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懷念恩師劉南威教授

(2025-04-20 16:30:51) 下一個

懷念恩師劉南威教授

(2024年12月28日)

 

    在2024年即將落幕之際,得知恩師劉南威教授辭世的消息,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那些年的點滴往事,如潮水般湧入腦海。劉老師不僅是著名的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更是我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引路人。他的學識、風範與胸懷,至今影響著我,成就了我的許多選擇與堅持。  

    我是1977年恢複高考後的第一屆本科生。那個年代,教育剛剛複蘇,知識的饑渴讓每個人都心懷熱望。而劉老師的課堂,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求知的道路。他站在講台上,言簡意賅卻蘊含深意的講解,像磁石般吸引著我們。他帶我們走進了山嶽與河流、大地與海洋、太陽與行星的奇妙世界,讓自然地理學變得有溫度、有生命。在他的課堂上,知識不僅是冷冰冰的定義與規律,更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對話。  

    畢業後,我留校工作,有幸成為劉老師的助教。那段日子,我才真正體會到劉老師為人師表的深意。他像慈父一樣關懷青年教師,不僅教我如何備課、授課,還時常與我探討教學背後的思維邏輯。我的助教工作一開始,就是協助劉老師開設“綜合自然地理學”。這是一門新的課程,我在大學期間並沒有學過這門課,劉老師也是第一次講授該課程。沒有教材、沒有講義,一切從頭開始。劉老師在講台上講課,我在台下作記錄,然後我在課後收集有關論文和資料,根據他撰出的大綱進行梳理、綜合和編輯。在編寫“綜合自然地理學” 教材的過程中,劉老師對我給予了很大的信任和鼓勵。當我的看法與他的觀點不同時,他總是耐心地傾聽我的意見,若是我講得有道理的,他會虛心接受,沒有一點大教授的架子。這使得我非常感動,於是我不分晝夜不停地努力,終於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完成了 “綜合自然地理學” 講義的初稿,使得新學期的學生上課有了合適的講義。

    劉老師的耐心與細致,影響了我日後的生活態度。劉老師常說:“教書育人,不是傳授知識那麽簡單,更要讓學生感受到求知的樂趣和做人做事的責任。”  

    那時候,我一邊當助教,一邊考慮報考曾昭璿教授的研究生。然而,我又猶豫不決,擔心自己離開會影響助教工作。劉老師知道後,沒有絲毫責備,反而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年輕人就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用顧慮太多。我支持你去讀研究生,前途是自己的,要抓住機會。”他的寬容與開明,讓我卸下心中的包袱,勇敢地邁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  

    劉老師不僅支持我們繼續深造,還鼓勵青年教師出國留學,開闊視野。他常說,學術的路很長,不能局限於一個小圈子。後來,我有機會出國留學,與劉老師依然保持著聯係。他不時通過電子郵件或微信,關心我的學業進展,還時常給予專業上的指導。他的字裏行間,總是流露出對學生深深的關愛。即使相隔萬裏,他依然是我最堅實的後盾。  

    我回國探親,有機會便去拜訪劉老師。每次見到他,他依然是那樣平易近人,總是耐心聽我講工作與生活的點滴,時不時給出一些真誠的建議。他的學術探討從不高高在上,反而總能啟發我用新的角度看問題。他關心的不僅是學術,更是我們這些學生的成長。他總說:“老師的意義,不僅是教授知識,更是看到學生們成才成家。”  

 

    如今,斯人已去,我再也無法向劉老師請教,再也無法聽到他的教誨。他的離開,是地理學界的巨大損失,更是我們這些學生心中的無盡哀思。可劉老師的精神不會離開,他對學術的追求、對學生的關懷、對教育事業的執著,早已化作一盞盞明燈,照亮了無數人的人生路。  

    在這個肅穆的時刻,我想對恩師說一聲:劉老師,感謝您的一切!感謝您對我慈父般的關懷,在我人生最重要的時刻為我指引方向,感謝您用自己的博大胸懷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青年的未來。願您在另一個世界,依然執著於您所熱愛的山川風土,與天地對話,與星辰為伴。地理人永遠在路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大阪書生 回複 悄悄話 我的老校友。簡曆介紹1950年考入廣東省立文理學院地理係,後並入中大。文理學院是何時建校?教育史裏不太聽得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