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保安總隊部分對日作戰
陣亡官兵暨遺屬名冊》與靈位入祀典禮
文史備注:
抗戰期間,魯東及嶗山地區是中國對日反侵略抗戰的重要根據地。1945年9月中旬,勝利後,駐守嶗山的青島保安總隊接國民政府訓示,由嶗山抗日根據地,進駐日控青島市區,全麵接手治安管理。李先良先生時任青島特別市市長,1947年他曾在先父母的乾坤出版社出版過首版《抗戰回憶錄》一書,記敘了青島保安總隊堅守嶗山抗戰八年的慘烈戰鬥詳情。因戰事初停,為對抗戰曆史及父老鄉親負責,青島保安總隊對日作戰陣亡官兵暨遺屬名冊的詳資料搜集統計,尚在起步,為慎重起見,須核實詳情後確認。為緬懷抗戰先烈及撫慰遺屬,李先良先生嗣後與青島保安總隊高芳先等老人匯總了《青島保安總隊部分對日作戰陣亡官兵暨遺屬名冊》計167名烈士,在海外相關回憶錄裏已出版多年。據報道,2021年3月26日,陸軍忠烈將士入祀忠烈祠。陸軍司令陳寶餘上將於圓山忠烈祠主持“中華民國忠烈將士故王靖國中將、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一師暨青島保安總隊靈位入祀典禮”,以崇祀先烈,表彰忠勇國魂。
近值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筆者將青島保安旅赴台沿革等文史資料與《青島保安總隊部分對日作戰陣亡官兵暨遺屬名冊》等,利用北京政協出版李先良先生在台灣的回憶及辛亥革命網的相關資料,將這些麵世多年、大陸未曾公開過的青島保安總隊部分對日作戰陣亡官兵暨遺屬名冊等,在文學城網站展示公布,以彌補先父母1947年出版該《抗戰回憶錄》時的遺憾——芮少麟。
一、嶗山抗戰敘憶
1933年3月,江蘇吳縣人李先良來到青島,此後,他與這座城市的命運緊密相連。他晚年在台灣回憶說:“從此時起,我便和這‘青山碧海,綠林紅廈’著稱遠東的美麗都市結下‘不解之緣’。”
畢業於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的李先良,來青島之時,正是“市黨部被敵寇焚毀後黨務待重新恢複的時候”。1932年1月,日本僑民製造火燒市黨部和打砸《國民日報》社事件,青島市黨部陷入癱瘓。李先良被任命為國民黨青島特別市黨部的常務委員,賦予重任,重整陷入停頓的國民黨在青島的黨務。李先良來青島之時,正是日本人在青島尋釁滋事、氣焰囂張的鼎盛之日。這注定了李先良在青島要與日本做艱苦卓絕的鬥爭。
抗戰爆發後,青島處於戰爭風浪的最前沿。1938年1月,青島再度淪陷於日寇之手。沈鴻烈實施焦土抗戰策略後,率部撤退到臨沂。隨後,李先良轉往魯東組織抗日武裝。1943年初,李先良率部由萊陽進駐嶗山。此前,嶗山有一青島辦事處主持抗戰。李先良代理青島市長,親自主持青島境內的對日抗戰,把嶗山辦事處撤銷,恢複市政府組織,設在山區地勢峰巒險要的華嚴寺,係因該處地勢峰巒險要,敵蹄不易抵達。
由於沒有軍火的係統補充,也無糧草補給,幾次險被日軍置於死地。在這樣困難的境況下,李先良強調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誓死與日寇周旋。經曆了大大小小80多次戰役,“青保”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有時候隻能“用生命來搶敵人的武器”。後在台灣出版的《李先良回憶錄》中,有一份“青島保安總隊部分對日作戰陣亡官兵暨遺屬名冊”,犧牲人數達167人。仔細看了一下烈士的籍貫,多是嶗山、夏莊、李村、即墨等。如,段京忻,20歲,段家埠人,青島保安總隊特務隊上等兵,在1944年11月2日與日軍作戰中陣亡,犧牲時家中有祖母、父母、弟妹(詳見本文後續部分)。
