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wu622

討論時事中的數字和邏輯問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2016-02-01 09:31:58)
2015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係數為0.462,這是繼2008年達到0.491之後的第7年下降,也是2003年以來的最低點。
中國曆年基尼係數 年份 基尼係數 2001 0.490 2002 0.454 2003 0.479 2004 0.473 2005 0.485 2006 0.487 2007 0.484 2008 0.491 2009 0.490 2010 0.481 2011 0.477 2012 0.474 2013 0.473 2014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美國和歐洲曾經很聰明。經濟好的時候放寬許可外國人來打工。墨西哥人到美國打工,阿爾及利亞人到法國打工,土耳其人到德國打工。經濟不好時,失業率高了,就收緊外國人打工許可,讓他們回國去找工作。這叫做以鄰為壑,一個大大的蓄水池。
後來美國和歐洲覺得自己的GDP增長太慢,原因是人口增長太慢,多引進人口可以增加GDP,所以就增加移民,把打工者轉成公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介紹GDP是如何折算成美元的。
為了便於比較,人們常常把一個國家某年的GDP折算成美元。折算的方法多種多樣。
1)圖省事的人,可以用當年最高匯率和最低匯率的中位數。
2)大多數人用平均匯率。
3)不怕麻煩的人,可以用每個季度的平均匯率折算該季度的GDP,然後把四個季度的折算值加起來。
即便使用方法2),也有不同的細節。
2.1)有些貨幣在許多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6-01-28 13:03:36)

美元和歐元在唱二人轉。歐元加息時美元量寬,歐元漲美元跌。美元加息時歐元量寬,美元漲歐元跌。估計今年又該轉了。 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歐央行把利率降到0.25%。兩年後,歐央行覺得歐元區經濟不錯了,開始提高利率。當時1歐元兌換1.48美元。 歐央行2010年開始吹風要提高利率。2011年4月把利率提高到0.5%,7月再提高到0.75%。而美國2010年11月宣布開始量化寬鬆2。這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第六章投資收益遞減規律   利潤率長期趨勢下降並不是新概念。經濟學裏有一個投資收益遞減規律,說的就是投資收益率的長期趨勢是下降。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理論都認為這個規律成立,但他們的證明方法不同。
  西方經濟學是從商品供求關係分析的。例如電腦,電腦剛出現的時候供不應求,利潤率比較高。隨著向電腦行業的投資不斷增加,供應逐步趕上需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五章低利率和低利潤率 第二章講到量化寬鬆會導致低利率,這已經部分成為現實。
2014年6月5日,歐洲央行宣布將將隔夜存款利率由此前的零降至-0.1%,歐元區正式迎來負利率時代。[1]就是說儲戶存款不但不能賺到利息,反而要向銀行支付保管費。
  歐央行利率變化圖[2]   上麵的例子是短期利率。我們再看一個長期的。
  2015年3月的德國債券利率[2]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四章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責任 前麵三章的討論中使用了一個默認假設:政府有責任保證經濟健康發展。本章說明這個責任的來源,再討論“經濟健康發展”的含義。 亞當.斯密認為政府不應幹預市場經濟運行,袖手旁觀就好。在資本主義社會初期,這種完全市場經濟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但隨著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本的積累,完全市場經濟開始顯現出其弊端。 卡爾.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三章降息、增稅與印鈔 從第二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個國家達到消費飽和的人群會逐漸增加,達到消費飽和的行業也逐漸增加。這會使經濟有停滯的傾向。同時,儲蓄率的上升,按第一章裏模型三的分析,有使經濟衰退的壓力。要防止國家經濟衰退,就要靠政府、企業和個人借越來越多的錢花掉以支撐社會總需求。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借貸能力是有限度的。
例如: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二章儲蓄和消費飽和 人為什麽會儲蓄?按經濟學的邊際效用(MarginalUtility)的理論來說,在當前消費的邊際效應低於未來消費的邊際效應時,這個家庭會不再更多消費,而是把錢儲蓄起來。
這個理論中的“未來消費的邊際效應”是一個很模糊的主觀概念。例如,某人為未來看病存錢。但他將來會得什麽病,看病需要多少錢,全是未知的,很難確定治病的邊際效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現在世界許多國家都存在債務問題。如美國的次貸危機,美國政府數次因國債問題關門停止辦公。冰島和希臘曾因債務問題舉行全民公投。阿根廷的國債被評為垃圾級。中國的總債務(包括政府、企業和個人債務)也很高,達到GDP的200%。 本文的目的是分析高額債務的成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其前景及解決方法。
第一章債務填補儲蓄造成的消費缺口 債務的出現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
[2]
[3]
[4]
[5]
[>>]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