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抗戰記嶗山
芮麟
引言:魯東嶗山,是中國二戰時沿海著名的敵後抗戰根據地。然長期以來,青島方圓數百裏的嶗山,除以四季海霧變幻特色籠罩著的山嵐疊嶂、奇石畫麵和蒲鬆齡《聊齋》傳說著稱外,大陸鮮有關於它近代民族抗戰的史料載敘,為憾事。該文曾名《勝利後重遊嶗山小記》,記敘的是1946年2月13日,先父與青島市府同僚陪同國民政府特派視察東北九省及華北各省市接收工作的沈成章(鴻烈)先生慰問青島鄉區民眾的八年抗戰事宜。
據2021年台灣媒體報道:3月26日,陸軍忠烈將士入祀忠烈祠。陸軍司令陳寶餘上將今日於圓山忠烈祠主持“中華民國忠烈將士故王靖國中將、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一師暨青島保安總隊靈位入祀典禮”,以崇祀先烈,表彰忠勇國魂。入祀典禮上午由陳司令主祭,率烈士遺族及陸軍官兵代表與祭,主祭、陪祭、與祭人員就位後,陳司令向烈士靈位上香、獻花致祭,並於司儀恭讀祭文後,陳司令與全體人員行三鞠躬禮,並轉往向烈士遺族一一致意。入祀典禮結束後,由陸軍儀隊官兵手捧烈士靈位,帶領烈士遺族們隨同移靈至武烈士祠進行安位,永享崇祀,過程莊嚴隆重,已載史冊。青島保安大隊1938年入序成編,前身係「國軍第五戰區遊擊指揮部第二十六支隊第二總隊直屬第三大隊」,1943年3月改編為「青島保安總隊」,1941--1945年期間,在青島、即墨及萊陽等地,與日偽軍先後有過80場戰鬥,總計殲敵370餘人,俘敵483人,抗日作戰期間青島保安總隊參戰官兵浴血奮戰,英勇殺敵,以189名官兵的生命,為全民族抗戰勝利,貢獻了力量。據報道,2022年2月22日,彰化中興莊環境整備工程開工,該地2010年10月登錄為曆史建築,2012年被選定為眷村文化保存區,彰化政府2021年3月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調整登錄為聚落建築群,並規劃為文化保存園區。將向青創基地、眷村曆史故事館等多元方向發展。
筆者從中國對日民族抗戰的史料紀實角度,依據青島市圖書館藏先父1947年任《青聲月刊》總編輯時發表的《千秋抗戰記嶗山》一文整理,2005年1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將該文集入其《神州遊記(1925-1937)》書中,後再選編入筆者2016年北京版的《芮麟山水情緣》一書,現於文學城網站海外版,以互聯網博文展示。請今人對青島嶗山當年的抗日情景與評價,知情為盼——謹注)。
千秋抗戰記嶗山 ﹡ (1946)
芮麟
千秋抗戰記嶗山,絕壑窮岩血染斑。
為問大河東畔石,八年寇騎幾生還?