青島保安總隊紮根嶗山,屢屢在絕境中生存下來,並沉重打擊前來“掃蕩”的日軍,得益於全民抗戰,李先良讚歎連嶗山深處的“道士們都是我們最優秀的情報員”。“外侮侵淩,莫不有同仇敵愾之精神,隻要為救國圖存,莫不響應參加,民心不死,民氣可用。”“雖至最後階段,艱苦不分,軍民仍同心協力,永不餒畏,生死與共,誓誌堅持至抗戰勝利。”
1945年7月,李先良在嶗山太清宮後麵的懸崖石壁上,題刻“山海重光”四字留作紀念。8月15日,負責監工的葛秘書對李先良說,“今天刻石完工,如果今天能夠得到勝利,那就妙了”。當天晚上,廣播發出消息,日本無條件投降。
抗戰勝利後,李先良率部進入青島市區。而幾度見證青島主權更迭的太平路上的葉世克紀念碑上的碑文,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抗戰功績,石碑正麵則是“山海重光”四個金色大字,由李先良題寫,該碑1967年被拆除。
李先良在青島留下諸多文獻資料。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出版的《青島指南》,這本方誌性書籍,也是旅遊手冊。時任青島市長的李先良居青島14年,序言中寫道:“履遍全境,苦守一隅,於青島不啻故鄉,知之深而愛之切,故每瞻山之秀,海之雄,念民生之艱苦,輒思有意振興光大之”。
把青島作為第二故鄉的李先良,對這座城市具有非常深刻的感情。他領導的青島保安總隊,為了“山海重光”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成為曆史上無法抹去的一頁。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呈現李先良和青島保安總隊的抗戰史事,是為了銘記下這一段曆史。
二、青島保安旅赴台及其對日作戰陣亡官兵靈位入祀
青島抗戰前,以武術技藝高超著稱的高芳先,係眾所周知的民間抗日英雄,在組織嶗山抗戰根據地中更有著可歌可泣的口碑。1949年夏,青島保安旅由海南島調回台灣,駐彰化台中一帶。部隊旋改編為陸軍第九十一師,高芳先時任師長(以上見李先良文《悼念抗戰八年青島保安總隊長高芳先將軍》、呂錫珂文《永懷盛德》等文,載《高芳先先生紀念集》)。
又據維基百科有關“彰化中興莊”資料介紹: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在青島嶗山成立了保安總隊,由高芳先(高華柱之父)擔任總隊長。此部隊在戰後改編為保安旅,然後再改編為國軍19軍91師部隊,仍由高芳先將軍擔任師長。此部隊在1949年6月2日(是日為端午節)在青島和靈山島分別搭乘“渤海輪”和“利華輪”經海南島來台灣。其部隊與眷屬最初住在和美彰化糖廠的倉庫,後來在駐地附近興建了110戶草房,原取名為“中興新村”,後改為“中興莊”。中興莊的房舍在1959年的八七水災後改建為磚造平房,在1971年再由政府補助每戶五千元,改建為二樓的建築。中興莊的眷戶在2009年遷至太極新村眷村改建的太極新村國宅,而其占地2公頃的土地和66幢眷村房舍在2010年被登錄為彰化縣曆史建築,2021年登錄為聚落建築群文化資產。
11月,高芳先調任五十軍副軍長。隨著部隊改編,青保部隊被改編為第九和第十兩個師。
本年中及之後,曾有李先良、高芳先救助張敏之遺屬事。張敏之為山東牟平人(1907-1949),教育家。曾入中央黨務學校第一期學習,與李先良同學。張長期服務於教育界,曾任山東煙台中學、省聯中、煙台聯中等校校長。李先良長青後,開辦難童學校,聘張任校長並任青島市政府參議。1949年張率領煙台部分學生南下欲到台灣,到澎湖時為保護學生,抗議軍隊征學生入伍,被以“匪諜”罪槍殺。其妻一人帶著六個子女,輾轉於台北、高雄等地,受警方監控,生活無著。李先良設法幫助,時高芳先率部駐彰化,李得到高芳先同意幫助張夫人及子女的承諾後,電報告張夫人王培五。據說,張在青島時,曾為高芳先授過課。王及子女在高處住一段時間後,由李先良擔保,介紹王到某地中學教英文。以後王一家逐漸擺脫生活困境。90年代後,張敏之案獲台灣方麵平反。
