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靜不喜動的cairn

主要是分享一下在學習過程中一些心得體會,歡迎大家交流。
正文

破除對科學與科學家的盲目崇拜

(2025-10-01 17:10:20) 下一個

我們常常對科學與科學家抱有極大的敬意,這無可厚非。但如果這種敬意演變成盲目的神聖化,就需要謹慎了。任何事業,一旦被不斷吹捧為“至高無上”,並要求人們為之奉獻,就值得格外小心了。

 

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認為:科學模型、定理和公式未必需要(精準地)描繪客觀世界,它們隻要能幫助我們理解和改造世界,就可視為“真實”。在這一立場下,科學家追求的並不是抽象的“真理”,而是實用的工具。工具過時了,就換一個新的。這樣看來,科學家與藝術家、工程師、設計師並無多大區別,大家都在認真做自己喜歡、對社會有益的事。沒有高低上下之分,莫以成敗論英雄。

哲學也一樣。它不是高高在上地指導著人類活動,而是幫助我們拓展思路、訓練思維的工具。如果過分強調科學的“神聖”,或是哲學的“玄妙”,甚至故意用晦澀的語言來抬高門檻,那都不利於學科本身的發展。

 

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進一步指出:科學的進步並非某位天才的孤立奇跡,而是一項深植於時代與協作中的社會性事業。科學的進展,即依賴於個體的洞察,更依靠群體的積累與延續

我喜歡用相對論的發現過程來理解這個問題:在愛因斯坦正式提出狹義相對論之前,已有多位科學家想盡辦法去測量光速,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察覺到它的恒定性。然而,那段曆史卻鮮少被提及。久而久之,四、五十年的探索,無數人的努力,所有的榮耀最終都隻濃縮進了一個名字之中 —— 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敘事”固然簡潔、動人,也更能激發初學者的熱情,但同時也掩蓋了科學進步背後的群體性。

我也理解為什麽大家都這麽做:對於初學者來說,過多的細節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亂,而“天才的瞬間洞見”反而更能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神往 ,也容易勾起學習的動力。 

大家似乎都喜歡:我的祖師最牛!這樣學起來才更有勁兒。人們都喜歡聽傳奇故事,英雄敘事,也熱衷講傳說神話,一劍能擋百萬兵;我所修這門武功的祖師,天下第一,打遍世界無敵手,眾人見了都納頭便拜。我也喜歡聽這類故事,但要注意了:當一些人講這種故事時,還不斷聯係到自己或自己的同行,說故事中的人多麽智力超群、道德高尚時,往往隻是因為這種說辭能為自己或某些群體謀取利益罷了。

 

庫恩認為,科學的發展並非來自個體孤立的理性積累,而是依靠一個擁有共同信念、價值和範式(Paradigm)的科學共同體 (scientific community)來推動的社會性過程。科學共同體才是科學發展的根基。大眾對科學的信任,本質上是對這個共同體的信任。在這個共同體中,科學家們不僅共享研究方法和目標,也依靠彼此的信任合作批評來推動知識的進步。同行評審、數據共享、競爭與協作 —— 這些都是科學能夠持續運行的基石。

科學是由科學共同體所驅動的集體實踐。一旦脫離了這個共同體,個體科學家的力量便變得非常微弱;而沒有一個良性的科學共同體,科學本身也難以發展。 這樣的共同體不僅依賴看似瑣碎卻不可或缺的日常工作,更是離不開那些看似默默無聞的研究者。科學從不是少數“大科學家”的專利,一個真正的共同體,要尊重其中每一個人,及其每個人的努力與付出。科學的活力與進步,正是建立在不同層次的共同努力之上。因此,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如何建設並維持一個良性的科學共同體

 

最後想引申一句:不僅科學,任何一門學科的繁榮和發展,都離不開這樣的共同體。語言隻是橋梁,而思想真正的交流與成長,來自一個彼此理解、共同追問、持續協作的群體。這才是知識得以生長的土壤。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