雄師百戰海西東,十萬男兒鐵血同。
天為名山留勝跡,殘壘斜照夕陽紅。
嶗山昔以風景著名,今日卻以抗戰出名。時代給予嶗山以新的意義,新的價值。我愛嶗山。抗戰以前,我為看山,聽水,觀瀑,探幽,尋詩,曾經五上嶗山。嶗山是一篇偉大的詩,一幅瑰麗的畫,一個不可磨滅的夢。它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勝利歸來,薄遊青島市郊,一山一水,一亭一台,一草一木,都勾起我無限的回憶,引起我無限的留戀,但沒有一登我們八年來抗戰根據地的嶗山。
民國三十五年二月十三日,為了陪同中央特派視察東北九省及華北各省市接收工作的沈成章 ① 先生慰問青島鄉區民眾,我又投入了嶗山的懷抱。同行的有市長李先良先生,式古、福民、希如、芳先、蘊章諸兄,及各報記者等三十餘人。
上午九時,自迎賓館出發,分乘吉普五輛,浩浩蕩蕩循台柳路馳向李村。出東鎮,嶗山隱隱在望,嵐光撲人眉宇,白雲層層,糾結峰頂,忽凝忽散,變幻莫測,念及半年前耀武揚威的敵寇,現在都已銷聲匿跡,其氣焰的消長,正同浮雲的出沒一樣,令人感慨不勝!車中得一絕:
漸覺嵐光撲麵來,白雲朵朵好花開。
十年閱盡興亡恨,終古男兒不解哀。
在大時代中,經過了八年抗戰洗禮的新青年,都已鍛煉成鐵的意誌、鐵的紀律、鐵的行動,不複知悲哀煩惱為何物了。
遠望嶗山,奇峰插天,怪石摩空,山上一株樹也沒有,當年鬱鬱蔥蔥的濃蔭完全消失了。乃洪告訴我:日軍為防止我遊擊隊的活動,把山上的樹木全砍了。漫山遍野的森林,都當作木炭汽車的燃料了。日軍所受遊擊隊的困擾,由此可見;我嶗山抗戰軍所予青島日軍的威力,也由此可見。
沿途都有成群結隊的鄉民歡迎,還有打鑼鼓踩高蹺表示歡迎的。車到李村,成千成萬的農民簇擁在道旁及廣場上,歡迎闊別八年重回青島的沈前市長。情緒的熱烈和真摯,幾乎令人感動得滴下淚來。
人民是最真誠的。你怎麽樣待他們,他們便怎麽樣待你,一點不虛假。因此為人民服務的公務員,你要人民怎麽樣待你,你便應該怎麽樣去待人民。以心換心,是今後民主世紀的從政者應該服膺的唯一真理。
沈先生自民國二十年起,任青島市長,直到抗戰勝利後才由李市長繼任,前後垂十四年。他在物質上留給青島的,是觸目皆是的巨大建築物;在精神上留給青島的,是人民心坎深處無窮無盡的愛。
沈先生的講話也是帶有情感的。人民的熱情衝激了他,他訴說八年來國家與人民的遭受的苦難,他關切青島每一個市民與農民的生活,他希望農村生產的增加,鄉區道路的改善,國民教育的普及。他的一字一句都深深地打入民眾的腦海。聽眾臉上的表情,充分反映出他們內心的喜悅。
我站在人叢裏,聽得有的人在說:“沈市長還和從前一樣,不見得怎樣老啊。”有的人在說:“老市長真好,他處處想到我們老百姓。”我靜靜地想著,使我知道:一個公務員,應該如何去愛人民,應該如何去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幸福啊!一個不愛人民的官吏,人民是決不會愛他的。
以人民的心為心,這是人民世紀從政者的一個竅。沈先生已抓住了這個竅。天下惟有先掏出自己的心,才能換得到別人的心啊!
