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文心

語言、文化、思想、藝術
正文

書評: 羅伯特·萊特的《上帝的進化》

(2025-02-22 10:43:08) 下一個

 

 

美國作家羅伯特·萊特(Robert  Wright)於2009年出版的《上帝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God)是又一本從進化論出發看宗教的著作。

 

 

這世界上的主流宗教,無論是猶太教、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都宣稱隻有一個上帝(一神教),上帝全知全能;經書(猶太教的《舊約》、基督教的《新約》、伊斯蘭教的《可蘭經》)都是受上帝的啟示而成,也就是上帝讓人那麽寫下的。

 

 

《上帝的進化》一書的觀點是:上帝(神)存在於人的思想中,而上帝(神)這個人所擁有的思想、概念從來就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處於進化之中。

 

 

書中首先回顧了猶太教成型之前的多神教以及崇拜多神的社會,尤其是中東及西亞鄰近以色列地區的宗教,指出那些宗教與猶太教的相關之處。然後立論說《舊約》一書,其實也有其成書的過程,最早成型的部份最能反映猶太教發展最早階段的麵貌:那時隻是強調以色列的神是最強大的,要崇拜以色列的神;不能崇拜別的民族的神。那時的猶太教並沒有完全否認別的民族的神的存在,隻是說那些神比不上色列的神。萊特認為那樣的神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色列的部落領袖團結本民族與其他民族鬥爭的政治手段。萊特認為《舊約》中事件的次序,跟猶太人的神的概念發展的次序是非常不一致的。第一章《創世紀》倒是發展到很晚近階段的產物。

 

 

《上帝的進化》一書對《舊約》、《新約》、《可蘭經》都對照這些書外的其他曆史文獻做了詳細分析,指出這些書內部都有很多不完全一致、甚至矛盾的說法,反映了各部份原作者思想的區別。一方麵,這些書都經過了後世編輯者(很多是政治活宗教權威的代表)的修訂以符合上帝永恒、至善、全知、全能的理念。所以那進化的過程已經非常難以察覺。但另一方麵,還是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蛛絲馬跡。閱讀萊特對那些蛛絲馬跡的分析,是件很有趣的事。

 

 

萊特認為,不同的作者思想不同,大多是由於他們所處的政治、社會環境有很大差異。簡單地說,當作者所屬的群體與那群體外的人處於“零和”關係 - 當你吃虧的時侯,也就是我得利的時侯 - 就會強調暴力、你死我活,把異教徒斬盡殺絕(《舊約》中這樣的例子很多)。而當作者所屬的群體與那群體外的人處於“非零和”關係 - 彼此進行商品交換,互通有無 - 就會傾向於強調對異教徒寬容,甚至‘人打你的右臉,你就把左臉也給他’。 萊特認為,《舊約》中強調把異教徒斬盡殺絕的部份,多是以色列崛起擴張,對周邊民族取攻勢時期, 或亡國後被統治者殘酷壓迫時期的產物; 而強調寬容異教徒的部份,多半是被波斯帝國從巴比倫帝國解救出來,放回以色列,成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時期的產物。至於‘人打你的右臉,你就把左臉也給他’,萊特猜測很可能是聖保羅而不是耶穌的思想。保羅生活於(還沒有信基督教的)早期羅馬帝國,那時基督徒勢力極端弱小,如果強調把異教徒斬盡殺絕,等於自己找死(不符合進化論)。

 

 

萊特自己承認,這些分析、想法不可能得出“最後的”、絕對正確的結論。我認為根據現有的資料、知識,這樣的分析、想法基本言之成理,也就是說有一定可能反映了曆史的“真相”。

 

 

萊特指出“暴力/敵意”與“寬容/友愛”在宗教曆史上並不是簡單交替循環,如三國演義所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是有著逐漸的進步: 非零和的“圈子”、寬容/友愛的“圈子”越來越大。人之為人,作為社會動物,肯定是不可能總以暴力/敵意對待所有其他人。他總得有他的“非零和”的“圈子”。最早的時侯那“圈子”非常小,隻限於他的血親,也就是他的宗族;後來擴大到他的部落;再後來擴大到他的民族(例如希伯來民族)。猶太教是隻限於猶太民族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超越了民族的界限(理論上說,也就是讓“愛”超越了民族的界限)。所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上帝在進化上處於高於猶太教上帝的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萊特指出在9/11事件後,西方很多人把伊斯蘭恐怖分子跟伊斯蘭教劃等號的做法是沒多少道理的。他對這方麵的分析,也很值得一讀。

 

 

萊特認為進步的動力不在“無私”,而在“互利”。環境(宗教、政治、文化)的進步在於越來越有利於人們合作“互利”,即擴大“非零和”的圈子。

 

 

萊特似乎是個無神論者,他對《聖經》、《可蘭經》的態度似乎是無神論的。但是萊特表示:是的,看來《聖經》和《可蘭經》中的上帝都不是“真的”上帝;但宗教、社會在《聖經》和《可蘭經》中的上帝進化的過程中的確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有沒有可能那正是冥冥之中那個“真的”上帝“造成的”呢?

 

 

如果我們能對那個上帝有更多的認識,我們的上帝在進化中又進了一步。 也許有這麽一條路,讓我們又能重新走進宗教。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