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認為:
有一個客觀存在的外部世界。
等一等!這怎麽聽起來像‘唯物主義’?但柏拉圖認為,那些客觀存在的不是物質,而是一種非物質、不可感知或者是超越感官的存在,柏拉圖稱之為Form,我們通常翻譯為“理念”。在英文裏,這個首字母‘F’一定要大寫,以特指柏拉圖哲學中具有本體論地位(Ontological)的理念實體,以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形式”:
一個事物最本質、最完美、永恒不變的範型。
柏拉圖認為,在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之外,還存在一個“理念世界”(World of Forms) —— 一個脫離感官經驗、卻構成萬物本質的理性結構領域。現實中一切具體事物,不過是這些理念的影子或摹本,而且還是不完美的模仿。
柏拉圖首先主張:世界的真正構成基礎是理念,這正體現了唯心一元論(Idealistic Monism)的立場。同時,他否認感官世界的真實性,主張隻有理性(Reason)才能通達真理,即理念的本身。這個“理念世界”是永恒的、不變的、完美的,並獨立於個體意識之外。換句話說,它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理性結構。正因為如此,柏拉圖的哲學被歸為客觀唯心主義(Objective Idealism)。
哲學中有趣的是,這一觀點又被稱為柏拉圖式實在論(Platonic Realism)。那麽,為什麽同一個觀點,同時被稱為唯心主義(Idealism)和實在論(Realism)這兩個相對立的概念呢?
實在論(Realism)的核心立場是:存在一個獨立於我們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但並不限定這個世界包含什麽。柏拉圖則斷言,理念是真實存在的,並且獨立於我們的信念之外。於是,同一個思想,既可被稱為“唯心主義”,也可被稱為“實在論”。
柏拉圖認為,“圓”、“正義”、“美”、“善”這些抽象概念不是我們主觀臆想出來的,而是客觀地存在於理念世界中的真實事物。這種思想,正好契合了實在論的基本立場:
某些對象/概念的存在不依賴於我們的感知或信念。
很多現代數學家和哲學家之所以接受“柏拉圖式實在論”,正是因為他們認為數學對象,比如數、點、線、圓,具有一種獨立於人類意識的“客觀性”。比如我們說“π是圓周率”,這個‘真理’似乎不因我們是否意識到它而改變 —— 這正體現了柏拉圖式實在論的核心思想。
“Form” 這個詞是從古希臘語 ε?δος (eidos) 翻譯而來的。雖然 eidos 早期被譯作 “idea” ,但現代哲學界更傾向於使用 “Form” ,以強調其客觀性和本體論地位。中文翻譯則更複雜:有人譯為“理念”,有人譯為“形式”,有時甚至是“觀念”。特別是在翻譯亞裏士多德的作品時,更傾向於譯作“形式”。結果,柏拉圖的一個核心概念,在中文裏可能出現四五種不同譯法,給理解帶來困擾,這也凸顯了跨語言傳遞哲學概念的難題。
麵對這種困境,個體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畢竟,一個人精力有限,也不存在所謂的‘聖人’,沒多少人能為了讀懂柏拉圖就去學古希臘語,或為了理解康德、黑格爾就專門去學德語。多數情況下,我們隻能通過閱讀不同版本、反複比對來理解。
語言本身就是一門艱深的學問,一個人精通一門已屬不易,而跨語言思想的真正交流,依賴的是精通多門語言的學者翻譯與本土學者的吸收消化。因此,知識的傳遞和發展並非孤立個體的成就,而是依賴於一個彼此理解、共同追問、持續協作的共同體。知識不是個人的私產,而是群體協作的成果,存在於交往與合作之中。
後記:1)這也是我為什麽一再強調知識共同體重要性的最初原因。2)學習過程中,我特別思考了一下漢語的特點,也就是第一篇文章,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