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山,博愛之城(1)

(2025-04-22 11:16:15) 下一個

 

 

      這是我疫情後的第一次回鄉。在春色明媚的三月底,從亞城到西雅圖,再到台北,飛機經過三十多小時的旅程,到了香港。換上中港直通大巴。大巴載著我那迫切歸家的心,沿著橫穿珠江口的深中通道,很快便到達了目的地——那是我魂牽夢縈的家鄉,中山。

 

      中山,這座以國父孫中山先生命名的城市,自帶一股深沉與溫馨。她不張揚,不浮躁,卻在不動聲色中散發出一種令人安心的力量。這種力量,源自於她骨子裏的精神——博愛。

 

      短短幾天的停留,卻讓我多次動容。那是一次高中畢業五十周年的聚會。聚會的主角們,早已步入花甲,甚至成為祖輩。但他們在老師麵前,仍如當年的少年,眼中流露著真摯的敬意與感恩。他們攙扶著年已古稀的老師,談笑風生間,帶出的是歲月磨不去的情誼,是發自內心的敬重。

 

      其中原三班的同學,更讓我感受到博愛的真正分量。當年那位班主任老師,因為時代的風暴,曾受到不公的對待,甚至失去了繼續教書的資格,他的班也被拆散,學生們被分扡到其他班裏。然而多年後,三班的同學們沒有忘記這位曾經為他們傾心付出的老師。他們重新聚集在一起,每次的聚會,大家總是想著如何為他們的老師做點什麽。他們為老師介紹伴侶,讓他的人生不至孤單;又幫他的孩子安排工作,讓他的家庭免於風雨飄搖。八十年代初,三班長發現老師住房有困難,便寫信給市領導反映,使老師的住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後來房改開始,老師不夠錢交房款,班長與幾位同學一起捐了數萬元,讓老師圓了住房夢。在老師的最後日子裏,同學們輪流照顧他,為他看病、幫忙打理日常生活,直到他安詳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這樣的故事,在中山並不罕見。它沒有驚天動地,也沒有鎂光燈的聚焦,但卻在日常點滴中,折射出一種深沉的人性之光。

 

      中山的博愛,不是寫在標語上的口號,而是活在人們血脈裏的行動。在這裏,人們信守承諾,守望相助,知恩圖報。正是這一份份無聲的善意,組成了城市最溫柔的底色。

 

      站在中山街頭,看著老樹靜靜佇立,陽光穿過樹蔭灑落一地斑駁,我忽然明白:家鄉不僅僅是一塊土地,它是記憶深處不曾褪色的情感,是一群人用善良和愛彼此連接的心靈。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