1952年本年度,台中市魯青同鄉會成立。高芳先從成立起即為有力人員之一,繼為理事及常務理事(劉道元:《有功者應受崇敬——紀念高芳先先生逝世一周年》,收入《高芳先先生紀念集》)。
1953年7月,高芳先申請退伍。8月退役,定居台中。退役後致力於國術推廣,發揚光大。為此不遺餘力,成效顯著。受聘為台中體專、東海大學等校師生教授國術,並於台中市公園義務教授太極拳,從遊者眾,受益者數以千計(《高芳先先生紀念集·高芳先先生生平事略》)。有人謂,高芳先先生於公園等空地每早教授和帶動人們練習太極拳、劍等體育健身活動,使當地練武健身形成風氣(劉道元《有功者應受崇敬——紀念高芳先先生逝世一周年》,收《高芳先先生紀念集》)。
1956年(時間待考)李先良赴美國留學。入紐約州立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訪問研究獲碩士學位(李先良:《魯東及青島抗戰紀實·作者簡介》)。另據《台灣大陸同鄉會文獻數據庫》中《青島與八年抗戰》文中的《李氏略曆》。李先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公共行政硏究所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硏究院硏究”。
1958年李先良受聘為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教授(李先良:《魯東及青島抗戰紀實·作者簡介》)。秋天開學始在政治大學講授《都市計劃學》與《市政學》(陳仲欽《八十自述——我的留美生涯》)。本年中,由原青島保安總隊編成的國軍第九師戍守小金門,參加八二三炮戰。
1963年8月,李先良所著《都市計劃學》一書列入“政治大學叢書”,由正中書局出版發行。此書至1978年5月印行到第七版。
政治大學於1960年初期在該校近旁,即台北市木柵地建造教職工宿舍“化南新村”。李先良住於此。他在此至少居住到1984年1月(見《<都市與區域計劃學>自序》。該書1985年由台灣正中書局印行)。化南新村由於曾居住過在政治大學任教的多位知名學者,以及建築本身的特色,現被列為台北市文化資產(屬於聚落建築群)。
1967年2月19日,中華民國健康長壽會台中市支會成立。高芳先當選為理事。其後每兩年改選一次,高芳先連續六屆當選。
1968年初夏,李先良訪美到印地安納波裏斯市探望昔日政大學生陳仲欽,陳時在印地安納州首府,印地安納波裏斯市(City of Indianapolis)馬裏恩縣(Marion County)大都會計劃局(Metropolitan Planning Department)任資深計劃師。在陳家住幾天(陳仲欽《八十自述——我的留美生涯》)。
1969年2月2日,高芳先受邀在台中市農民電台就國術問題發表演講,題目是:健康與國術。
1971年2月20日,《太極拳研究專集》第五十期刊出高芳先文稿:再論健康與國術。
1973年8月,在台灣省國術會舉辦的六十二年度中小學教師國術指導研習會上對學員發表演講,題目是:國術概要。
1974年李先良從國立政治大學退休。“但退而不休,還繼續研究和著作”(陳仲欽《八十自述——我的留美生涯》)。
12月27日,中華民國陸軍施行“昌平演習”,陸軍總司令於豪章上將等多位將校軍官搭乘陸軍UH-1H直升機前往視導演習,途中天候惡劣,致兩架UH-1H直升機墜毀於桃園楊梅、觀音地區,造成十三名將校傷亡。當時擔任總司令侍從官的高芳先次子高華柱上尉身受重傷,雙腿骨折,仍奮不顧身向外求援,使得總司令保住性命,也因而深得長官信任。後奉頒忠勇勳章(維基百科“高華柱”條目)。
高“性格豁達,又好戲謔。在過了六十大壽後,有時說現在我走你們可要給我寫享壽,不能再寫得壽了”。又他酒量似海,個性又豪爽”,與應酬宴會上有人敬酒,來者不拒(隋永諝《憶芳先兄》,載《高芳先先生紀念集》)。