我利用沈先生講演的時間,特地到民國三十年轟動中外的李村劫獄案的所在地李村監獄巡視一周。
那是談明華兄的英勇抗敵故事。明華於二十七年冬,奉魯東行署的命令,攜帶電台潛入青島,展開地下工作,供給我軍政當局很多寶貴的情報。不幸於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三日,由於內奸的告密,與彭玉麟、馬元敬、王文坦、侯漢卿諸同誌,先後被日本海軍司令部所逮捕,嚴刑審訊,判處死刑監禁於李村監獄。三十年二月十七日,由我抗戰部隊的援救及內部潛伏同誌的接應,他們與在獄全體抗戰誌士,同時劫獄脫險。這一件事,不但震攝住敵偽的心,且使青島市民精神上得到莫大鼓舞,也可以說是抗戰史實中的一個奇跡。我國為了深入淪陷區發動地下工作,被敵偽逮捕慘殺的無名誌士不知有多少,明華真可是一個幸運者了。
在李村停留約一小時,於“沈前市長萬歲”的歡呼聲中,汽車又向下河進發。下河的民眾,也是那麽熱烈的歡迎他們的老市長。沈先生笑逐顏開地慰問每一個男女老幼的村民。下河的民眾,在淪陷期間是受過敵寇長期蹂躪的。
下河位於青島近郊進入嶗山的要口。因為地位的衝要,敵寇除於市區近郊各村鎮設置據點外,於下河建築了特別堅強的碉堡。外挖深溝、築寨牆,並敷設電網,常駐一排以上的兵力,守衛這個重要的據點。在敵人的意思,沒有重武器的遊擊隊是無法接近這個堡壘的,更不用說突破這個堡壘。李市長引我們到這個殘破的堡壘內外巡視了一周。高總隊長告訴我們,他是怎樣揀選青島保安總隊中射擊最準確的官兵;怎樣利用黑夜爬近堡壘;怎樣用密集的火力壓製住碉堡上守望的敵兵;怎樣用精確的射擊控製住碉堡上的每一個槍孔,使敵軍抬不起頭來;怎樣使士兵在我方火力掩護下,爬近手榴彈的有效距離,炸毀鐵絲網及工事;怎樣越過深溝高壘,於碉堡下放置炸藥,轟坍堅固的碉堡;怎樣衝進碉堡,消滅敵人。這樣堅固的碉堡,不到一夜的工夫,便被我們攻破了。在敵我配備懸殊、攻守異勢的情況下,這實在是一個以血肉拚、以智計取,獲得成功的抗戰史中的奇跡!也是一個動天地、泣鬼神,可令後世子孫永遠感動興奮殺敵衛國的英勇故事。據高總隊長說:“每一次攻破敵人碉堡,都是采取這一個方式。單是靠步槍和機關槍,是不能克敵致的。”敵軍自碉堡被我軍攻破後,再沒有敢在下河長期駐防。下河的民眾從此便得救了。所以青島鄉區的民眾,始終是在嶗山抗戰市政府保護之下的;嶗山的抗戰部隊,也始終是在鄉區民眾的掩護之下的;軍民由徹底合作而打成一片,而凝為一體了。這是嶗山抗日軍所以能艱苦支撐七八年,愈戰愈強,最後並收複全市的主要原因。而遊擊隊員中少數與民眾為敵者,沒有不自食其果的。軍隊決不能離開民眾而獨立,一支軍隊脫離了民眾,便是這支軍隊的末日到了。
更前進,便到了大嶗觀。群峰圍合,修竹夾道,境極幽深。院內碑碣猶在,花木也仿佛如昔,令我陡浮起許多舊遊的懷念。李市長說:他們打遊擊的時候,每到下午四點以後,便來大嶗觀。因為日軍一過下午四時,便再也不敢進入嶗山一步了。門口大嶗觀三字的匾額,還是老市長題的。的確,沈先生留給青島的紀念品委實太多了。
道士引我們參觀全院一匝,拱後送別,意態悠閑,絕無牽掛,真有閑雲野鶴之想。事變前我認為大嶗觀之勝,在門外的一座橫山,石壁峭奇,秀色可餐;今日重來,這個看法依然不變。又成一絕雲:
觀外奇峰如畫屏,觀中修竹自亭亭。
道人盡日無閑事,送罷白雲課道徑。
是詩堪為觀中道人寫照。由大嶗觀向北九水,山道崎嶇,峰巒重疊。汽車完全靠著山澗盤旋而上。從前平坦寬闊的石片路,已經完全破壞了。整理修補,恢複舊觀,恐怕尚須時日。
我一進嶗山,好似回到了老家一般,也如遇到了老朋友一般。一峰一壑,一泉一石,都似乎向我點頭,向我招手,對我表示親善的感情。我也以最關切的眼光,細細端詳嶗山的麵貌是瘦了,是肥了;抗戰給了它多少滋養,多少損傷。我想於記憶中,從今日的嶗山,認出當年的嶗山來。生平愛與山水結不解緣,想不到以事變而離開青島的我,又以勝利而重回青島。這不能不說是與嶗山特別有緣吧?觸情生景,口占一絕:
一峰一壑尚知名,泉石歸來別有情。
料得山靈應笑我,疏狂依舊一書生。
十年來轉戰魯西魯南,浪跡川西川東,跋涉冀魯豫陝蘇皖湘鄂諸省,遊蹤半個中國,一官役役,饑驅天涯,隻落得“百卷文章萬首詩”。自憐亦複自笑!山靈有知,或能引我為知己吧?
