紐約客和我的心中,除了依舊的節日歡快之情之外,無疑都有淡淡的悲傷情緒----源自兩個多月前,9月11日發生在下城金融區那場兩個小時內震驚世界的“世貿中心”恐怖襲擊。兩座300多米的摩天大樓十幾秒間灰飛煙滅,近3000個世貿工作人員和救援人員罹難,飛揚的塵土讓我的車在十幾公裏外也覆蓋了厚厚的一層黃沙。那天本來約了同事一起去世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又快到了感恩節(THANKSGIVING),美國的感恩節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各族裔在這一天起將休四天,自己的家人團聚,不管多忙(有些特殊崗位除外)都是如此。感恩節在每年11月22-28日之間,是美國國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國式的節日,重要性僅次於年底的聖誕節。早期來美的華人文化大多不高,因為感恩節最重要的食物是火雞,老華僑就將感恩節叫做“火雞節”,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1-02-19 22:36:30)
92年來美國後,早期數年均在東岸的城市工作學習生活,謀生不易,也很少到西部旅行,直到2002年才有機會參加公司組織在聖地亞哥頒獎會,第一次踏足在電影電視小說史詩中無數次作為題材的廣袤美國西部。隨後幾年因為工作的關係,更是常常涉足洛杉磯,拉斯維加斯,西雅圖等西部名城。西部印象不再局限在文藝作品中而變得生動具體。上周參加公司組織的加州棕櫚泉市09[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東百老匯是紐約一條足兩公裏的小街道,在遍布大都市許多世界聞名的大道中,根本不起眼。但是自90年代初期以來,這裏成為福州移民的聚居地,而早期的福州移民大多是偷渡來美,其吃苦精神和創業幹勁均令人瞠目,經過大家駢手砥足十數年地經營和建設,這幾年東百老匯已經成為紐約下城著名的“福州華人街”和商業熱點。現在走在這兒,酒樓,超市,首飾店,土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銀宮”大酒樓
早年座落於BOWERY(包厘街)的銀宮大酒樓有早期唐人街不多的大型宴會廳,所以開業之初一直生意興隆,而且成為地標之一。香港八十年代的一些關於紐約華人社區的警匪片,都見到“銀宮”的招牌。而酒店正對百年曆史的布魯克林大橋和岸邊高樓林立的東河,讓大家在享受正宗粵式茶點之餘,也一飽眼福。銀宮不論茶點還是晚餐均秉承傳統中規中矩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紐約除了有“時尚之都”,“金融之都”,“潮流之都”外,還有一個稱謂是每個紐約老客(NEWYORKER)都會自豪提及的就是----“美食之都”。許多世界各地的優秀廚師和餐飲專才被兼容並蓄,鼓勵自由創業的美國文化吸引,每年大量移民湧向這美國最大的城市。
紐約擁有引以為榮的18,000多家餐廳,所具有的美食風味之多是沒有任何城市可以與之媲美。同時在這座城市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今天正在開車, 收到老陳的電話。 他以前忙於張羅餐館生意,一周七天連軸, 難得有打時間電話給朋友。 最近一年多, 兒子成了家, 開始和媳婦一起接手餐館業務, 他才能偶爾浮生偷閑到紐約訪親問友, 參加一些大宴小酌,作為紐約客的我, 也最經常和他見麵聚會。
電話中他的聲音按奈不住的興奮喜悅, 用他一貫的大嗓門嚷嚷:“我的孫子快半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在一個月在餐館遇到三次持械打劫後, 我不堪其擾地離開了布魯克林的中餐館, 但是那時華人經營生意不多, 中餐館幾乎是唯一可以給沒有經驗隻有氣力的新移民提供安生立命的地方, 幾經周轉之後, 我又在布朗士的哈林區138街外賣店找到一份工作。 那時的我剛來美國才不到一年, 對這個大名鼎鼎的黑人貧民區一無所知。 哈林區在六十年代後曆來是美國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記得有本雜誌刊載過一篇短文“男人一生要做的二十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好好在青少年時期打一架。”我來美國以前在重點中學上學,往來皆是莘莘學子,加上自己性格平和,原以為自己是無望完成這“男人必修課”。沒想到17歲來美國後,生活截然反差,在輾轉謀生中深入過很多危險的“都市叢林”,會過三教九流各國人物,有“君子”動口,自然也會“好漢”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90年代初剛來美國的時候,美國的經濟蕭條不在目前的金融海嘯之下,而華人從事的行業也不如目前之多彩多姿,所以中餐館幾乎成了所有初來乍到的中國人的“必修課”,記得當年在一家餐館工作時,七位工友中就包括了一位國內的副教授, 一位省級專業運動員和兩位攻讀博士的研究生, 可謂“人才濟濟”。
那時美國大學的華人學子, 如果沒有半工半讀修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1]
[2]
[3]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