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wu622

討論時事中的數字和邏輯問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債務、儲蓄和量化寬鬆 (2)

(2015-10-12 04:43:50) 下一個

    第二章 儲蓄和消費飽和

    人為什麽會儲蓄?按經濟學的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的理論來說,在當前消費的邊際效應低於未來消費的邊際效應時,這個家庭會不再更多消費,而是把錢儲蓄起來。
    這個理論中的“未來消費的邊際效應”是一個很模糊的主觀概念。例如,某人為未來看病存錢。但他將來會得什麽病,看病需要多少錢,全是未知的,很難確定治病的邊際效應。再如,某人存款為子女留遺產,這很難歸於“未來消費的邊際效應”。再如,沃倫·巴菲特仍住在1958年以31500美元買下的舊居。他說:“我要是有六套或者八套房子,生活得會更糟糕,”,“我的生活不會因為我花更多的錢就變得更快樂。更多的財富和收入有一個極限,一旦超越這個極限,更多的消費將與幸福負相關。”[4] 2010年8月4日,由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和投資家沃倫·巴菲特聯合發起的“捐贈承諾”行動宣布,已有40位億萬富翁或家庭承諾,將把自己的過半財產捐獻給慈善事業。捐贈額高達6000億美元。[5] 顯然,巴菲特的儲蓄和投資並不是為了“未來消費的邊際效應”,(人死之後是沒有消費的,葬禮除外),而是為了“未來捐款的邊際效應”。

    本文從比較客觀的“消費飽和”的角度來討論儲蓄的動機。“消費飽和”大致是說民眾的消費達到一定程度後就不再增加(這裏我們忽略物價引起的消費開支變化,下文亦如此。),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剩餘的收入則投入儲蓄。
    首先我們把消費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生理必要型消費。如人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睡覺要有房屋,上班要有交通工具。
第二類是感官型消費。如飯菜要可口、營養豐富。穿衣要美觀舒適。住房要寬敞明亮。汽車要功能全、質量好。
第三類是奢侈型消費。吃追求山珍海味,穿追求名牌設計師專做,住豪宅,開豪車。另外,一些危險消費,如登山、跳傘、蹦極等也應劃入這一類。
第四類是惡劣型消費。賭博、嫖娼、吸毒等。
    本文中講的消費飽和主要是指前兩類消費。

    個人生理條件限定了消費量。例如某人每天吃三頓飯。即使他的收入翻番,他也還是每天吃三頓飯,不會每天吃六頓飯。在最初收入增加時,他會增加食品開支去購買更多食品或更高檔的食品。當食品水平高到一定程度後,他的食品開支就會保持在一個固定水平,不再增加。這時我們稱他處於食品消費飽和狀態。一個人平時穿一件西裝去上班,即使收入翻番,他也還是穿一件西裝,不會穿兩件西裝去上班。在最初收入增加時,他會購買更多服裝或更高檔的服裝,到一定程度後,他的服裝開支會保持在一個固定水平,不再增加。這時我們稱他處於服裝消費飽和狀態。對於一個家庭的總消費也是如此,在最初收入增加時,這個家庭會增加消費。當消費高到一定程度後,這個家庭的消費會保持在一個固定水平,不再增加。這時我們稱這個家庭處於消費飽和狀態。
    個人的時間和興趣也限製了其消費量。例如某些家庭在考慮是否換一個更好的房子時,可能會覺得不值得為新房子增加的享受而在買房、賣房、裝修、搬家等眾多的麻煩事上花費時間。

    為理解“消費飽和”的概念,我們再看幾個例子。
例一。張三省吃儉用存錢,生活雖然簡樸,但看到存折上不斷增長的數字就心情愉悅。張三達到了“消費飽和”。
例二。月光族,每個月都把工資花得淨光。他們沒有達到“消費飽和”。
例三。兩千多年前,老子在《問邑賦》中說過“大廈千頃,眠七尺之軀,珍饈百味,不過一飽”,亦即過分的消費是沒有必要的。有這種想法的人會比較容易達到消費飽和。
 
 