十二時半到北九水。李市長引導我們參觀了戰跡,便到天主堂進午餐。
嶗山的戰跡是隨處都有的。自我軍在嶗山建立抗戰根據地以後,與日寇大小數百戰。有時是我軍襲擊敵軍,有時是敵軍進攻我軍。無論哪一次戰役,都充分發揮我軍的機動性,利用地理的熟悉與地形的優越,出奇以製勝。敵軍敗挫之餘,遷怒居民。嶗山附近的民房別墅,都被拆毀或焚毀。北九水一帶,摧殘尤慘。除了天主堂外,幾乎沒有一座完整的房屋。我們巡視著每一座斷垣殘壁。這些抗戰的遺跡,似乎都在告訴我們,敵軍是怎樣的痛恨遊擊隊;而嶗山抗日軍的威力,是怎樣的叫敵人苦惱啊。
八年的歲月是悠長的。嶗山密邇青島,支撐八年的長期抗戰,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嶗山抗日軍艱苦卓絕的精神,將與嶗山永垂不朽。嶗山從此不但以美麗的風景聞名於世,並且以英勇的抗戰馳譽中外了。
北九水位於萬山環抱中,為嶗山風景的結晶處。鬆風稷稷,澗水淙淙,清麗獨絕。天主堂的修女,終年與高山流水清風明月為伴,實在得人間之至樂。
我徘徊於鬆林間,躑躅於山澗邊,靜靜的回味當年與亦朋等暢遊嶗山情景,曆曆如在目前。但友好星散,各走西東;我也兩鬢青青,漸增銀絲了。思之不勝悵然。所幸傲骨嶙峋,貧而不改其樂,不易其道,不變其操,今日與山靈相對,尚可無愧。自分此生,將以詩僧終其天年了。
俯仰天地,感慨萬端,又成一絕:
當年九水尚盈盈,劫後依然澈底清,
流過千峰萬壑去,泠泠隻是在山聲。
曩遊南嶽,有“我愛名山山愛我,一時勝會足千秋”之句,他年倘得結茅二嶗,縱情詩酒,嘯傲雲煙;則我與名山,應該不但是一時勝會吧?
下午二時,離北九水,向柳樹台前進。靛缸灣以時間迫促,未及前往,不知潮音瀑別來無恙否?
自北九水至柳樹台,汽車完全在山頂盤旋。山高道陡,驚險萬狀。將至柳樹台,同車的欒心圃太太忽地掩麵哭起來了。
戰前心圃夫婦在嶗山經營嶗山大飯店,建築雄偉,風景秀麗,為嶗山名勝之一。事變後,他們不甘留居青島為敵偽的順民,萬裏跋涉,入川抗戰,備嚐艱苦。今日歸來,嶗山大飯店不見了,僅留下幾堆瓦礫。合抱的柳樹也一株沒有了,隻剩下一座荒山。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傷淚落?心圃扶著他太太到飯店遺址巡視一周,也禁不住長歎一聲。本來人間哀樂,萬物榮枯,事業興衰,決無永恒不變之理。嶗山大飯店,即使不為日軍摧毀,總有一天也得毀滅的,不過在永恒的宇宙運轉中延長一瞬間罷了。了然於此,也就可以釋然了。口占一絕,以慰嶗山大飯店主人。
八年西去又東回,大好樓台剩劫灰。
寄語欒家賢伉儷,前塵如夢莫深哀。
心圃夫婦讀之,當亦為破涕一笑。
過柳樹台,車向下行,經韓河、於哥莊、段家埠,山勢漸平,風景也漸漸鬆散。沿途均有民眾結隊歡迎,沈先生也都下車殷切慰問。下午四時到大河東,參觀石屋簷戰跡。大河東為東部嶗山的咽喉,地位極為險要。敵寇特於嶺西築有碉堡,設置據點,以防止嶗山抗日軍的活動。李長告訴我們,大河東戰役,敵人出動數百人,與我軍轉戰嶺西登瀛間,死傷過半。敵不支,退至大河東,為我軍四麵包圍,打得彈盡援絕。最後避入石屋簷的隙縫中,憑險頑抗。但終於給我們用手榴彈悉數殲滅了。日軍沒有生還一人。至今石縫中尚有血跡斑斑,可以辨認。這次戰役,我軍作戰之勇,敵軍受戮之慘,實在令人可歌可泣,值得紀念的。
