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靜不喜動的cairn

主要是分享一下在學習過程中一些心得體會,歡迎大家交流。
正文

學哲心得 - 什麽是唯物主義?

(2025-09-28 13:53:12) 下一個

唯物主義”是一個對我造成最大困擾的詞,我在自學哲學過程中一直在找:在西方哲學裏,到底哪個“-ism”是我們常說的“唯物主義”呢?

   1)Material Monism: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2)Metaphysical Realism:世界是獨立存在的,不以人的思想為轉移。

   3)Materialism: 一切現實存在,包括意識、思想、生命乃至社會現象,最終都由物質及其運動和變化決定或產生。

看來,Materialism可能最接近我們熟悉的“唯物”這個概念了。那麽我們暫時把 Materialism 理解為“唯物主義”好了。不過在這裏,我不打算直接評價這個暫時等同於“唯物主義”的Materialism,而是想介紹另一個與Materialism相近但又有所區別的概念  —— Physicalism(物理主義)。

傳統唯物主義者(Materialists)認為,萬物皆由物質構成。而“物質”被定義為“一種無活力、無感知的實體,其內真實地存在著廣延、形狀與運動”。然而,隨著物理學的發展,我們發現並非所有事物都符合這種對“物質”的古典理解。例如,引力等自然力雖然屬於物理現象,卻很難歸類為傳統意義上的“物質”。於是,“物理主義”(Physicalism)這個術語被提出,以取代“唯物主義”(Materialism)中那些已經顯得過時的含義。

隨著現代物理科學的演進,Physicalism 中的“物理性”已經遠遠超越了 Materialism 所理解的“物質”範疇。它涵蓋了諸如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由粒子產生的非物質力(non-material forces)等更為複雜抽象的現象。尤其是在弦理論(String Theory)中,物理基礎甚至已脫離了任何傳統“物質”概念。雖然這種理論也受到一些批評,認為其過分依賴數學模型、缺乏可重複的實驗驗證。

換句話說,Materialism 正逐漸被 Physicalism 所取代。那如果你仍堅持使用“唯物主義”(Materialism),是否意味著你的思想框架已經跟不上西方科學的發展?或者說,如果你始終把自己的思維框定在 Materialism 的舊語境中,是否就會逐漸喪失必要的創造力與開放性?

 

後來我繼續研究“唯物主義”,發現它不僅包括本體論(Ontology)意義上的唯物主義,還囊括了:

   1)辯證唯物主義(Dialectical Materialism)、

   2)曆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

   3)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

   4)還原論(Reductionism)、

   5)消除論(Eliminativism)、

   6)科學主義(Scientism),

甚至也吸納了我剛才提到的物理主義(Physicalism),於是,我不得不問一句:“你是不是在打造一個‘多功能容器’,把西方幾個不同的思想立場都塞進同一個標簽裏去?”

“把幾所大學合並,並不會自動誕生出世界名校;同理,把幾個哲學觀點拚接在一起,也湊不成真理。”

這種“混搭式”的做法,實際上是誤解了哲學論辯的本質。哲學領域充滿對立觀點和張力十足的爭論,但哲學論辯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說服他人、也不是讓所有人都接受自己的立場,而是提出一個思考起點(就是某種“主義”,-ism)去探索:如果從這個思考點出發,我們將推演出怎樣的邏輯體係與現實影響。

這種思想實驗式的訓練,就像跑步鍛煉身體的肌肉一樣,哲學論辯鍛煉的是我們的“思想肌肉”,使我們在麵對複雜問題時更有彈性、更具分析力和深度。

而在西方哲學正不斷細化思維的同時,我們卻習慣於把概念混在一起,希望借此打造一個看似可以解釋一切的“真理”。但這種做法不僅無法真正推動思維的成長,反而容易造成理解混亂、學習困難。這個“真理”使用得越多,思維反而越混淆不清,甚至失去辨析力。

前人的精神應該“作為某種智慧檔案,供後人參考、借鑒,而不是以一種活著的、具主觀能動性的形態,長久介入人類社會”。在西方哲學中,如果想“複活”某一哲學時,會給出一個新的名字,如新康德主義(Neo-Kantianism)並明確說明為什麽要“返回康德”,與最初的康德的哲學有什麽不同。

我覺得研究唯物主義的哲學家們並不打算給我這樣一個清晰的定義,他們好像是在不斷地對“唯物主義”這個概念“吸血續命” —— 吸收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鮮血液”,為唯物主義“續命”。我是非常反感不死不滅的東西和能解釋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要放棄這種大而統一的“唯物主義”了。

 

對細化思維和概念的補充說明:有人常說,西方的科學與哲學傾向於關注局部而忽視整體,中醫則常被舉為反例,因為它強調從整體視角審視人體。同樣地,西方哲學強調邏輯推理與理性分析,擅長將複雜問題分解為更小的部分,以便深入理解其本質;而東方哲學更注重事物的整體性與相互聯係,傾向於在宏觀語境下理解個體與宇宙的關係,強調聯係而非分離。但從我對西方哲學與科學的了解來看,他們並非忽視整體,而是更強調必須拿出可驗證的證據來支撐整體性的主張,而不是停留在空談。

有趣的是,在西方哲學中更有一個“Holism”(整體論)的概念。它主張係統(如宇宙、人體、生態係統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部分相互依存,不能割裂開來孤立理解。例如在神經科學中,單個神經元的功能有限,但億萬神經元互聯時,便湧現出“意識”和“思維”等複雜現象。整體論並非簡單地說“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而是更激進地認為:若離開整體語境,個體本身就無法被真正認識。

不過,整體論的研究仍顯得過於抽象,甚至可以說帶有一定形而上色彩(too metaphysical)。它更多是一種哲學立場,而非可以直接驗證的科學假設。因此,當代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依然主要以“還原論”(Reductionism)為基礎。

這並不意味著整體論無用。相反,這正凸顯了哲學的價值:哲學家可以更深入地探討整體論的意義與限度,為科學家提供一種思考的參照框架。當然,哲學“指導”科學過於言過其實,但若哲學家能將整體論闡釋得更加精細、透徹,那麽自然科學的研究者也可能會認可其中的啟發。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