1980年2月,新文藝雜誌287期載長文介紹高芳先率部在嶗山抗戰事跡,題目為《嶗山之獅》。署名海曲生。該文對高芳先一生奮鬥之經曆,殺敵除奸的輝煌史實,被俘不屈,誓死不降之誌節及對國家社會的重大貢獻,敘述甚詳。寫道:“魯人提到青保便和高芳先之名聯在一起,青保就是他用血汗灌溉而成的。”作者真名為劉仲康,曾任第十一綏靖區情報工作,故對高芳先經曆知之甚深(孫壽庭《如見其人如聞其語》,載《高芳先先生紀念集》)。
10月22日晚,高芳先發病。子女要送他去醫院就診,他不願意去。子女遂請在青時好友,比鄰而居的王孔章先生來診。王在青島時曾任第十一綏靖區軍醫處長。王為之量血壓:240/135。給以注射藥物降血壓。延至第二天,送空軍醫院,雖經治療和搶救,但終於不治。10月23日下午七時五十分,逝於台中空軍醫院。
高芳先逝世後,各方組成治喪委員會。前陸軍總司令劉安祺將軍任主任委員,前青島市長李先良任治喪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代主任委員(《高芳先先生紀念集》)。
高芳先在謝世前一天,還領隊到台北,為參加國術比賽而奔波(孫壽庭《永恒的懷念》,收入《高芳先紀念集》)。
11月2日,高芳先將軍遺體下葬於台中市大度山魯青公墓。先於台中市立殯儀館舉行公祭。蔣經國(時任總統)頒旌忠狀及“藎忠堪念”挽額。孫運璿(行政院長)頒挽額。李先良代表前青島市政府公祭。祭文中有文:“仰瞻遺容,涕淚沾襟。”於墓地安靈時,李先良主祭。李先良撰墓誌,中有句雲:“良適銜命入魯發動抗戰,遇先生如魚得水。嗣由魯東行署而青島市政府而固守嶗山轉戰八年,身經百役,艱險備嚐。良一介書生,能領導群雄馳騁敵後者,皆先生力也。”後李又親撰一長文(載《山東文獻七卷》一期),題曰《悼念抗戰八年青島保安總隊長高芳先將軍》,追憶與高一起在敵後抗戰八年患難與共的經過,表達對高的感念之情。文中寫道:“今芳先已離我而去……每一念及,衷心悲痛,不複得已(《高芳先先生紀念集》)。”
高芳先出殯時,李先良夫人趙士英女士也參加公祭。夫婦二人的三個兒子,均致唁函表達哀思。
1981年高芳先逝世周年之際,親友往墓園吊祭,並舉行高氏銅像揭幕儀式。李先良應邀為編撰中的高芳先紀念專集撰寫一篇短文,題目是《永遠懷念芳先》。此文在1982年10月印行的《高芳先先生紀念集》中列於卷首。文中有語“芳先同誌的一生,自其少年時代起以至其去世之日止,四十餘年中與我在青島地區一起抗日,一起抗戰,一起同事,來台後一起退隱住在台中,我們經過共患難、共生死、共安樂、共潦倒的順逆境況,我們彼此相知既深,我們相交有道。……自芳先同誌逝世以後,我精神上無時無刻都在感覺得若有所失似的,也無時無刻不在懷念過去相處時一幕一幕的情景,這個懷念,在我餘生之日,永無可已!我的悲痛,亦然永無終止!”
1982年10月,《高芳先先生紀念集》印行。李先良書寫封麵題簽。紀念集收錄了李撰寫刊登於《山東文獻七卷一期》的《悼念抗戰八年青島保安總隊長高芳先將軍》文章。
1984年1月,李先良完成《都市與區域計劃學》一書的撰述工作。此書是對他於1963年出版的《都市計劃學》的修訂補充而成。在自序中,李先良之寫道:“本著為求了解現代都市與區域發展與計劃之實況,在撰書以前曾赴北美洲美加兩國作實地之考察研究訪問十個月,歸後執筆達一年之久始告完成。……李先良,七十三年一月序於木柵政大化南新村時年八十(李先良《都市與區域計劃學·序》)。
1985年4月,《都市與區域計劃學》一書由正中書局出版。“成為台灣各大學研修市政與從事都市計劃實務人員必讀的課本,對提升台灣都市發展的質量有很大的貢獻”(陳仲欽《八十自述——我的留美生涯》)。8月,經李先良推薦,有關方麵邀請李在政治大學教授都市計劃學第一批學生之一,時在美國任紐約州首府區區域計劃委員會執行長的陳仲欽先生回台灣參加當年的《國家建設研討會》(國建會)。師生合影留念(陳仲欽《八十自述——我的留美生涯》)。
