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到ABC News 的一篇報道:說的是前一段中國在稀土出口上推出的新規定。中國要求含有中國原產稀土材料的產品出口前必須獲批。這一新措施讓本森特和特朗普都氣得跳腳。文章還說,中國的做法其實是美國“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的翻版,也就是美國專門用來卡中國芯片企業的那條規則。如今中國照葫蘆畫瓢,把規則用在了自家稀土出口限製上,美國一下子受不了了,驚呼太大逆不道。有趣的是,ABC新聞還引用了一句中國老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來做了個總結。
在美國媒體中,這樣的報道相當罕見。無論是左派的CNN,還是右派的福克斯,基本都隻講中國如何出台新政策打擊傷害美國,卻很少展開追問中國為何這樣做。反倒是網上讀者的評論常常會一針見血:美國先動的手,中國隻是在反擊而已。凡是報道本森特怒斥中國想拖垮世界經濟的消息,文章的評論區幾乎一邊倒地嘲笑貝森特的滑稽的憤怒。看來,由於中國是共和黨、民主黨的共同敵人,主流媒體似乎都不太敢深究中國新政策的原因,也許是因為被特朗普動輒起訴罰款媒體的手法嚇怕了,於是出現了對中國“報複”真相的“集體噤聲”。
問題在於,特朗普似乎始終把貿易當成搶劫。他最愛說的一句話是中國在占美國的便宜,全世界都在占美國的便宜。可貿易不是打劫,而是買賣雙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你情我願。賣家精明,買家也不傻。若真是誰被“搶”了,早就退出了市場。而且市場本身就是最公平的裁判,隻有雙方都覺得合算,交易才會發生。
就昨天,特朗普還抱怨是尼克鬆當年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引起了今天的麻煩。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開始,也開啟了中國現代化進程。其實,中國後來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很大程度上都得益於學習美國。特朗普似乎希望中國永遠停留在七十年代,那個貧窮軟弱、任人宰割、打不還手的時代。看到他這麽說,我不禁笑了。1974年,我剛開始跟著老師學英語。那時隨著中美邦交恢複,廣播電台開始播放英語學習節目。各大城市紛紛出現地下英語學習班,許多被打成右派的老教授重新受寵,重新執教。我就是在那時候跟一位解放前在美國教會長大的“摘帽右派”老師學的英語。有一次老師對我說,好好學,將來去美國當翻譯。我著實驚了一下,”怎麽可能呢?“ 現在想想看,如果沒有尼克鬆打開中國,也許就沒有中國人後來的留學,大概也不會有我們心愛的《文學城》吧?
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學”。他們不甘落後,渴望知識。八十年代的留學潮讓中國近距離學習美國,崇尚美國,追求美國,借鑒美國。中國現代化的崛起,正是這種耐心、刻苦與重視教育的結果。即使不能出國留學的,父母也願意傾其所有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過去幾十年,中國一直是孜孜不倦的“學習者”,而且是一個虛心的學習者。
如今,中國在世界上也成了一個有點分量的“知識人”,自然希望有自己的話語權。更有趣的是,許多外國企業現在也在打算模仿中國當年的做法,要求中國企業在當地投資時必須“技術轉移”,尤其是在電動車、電池、新能源領域。這讓人不得不感歎:昔日的學習者,如今也成了被學習的對象。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也逐漸理解了“知識產權”的意義。早年中國大學教授的學術研究論文,抄襲成風,因為當時沒有嚴格的知識版權和法律意識。學習別人的東西有時候比較粗糙,甚至直接采取拿來主義。所以美國很多政客一直譴責中國”偷“走了美國技術和製造業,也不完全是捕風捉影。如今中國的知識產權製度已大為完善,不僅在國內執行,也在國際合作中遵守這套規則。這當然也是學習美國的結果。在美國,侵犯專利可能導致公司破產。對這樣的警示案例,中國學得很認真。
不過,政策模仿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一個國家的政策或者執政工具是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美國常把各種製裁和限製他國的措施稱作“工具箱”(toolbox),每一個政策就是一個工具。這個詞很形象,也很容易理解。而在設計、策劃政策工具方麵,美國確實無人能及,花樣超乎想象,堪稱登峰造極。聰明的中國人發現,美國的這些“工具”極其好用,於是學著用幾招,結果立馬讓美國自己喊疼了。畢竟,政策不是專利,工具也沒有版權。你發明的工具,我照樣能拿來用,還能用得有聲有色,準確無誤。所以當中國用“稀土出口管製”這件工具輕輕一擰,特朗普和貝森特立刻疼了,怒了,如坐針氈。正如ABC新聞所言,這真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典範。
貿易的本質是互利,而不是鬥氣。關稅你來我往,看似強硬,實則兩敗俱傷,美國消費者同樣要埋單。理性的做法,不是築更高的壁壘,而是用規則與理智讓雙方共贏。特朗普嘴上說不想搞垮中國,心裏其實巴不得一錘子把中國打趴下,打回尼克鬆時代。但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那個能輕易被打趴的中國,而更像一個打不死的“小強”,手裏還握著美國發明的工具。
中國的經濟確有困難,美國的製造業也確實焦慮。但這恰恰說明,合作比對抗更有意義。世界經濟是一張緊密的網,任何一根線斷了,整張網都會變形。許多像中國那樣曾經貧窮的國家,都是在美國的帶領和引導中成長起來的。如今他們也想有話語權,也積累了值得學習的經驗。如果美國真想維護全球秩序,不妨先放下那種“隻許我用,不許你學我用”的傲慢。接受別人使用美國工具,也是一種善良的智慧。畢竟,美國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眾人學習的美國,靠的不正是不斷學習與推廣美國的精神嗎?
2025.10.21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