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文心

語言、文化、思想、藝術
正文

“先知”原來是“利潤”

(2025-02-21 20:15:04) 下一個





 

《先知》(The Prophet)是大名鼎鼎的黎巴嫩裔美國詩人紀伯倫(Kahlil Gibran)的一部英文詩集,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自1923年出版後,被翻譯成一百多種文字,廣受歡迎,經久不衰,在美國的銷量就超過九百萬冊。
 
在《先知》一書中,紀伯倫以問答體裁,通過先知阿·穆斯塔法之口,闡述有關愛、婚姻、孩子、法律、自由、友誼、善惡、宗教、死亡等各種重大主題的人生哲理。這自然讓人想起耶穌、佛陀、蘇格拉底;這些大澈大悟的人都是用同樣的問答方式,啟示芸芸眾生。
 
《先知》不過是多如恒河沙數的各種聲稱要告訴我們人生哲理的書籍中比較著名的一部。這類書籍,不妨總稱為“先知書”。
 
據說,塞萬提斯因為反感歐洲流行的騎士小說,寫出了模仿、嘲弄這類小說的《堂吉訶德》,遂令“騎士小說”一蹶不振。我想也是出於類似的反感,一位筆名為克拉格·阿爾伯倫(Kehlog Albran)的美國業餘作家謝爾登·夏克特(Sheldon R Shacket),就模仿《先知》一書,寫出了一部《利潤》(The Profit)。書名《利潤》,取得相當巧妙,“profit”(利潤)一詞與“prophet”(先知)一詞發音極其接近;profit”一詞,可以表示狹義的商務“利潤”, 也可表示廣義的“利”;在英語中“for profit”就表示“逐利”、“以獲利為目的”。夏克特讓《利潤》一書的主人公像先知一樣出場時,在應該聲明“我就是先知”的當口,卻說出“我就是利潤(利)”,無情嘲諷所謂“先知”其實不過是為了謀利而已。
 
夏克特盡其幽默模仿“先知”的問答,忽而一本正經作先知狀,看似與其他先知無異,忽而故意穿幫,令人捧腹。他讓你看到,貌似具有超人“智慧”的“先知”們不過是些文字魔術師,利用一些話語(discourse)小技巧,把一些漂亮的廢話、胡話包裝成貌似高深的哲理,讓讀者產生接近真理的錯覺;那些把廢話、胡話裝扮成“人生哲理”的文字魔術小技巧,人人都同樣能很容易地學會;人人都能成為那樣的“魔術師”,為觀眾演出一台廢話、胡話變“高深哲理”的戲法。
 
一個人如果讀了“先知書”就以為自己已經“聞道”或“得道”,那就像一個人因為擁有玩具商店出售的“百萬英鎊”大鈔就覺得自己已經成為富翁一樣愚蠢。
 
《利潤》這部小半天就能讀完的小書,雖不能與《堂吉訶德》比肩,但也的確值得一讀。在你看過夏克特為你演示“哲人”、“文人”、“詩人”是怎樣把廢話、胡話包裝成“道”、“理”之後,你對類似的廢話、胡話就不那麽容易頂禮膜拜了。
 
遺憾的是,《利潤》一書出版至今,已曆五十年,而“先知書”卻一點也沒有像騎士小說在《堂吉訶德》出版後那樣一蹶不振,倒是在互聯網時代更加興盛了。看來,人們可以不要“騎士”,卻離不了“先知”。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