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靜不喜動的cairn

主要是分享一下在學習過程中一些心得體會
正文

自然辯證法與證偽主義

(2025-09-26 16:27:44) 下一個

自然辯證法與證偽主義

 

我原以為馬列學者們對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誤解最深,汙蔑最重。但從對“形而上學”這個詞的討論發現,他們對亞裏士多德也很有成見。

 

當牛頓力學替代了亞裏士多德的學說來解釋世界,“自然辯證法”就批評說亞裏士多德看待世界的方法是靜止的,片麵的和脫離實際的。是一種(古老的)形而上學。

但牛頓力學當年並不能解釋所有觀察到的現象,如水星的運行軌道,以至於很多人認為在水星內還有一顆行星,還命名為火神星(Vulcan),並不斷地計算和尋找。這個問題困擾了幾百年,直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才得到令人滿意的理論解釋。

如今,愛因斯坦的時空觀替代了已經成為經典的牛頓力學。如果我們偉大的導師們理解了相對論,“自然辯證法”會不會批評牛頓當年是在用一種靜止的,片麵的和脫離實際的方法研究問題?你牛頓沒有考慮水星的感受,也無視光速恒定這個物理事實,是一種(經典的)形而上學!

假設未來,有一個新的理論替代了相對論,更好地解釋了宇宙的運行。到時候,“自然辯證法”會不會批評愛因斯坦是用一種靜止的,片麵的,脫離實際的方法研究問題?是一種(現代的)形而上學?

這可比牛頓牛多了!牛頓還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做研究,你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叉著腰罵人。

 

這樣看來,武大並沒有把“自然辯證法”學好,應該等法院判完定案了,網友的輿論也定完調了,才能“自然辯證地”處理好楊同學的問題。

 

自然辯證法可以去指導武大處理好楊同學的問題,但是不能用來指導科學的發展。判定什麽是科學有很多哲學探討,其中,我很喜歡的是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的證偽主義(Falsificationism)。

這個觀點主張:

一個理論要想是科學的,必須有可能被“證偽”(falsified)

科學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它“多麽巧妙地解釋過去”,而在於它是否敢於冒被未來事實推翻的風險,並提出可被驗證、可被駁倒的預測。隻有那些有可能被經驗反駁的理論,才真正站在科學的門檻之內 —— 這正是波普爾所提出的“可證偽性”的核心要義。

波普爾嚴厲地批評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學說都是偽科學,其根本原因在於:它們都缺乏可預測性與可證偽性。這些理論看似擁有強大的“解釋力”,無法被事實駁倒 —— 無論發生什麽事,總能事後加以解釋圓回來,實際上卻從未真正麵臨被證偽的風險。表麵上“無所不能解釋”,實則“什麽都沒解釋” —— 正是波普爾所界定的偽科學本質所在。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這類學說更像是一種認知上的“安慰劑”,以解釋的幻象取代理論的可檢驗性。

 

我模仿孤獨求敗的口吻給大家再通俗地解釋一次什麽是“證偽主義”:

老夫一生所求隻為一敗,習得‘自然辯證法’後,永遠不敗,那我學它何用?”

  • 老夫 —— 科學
  • 一敗 —— 被證偽
  • 永遠不敗  —— 無法被證偽,這是偽科學的特質

 

 

特別說明:如果您看過我以前的文章“形而上學的幾個解釋”,本文中的‘形而上學’是其中的第二種解釋,也就是被馬列學者們所誤讀的那個‘形而上學’,不是西方哲學中的metaphysics。)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