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靜不喜動的cairn

主要是分享一下在學習過程中一些心得體會,歡迎大家交流。
正文

學哲心得 - 錨定法

(2025-09-28 13:31:45) 下一個

首先,我想從“唯心”與“唯物”這兩個詞說起。

從小我就被灌輸了一個觀念:哲學的根本問題是“唯物”和“唯心”。所以在剛開始自學哲學的階段,我常常把這兩個詞當作一種基礎框架去理解所有的哲學觀點。每當看到一個新理論,就下意識地想把它扔進“唯心”或“唯物”的框子裏,覺得這樣才算“理解”了它。

但用著用著,我逐漸感到思維開始紊亂,條理也變得不清楚起來。

後來我甚至有點極端地想:“唯心” 和“唯物” 就是兩味慢性毒藥 —— 用得越多,思維越混亂,邏輯越模糊,最終甚至可能 “毒發身亡” ,於是我開始嚐試徹底不用這兩個詞。但轉念一想:這兩個概念在哲學史中如此重要,許多偉大的哲學家都使用它們,問題恐怕不在於概念本身,而是我們如何使用它們。我沒有受過正式的哲學訓練,隻是出於興趣閱讀一些哲學類書籍,因此我嚐試給自己找到一個“錨定法”:我把“唯心”隻錨定在一個英文詞上,Idealism;而“唯物”則是錨定在一元論中的 Material Monism。

一元論(Monism)是哲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試圖回答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世界的本原是什麽?

一元論認為:世界萬物的本質隻有一種,無論是物質、精神/理念/意識,或是某種超越它們的“第三種東西” —— 一切都可以歸結為一種統一的存在。這個統一的本原可以有不同的麵貌,因此一元論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1)Material Monism

   2)Idealistic Monism

   3)Neutral Monism

如果把“唯物主義”錨定在Material Monism,對另外兩個,我就不知道用什麽中文來稱呼了。查資料後,發現人們把後麵兩個譯作“唯心一元論”和“中性一元論”,我覺得非常好。

但如果這麽翻譯,為了統一風格,就得把 Material Monism 也改譯為“唯物一元論”,這樣用詞更對稱,也更準確。但是,這樣一來,就意味著要重新給“唯物主義”找一個安身之地了!

 

說完“唯物”,我們再來說說“唯心”。

我所錨定的英文詞是 Idealism。而在西方哲學中,Idealism跟我們東方所熟知的“唯心主義”有關聯,但更多的是不同!西方哲學家們在使用 Idealism 一詞時,關注的是另一個根本性問題:

      是否存在一個獨立於我們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

這裏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這個問題與上一個問題“世界的本原是什麽?”不完全是同一個問題。它們雖然相關,可以視為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層次。但是,對初學者來說,最好是先把這兩個問題區分開看。這樣,反而更容易理清西方哲學的思路與方向。

如果認為“有一個客觀世界存在並獨立於我們的意識之外”,那麽這種觀點被稱為實在論(Realism),持這種立場的人則被稱為實在論者(Realist)。這裏要特別提醒:Realism 並不等同於我們所理解的唯物主義,請不要混淆兩者,兩者有非常大的不同。

與實在論(Realism)相對應的,是另一種觀點:我們唯一能夠真正認識的隻有意識;而對於物質或外部世界是否真實存在,我們永遠無法確定。這種立場被稱為唯心主義(Idealism),而持這種立場的人被稱為唯心主義者(Idealist)。

這裏有兩點需要特別特別注意:

   1. 唯心主義(Idealism)所對應的概念,是實在論(Realism),而不是唯物主義(Material Monism或者Materialism)。

   2. 唯心主義並不一定否認存在一個獨立於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它隻是認為我們無法以“確定無疑”的方式感知或認知那個世界。

因為第二點太重要,我再用另一種方式說一遍:唯心主義者認為,外部世界的存在方式並不獨立於心靈或意識

我曾經以為唯心主義是否認一個獨立於我們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的存在,這也是我從小就被教育的。但這與西方哲學所定義的不同,例如康德並不否認客觀存在的外部世界,相反,他明確承認它的存在;但由於人類認知的先天結構限製,我們無法認識那個世界的“本來麵貌”(the thing-in-itself)。換句話說,我們所能接觸到的隻是外部世界在我們意識中的“表象”(phenomenon),而非“物自體”(noumenon)本身。因此,康德的哲學被歸類為唯心主義,是因為他強調,人類的認識始終受主觀結構的製約。而我們之所以“看不清”外部世界,是因為這個主觀認知結構是先驗的(transcendental)。因此,康德的立場通常被稱為先驗唯心主義(Transcendental Idealism)。

 

當初我之所以想到錨定法是因為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一個既是經驗主義者(Empiricist),又是唯心主義者(Idealist)的人。他的存在幾乎讓我精神崩潰,因為在我當時的理解裏,Empiricism 是唯物主義的代名詞,而 Idealism 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一個人怎麽可能同時既唯物又唯心?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但當我放棄了“唯物/唯心”這個總框架,並嚐試把這兩個詞各自錨定到英文語境中一個哲學傳統後,反而讓我豁然開朗。

 

至於我為什麽當初把經驗主義(Empiricism)錯誤地理解為唯物主義,我想出了一個三段論,大家找找看,這裏麵有什麽邏輯漏洞?

      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

      馬克思是經驗主義者,

      經驗主義是唯物主義。

找到沒有?如果沒有,別灰心,再看看下麵的這個三段論,看能不能幫你提供思路?

      我喜歡紅色,

      我喜歡香蕉,

      香蕉是紅色。

 

最後忍不住想吐槽一下。每次看到貝克萊的名字,我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一幅漫畫:一個胖子閉著眼睛在懸崖邊上走路。令人遺憾的是,這幅漫畫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泱泱大國教育部統一編寫的中學課本中,用來諷刺這位人類思想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大哲學家,實在是有失一個文明古國應有的風度。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