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靜不喜動的cairn

主要是分享一下在學習過程中一些心得體會,歡迎大家交流。
正文

學哲心得 -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哲學思辨的目的

(2025-09-28 13:57:05) 下一個

我是非常喜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這個理論認為,學生並不是通過被動接受知識來學習的,而是通過自身的經驗與已有的知識,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主動地建構對世界的理解。學習是一個內在加工與意義建構的過程。在這一觀念下,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講授者,而是學習的引導者與促進者,幫助學生整合新舊知識,發展批判性與創造性思維。

   1)知識是主動建構的,而非被動接收的:學生不是從教師那裏直接接收知識,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思考與社交互動,主動構建對世界的理解。

   2)新知識建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生會將新信息與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整合,通過比較、衝突與調整來形成新的理解。

   3)學習過程強調‘經驗 + 社會互動’: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解決問題、小組合作與討論交流等形式,親身參與學習過程,從而獲得深層次理解。

   4)教師是引導者,而非灌輸者:教師的角色是創造學習環境、提出問題與引導思考,而非單向地灌輸知識。

新知識是建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是一個內在加工與意義建構的過程。而這個內化過程完全是個人行為,是內在的私人的,因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對某一觀點的理解,與傳授者的原意並不一致。這也正是為什麽,我們常會看到不同的人對同一本書或同一個觀點產生不同的解讀。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地來建構出自己獨特的知識體係。

哲學並不是一種說教,也不是關於“對”與“錯”的判斷,更不是讓他人認同或反對某種觀點的工具,也不會高高在上地指導人類的活動。它更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教師的角色。哲學論辯就是那個互動過程,論辯的目的不是為了說服他人,而是一種思維的鍛煉:拓展思路、加強思維的韌性  ——

“這個問題還可以這樣想,或者還有人會這樣想這個問題”。

你可能當下並不認同某個觀點,但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它會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影響到你的思考。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