    由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到,消費飽和並不完全由實際消費量決定,還與消費意識有關。勤儉的家庭容易達到消費飽和。但最主要的因素是收入,高收入的人容易達到消費飽和。
    消費飽和也可以按行業分類。例如食品消費飽和、服裝消費飽和、住房消費飽和、汽車消費飽和、電腦消費飽和等等。企業更重視這種分類。例如汽車市場分析人員指出,中國的汽車銷量增長放緩,有可能在10年內達到消費飽和,亦即10年後全國汽車銷量將在一個固定值上下小幅波動。

    一般來說,我們並不需要準確判斷某個具體的人是否處於消費飽和狀態。我們關心的是這種狀態確實存在而且可以通過統計數字了解社會消費飽和的程度,以便依此製定經濟發展的策略。為此,我們更嚴格地從數量上定義“消費飽和”:如果一個家庭的金融淨資產超過年可支配收入,則稱這個家庭達到消費飽和。為什麽選擇年收入,而不是6個月或2年的收入?這隻是因為容易獲得統計數字和計算簡單。

    順便提一下,我們也可以考慮用恩格爾係數類似的方法來定義消費飽和。恩格爾係數是食品消費占收入的百分比,例如我們可以稱恩格爾係數在25%以下的國家為食品消費飽和國家。在食品之外,我們也可以類似地定義服裝恩格爾係數,住房恩格爾係數,交通恩格爾係數等等,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消費飽和概念。

    美國的例子:按美國2007年的統計,家庭淨資產最高的1/4家庭的金融淨資產超過年可支配收入。即美國大約有20% - 25%的家庭達到消費飽和。由表可見,達到消費飽和的多是富人。

2007年美國家庭金融資產統計[1]
單位:千美元

淨資產戶數百分點 金融資產中位數 金融債務中位數 金融淨資產中位數
0 – 25 1.4 11.9 -10.5
25 – 50 13.2 64.2 -51.0
50 – 70 59.6 97.5 -37.9
75 – 90 215.0 127.0 88.0
 90-100 773.0 203.0 570.0

 

注:家庭淨資產(按2007年美元)
第25百分點:   $14,100
第50百分點: $120,300
第75百分點: $372,000
第90百分點: $908,200
美國2007年第75百分點的稅前收入約為88,550美元,稅後收入約為75,300美元。

    中國的例子:中國還沒有這方麵的權威統計。最好的統計是西南財經大學與中國人民銀行2012年抽樣調查了8438個家庭,發布了《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2012》[2]。其中提到中國收入位於最高的25%的家庭中有83.2%有儲蓄,平均儲蓄率為56.4%。另一方麵,55%的家庭沒有或幾乎沒有儲蓄。所以中國的消費飽和家庭的比例應當在21%-45%之間。全國家庭的總資產中,金融資產隻占5.2%,非金融資產占94.8%。[3] 樣本家庭中沒有負債的占到61.78%。中國的儲蓄率高,不愛借錢。例如,我認識的一對北京的退休夫妻,每月的退休金花一半,存一半。兩年下來,存款就超過一年收入。所以中國消費飽和家庭的比例很可能高於美國。

    從以上的定義和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消費飽和與儲蓄率是正相關的。富裕的人較多達到消費飽和。所以盡管達到消費飽和的人隻占總人口的少數,但富裕人群是金融資產的主要持有者,他們的儲蓄行為對社會儲蓄有主要影響。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個人消費占收入的比例會逐步下降,達到消費飽和的家庭會越來越多。

    高儲蓄率對經濟發展有利還是有弊?當總儲蓄額低於社會借貸能力時利大於弊,這時人們可以把錢借出來用於更需要的方向。而當總儲蓄額高於社會借貸能力時則弊大於利,部分儲蓄額貸不出去,使部分生產能力浪費了。

[1] 《家庭金融資產和負債》 美國統計局 2007年
[2]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2012》 西南財經大學與中國人民銀行
[3] 《中國家庭金融行為分析 》 2014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中心
[4] 《巴菲特仍住50年前3萬美元舊房稱不做“房叔”》2014年05月05日 第一財經日報
[5] 《“捐贈承諾”行動》 百度百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