1988年3月,李先良從美國給前國民政府青島特別市府參議、市府第一科科長,時居青島的龐邁千先生回信,謂“一別四十年未通音問,渴念無已”。接龐來信“喜出望外”。“不知何時可望再聚”?信中並請龐先生向張寶山等老友“轉致懷念之忱”(李先良《魯東及青島抗戰紀實》)。9月,李先良寫成《魯青抗戰紀實》第一章“抗戰在魯東”之“結論”篇。中有雲:“此區區之個人記載,足供參考之用,此蓋為事實之真相,不可篡改之也。”並特意記下:“至此處為公曆1988年9月”。說明此時正在整理修改自己的回憶錄。
1990年3月,青島市嶗山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輯的《李先良在嶗山的抗日活動》內部出版發行(青島市內部報刊數據登記證59號)。本年,李先良在大陸的親屬(外甥、外甥女及子女)與時在加拿大的李先良取得了聯係。當時李先良在加拿大埃德蒙頓市某私人養老院養老。李在大陸之親屬將前述《李先良在嶗山的抗日活動》一書寄給他。李先良“讀後非常振奮,徹夜難眠(李先良《魯東及青島抗戰紀實》後記)”。
本年,青島市人民政府通過李原下屬龐邁千邀請他回青島參加將在1991年舉辦的青島市建市100周年活動。李計劃回大陸探親訪友,重遊青島。後終因年齡、身體等原因未能成行(李先良《魯東及青島抗戰紀實》後記)。
據戰慶輝先生在該年所作文章《高芳先兄逝世十周年紀念》中寫:“李市長先良近在加拿大已完成嶗山抗戰史稿,並已付梓。”
1991年李先良偕夫人由加拿大去美國,與二兒子團聚(鄭鳳鳴《李先良山東戰寇》,載《蘇州近現代人物》第四輯)。
1993年李先良在美國去世,終年89歲。“臨終之時,念念不忘出版《魯青抗戰紀實》”(李先良著《魯青抗戰紀實》中陳立夫序)。
1994年12月20日,李先良著《魯青抗戰紀實》由台灣近代中國出版社出版,陳立夫作序。此書列入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口述曆史叢書》。李先良在這本回憶錄中,記錄下犧牲的青保烈士共189人,與2013年在大陸出版的《魯東及青島抗戰紀實》所列168人不同。
2010年8月14日,青島市檔案館向社會公布了一批館藏的青島保安總隊的檔案資料。本年正值抗戰勝利65周年,青島各報刊刊登多篇文章,紀錄李先良、高芳先率領青島保安總隊,以嶗山為根據地與日偽戰鬥的事跡。
2013年 3月28日至5月2日,台灣《旺報》連載林明正文章《被遺忘的抗戰敵後遊擊隊──青島保安總隊苦撐8年》。這篇文章敘述青島市長李先良與高芳先率領青保隊伍,艱苦抗日的英勇故事。前政治大學教授李瞻讀到此文後,有感而發,在所寫文章《張景月——抗日遊擊隊的典範》一文中提到李先良:“按李先良與我同為政大畢業校友,來台後均於政大任教,他教‘市政學’,我教‘世界新聞史’,我們都在一個教授休息室,又同住政大宿舍,成為芳鄰,他知我是山東壽光人,乃常常與我談到他在壽光的驚險遭遇(見1942年有關章節)。”
6月,李先良著《魯東及青島抗戰紀實》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此書由李先良在大陸的親屬根據在台出版的《魯青抗戰紀實》一書,作適當編輯後成書。
在這本回憶錄中,李先良記錄了他創建和指揮的青島保安總隊在八年抗戰期間的78次戰鬥的大致情況,包括時間、地點、青保兵力、戰鬥經過、擊斃和俘虜敵人數目、繳獲敵人槍支彈藥及其他戰利品數量以及部隊傷亡情況等。時間起自1941年10月24日之“台東分局之役”,止於1945年8月7日之“嶗西區大河東之役”。按年份,1941年1戰,1942年4戰,1943年14戰,1944年35戰,1945年24戰(止於本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此書中,李先良還列出了一份《青島保安總隊部分對日作戰陣亡官兵暨遺屬名冊》。在名冊前,特意說明“青島嶗山抗戰陣亡官兵(名單)係保安總隊根據各團部層報統計發表,現據前該部特務大隊長許京武認為簡略尚有未報者多人,在本回憶錄尚未編完付印之前,不幸許大隊長忽然患心髒病於1989年去世,是以陣亡官兵無從補正”。
