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在美國,似乎應該懂點法律,所以我有時也聽點普及法律常識的書。一般來說,法律是比較枯燥的,但有時也會聽到些令人捧腹的輕鬆內容。斯坦福大學法律教授勞倫斯·佛萊德曼(Lawrence M. Friedman)在他的有聲書《美國法律往事》(The American Legal Experience)中有關美國婚姻法變遷的部份,講述了這麽段滑稽的曆史。
中國人常嘲笑美國的法律拘泥於形式。佛萊德曼教授卻通這個故事,幫助我們明白了“拘泥於形式”背後的前因後果。
在1966年之前,紐約州法律規定隻有在一種條件下可以離婚:有一方出軌。由於時代、社會、文化的變遷,越來越多的夫妻希望離婚,但是當時社會上以教會為代表的保守勢力非常強大,不讓修改有關離婚的法律。那時,哪怕夫妻雙方都自願離異,也很難離婚。 那時一般的法官遠比教會開明,理解、同情那些夫妻,但也不能違法允許他們離婚。於是當時就演變出一種被律師稱為“勾結離婚”(collusive divorce)的“離婚程序”。
那荒唐可笑的“離婚程序”需要這樣進行: 由男方雇傭好一位攝影師,然後雇傭一位年輕女子,帶到酒店去開一個房間。男女兩人在酒店房間中脫掉一些衣服,看似出軌狀。這時,由攝影師帶著數人衝進房間對著兩人一陣瘋狂拍照。然後把照片呈交法官,算做“出軌”證據。法官心知肚明,也就順水推舟,合法判決雙方離婚了。當時的社會上都知道那是演的“假出軌”戲,不會對當事人有什麽看法。
一位從事那行業的女子在1934年發表了一篇描述內幕的文章,題為“我就是那位一百件紐約離婚案中的‘不知名金發女郎’”(I was the ‘Unknown Blonde’ in 100 New York Divorces!)。該女子繪聲繪色,也許還添油加醋,地講述她的經曆,也強調自己是良家女子,從來不曾假戲真做。
現在好些正經出版物中談論社會變遷的文章,如華爾街日報2010年的文章“曆史長河中的離婚難”(The Long History of Difficult Divorces), 洛杉磯日報2024年的文章“裏根簽署加州無過離婚法”(Ronald Reagan signed California's no-fault divorce law)等,還在引用那位女子的文章。
社會在變化,保守勢力逐漸消弱,紐約州終於在1966年推出無過錯離婚法。想離婚不必先“出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