嶗山抗戰遺跡,到處皆是。豐功偉績,炳耀中外。中國是一個最善於以弱敵強、以至弱勝至強的國家,也是一個最懂得置之死地而後生、向死裏求生的國家。嶗山抗戰的全部曆史,可為中國軍事哲學的說明。欽敬之餘,美以二絕:
千秋抗戰記嶗山,絕壑窮岩血染斑。
為問大河東畔石,八年寇騎幾生還?
雄師百戰海西東,十萬男兒鐵血同。
天為名山留勝跡,殘壘斜照夕陽紅。
嶗山與天地長存。嶗山抗日軍的戰跡,也將與天地同垂久遠了。
出大河東,向東南行。不久便望見碧澄澄的海水,到了青島外圍重要軍事基地的沙子口。
沙子口灘平浪弱,最適於海軍登陸。二十六年底,我軍撤出青島後,日軍即於此登陸,進入市內。我嶗山抗日軍,也曾在這裏屢次打擊日軍,建下了不少的赫赫戰績。
最著名的一次,消滅敵人百餘名,所遺骷髏染於岩石上的血跡,至今仍斑斑可指。這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值得引以驕傲的。
當地民眾開了一個盛大的歡迎會,沈先生又講了半點多鍾話。勾留一小時,大家在依依不舍中,車折而西行,
經登瀛,而抵石老人。一路始終是沿著海邊走,波光浩淼,一碧無垠,與北九水一帶連峰際天的情景,恰恰成為一個有趣的對照。青島的風景,其妙處便在有高山,有大海,山海相映,襯托出人間的絕妙圖畫。一個人久居鬧市,神經是會麻木的,一入鄉村,便可清醒過來。石老人的村雞喔喔聲,忽激起我無限感觸。這種感觸,是不便向別人傾訴的,隻好仍付於詩吧!
山川曆曆指嶗西,路過登瀛意轉迷!
七十萬人誰起舞?荒村夜夜可聞雞。
車至湛山,經陸軍醫院,入內視察一周。以天色已晚,即匆匆西行。下午六時三十分,回到了燈火輝煌的迎賓館。
嶗山,時代給予它以新的意義,新的價值。我此次上嶗山的目的,與其說是遊覽風景,毋寧說是參觀戰跡。無疑的,嶗山因為樹木已被日軍砍伐盡淨,它的外觀的美,顯然不及戰前了;但它內在的美,卻因抗戰而更充實,更豐富了。
嶗山是青島抗戰的根據地,是最後勝利的紀念塔。它將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最光輝的一頁。
━━━━━━━
編注:
* 本篇又名《勝利後重遊嶗山小記》,係按館藏於青島市圖書館《青聲月刊》1947年創刊號中作者原文整理。---編者注
① 沈鴻烈(1882-1969):字成章,湖北天門人。早歲留學日本,習海軍。辛亥參加革命,民初服職北京政府,參謀軍機。曆任東北海軍艦隊司令、渤海艦隊司令、青島市市長、山東省政府主席、農林部長、浙江省政府主席;1948年,轉任考試院銓敘部長,1949年去台,任顧問,寓居台中,歿於1969年。其有關史料,可參見新華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青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沈鴻烈生平軼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