這份不完整的《名冊》列有青保陣亡官兵168名,分別列出人員姓名、年齡、籍貫、遺族、服務隊列/職別、陣亡情況(地點,年月日,原因)、備考等各項內容。時間自1938年2月至1945年8月4日。
李先良分別在大陸和台灣出版的三部回憶錄(《抗戰回憶錄》《魯青抗戰紀實》《魯東及青島抗戰紀實》)是研究李先良先生的重要第一手資料。
2014年李先良後人向青島市檔案館捐贈一批資料。
2015年7月,《嶗山抗戰》一書內部印刷發行。此書是為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而由青島市嶗山區檔案局(館)、青島市嶗山區史誌辦公室和中共嶗山區委黨史研究室共同編輯印行。李知生主筆。此書為大陸地區關於嶗山抗戰最完整敘事的一本書。全書大致有以下幾方麵重要內容:日軍占領和統治嶗山、中共領導的嶗山抗日活動、國民黨領導的抗戰活動、嶗山抗戰的主要遺跡遺址、嶗山抗戰主要人物等。還收錄有關回憶文章及口述資料。此書中青島保安隊的抗戰活動占較大篇幅。
同年,高芳先孫女、高芳先長子高華傑之女高致惠女士回大陸訪問,並接受青島新聞媒體采訪,講述她記憶中爺爺高芳先生前事。據她講,高芳先身高1.87米,身體非常強壯。在台時非常懷念家鄉,對後代講述在青時住在江蘇路12號,是一所非常漂亮的建築雲雲。
2021年10月8日,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政治大學化南新村聚落建築群保存及再發展計劃”公聽會。
2021年據台灣媒體報道:2021年3月26日,陸軍忠烈將士入祀忠烈祠。陸軍司令陳寶餘上將今日於圓山忠烈祠主持“中華民國忠烈將士故王靖國中將、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一師暨青島保安總隊靈位入祀典禮”,以崇祀先烈,表彰忠勇國魂。入祀典禮上午由陳司令主祭,率烈士遺族及陸軍官兵代表與祭,主祭、陪祭、與祭人員就位後,陳司令向烈士靈位上香、獻花致祭,並於司儀恭讀祭文後,陳司令與全體人員行三鞠躬禮,並轉往向烈士遺族一一致意。
入祀典禮結束後,則由陸軍儀隊官兵手捧烈士靈位,帶領烈士遺族們隨同移靈至武烈士祠進行安位,永享崇祀,過程莊嚴隆重,已載史冊。
青島保安大隊於民國二十七年成編,前身為「國軍第五戰區遊擊指揮部第二十六支隊第二總隊直屬第三大隊」,三十二年3月改編為「青島保安總隊」,於民國三十至三十四年期間,在青島、即墨及萊陽等地,先後與日軍及偽軍進行了80場戰鬥,總計殲敵370餘人,俘敵483人,抗日作戰期間青島保安總隊參戰官兵,浴血奮戰,英勇殺敵,因青島保安總隊所屬189名官兵不幸壯烈犧牲,得以確保後來對日抗戰勝利基礎。
2022年2月22日,彰化中興莊環境整備工程開工。彰化中興莊2010年10月登錄為曆史建築,2012年獲台灣國防部選定為眷村文化保存區,彰化縣政府於2021年3月依據新的文化資產保存法調整登錄為聚落建築群,並規劃為文化保存園區。未來將朝青創基地、眷村曆史故事館等多元方向發展(據彰化當地新聞媒體報道)。
三、青島保安總隊部分對日作戰陣亡官兵暨遺屬名冊
因筆者年邁及辛亥革命網上的電腦照片轉貼技藝欠缺,上述名冊資料未能轉貼在該篇博客上,特向網友致歉,後定補齊,請諒。
向與民族侵略者浴血奮戰的英雄烈士們,致敬!
筆者 於2025年9月3日
向與民族侵略者浴血奮戰的英雄烈士們,致敬!
筆者 於2025年9月3日
向與民族侵略者浴血奮戰的英雄烈士們,致敬!
筆者 於2025年9月3日
向與民族侵略者浴血奮戰的英雄烈士們,致敬!
筆者 於2025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