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媒體密集報道了一份所謂“美國提出的解決烏克蘭戰爭的28條建議方案”,瞬間點燃全球輿論。這份文件之所以引發軒然大波,是因為條款明顯向俄羅斯傾斜,比如要求烏克蘭割讓領土、承諾中立、削減軍力等,不僅如此,該方案的來源也有點兒撲朔迷離。有媒體稱,方案出自特朗普特使威特科夫(Steve Witkoff)與俄羅斯特使德米特裏耶夫(Kirill Dmitriev)在邁阿密的會麵,並有特朗普女婿庫什納(Jared Kushner)參與。但後來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公開表示,這份方案是由美國主導起草的,並在過程中吸收了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意見。顯然,這一表態意在強化美國對未來和平進程的話語權。
盡管白宮堅持“美國主導”,歐洲盟友卻對方案的實質內容保持高度警惕,有些甚至直言它更像是“俄羅斯的願望清單”。歐洲方麵已著手討論自己的反提案。無論方案真正出自誰手,它的核心邏輯已經很清楚:烏克蘭必須以割讓領土和承諾中立為代價,換取戰後的安全保障與重建協助。更雪上加霜的是,方案中關於烏克蘭重建基金的條款也很苛刻,要求超過一半的相關利潤歸屬美國。這種安排無論從道義還是利益角度,都難免讓人質疑其動機。
更耐人尋味的是,盡管關於作者身份的爭論未停,美國與烏克蘭的談判卻似乎在按一個類似的框架推進。盧比歐在最近一次簡短的記者見麵會上表示,談判已取得“重大進展”,雖然細節仍諱莫如深,但結合媒體此前披露的28條內容,幾乎可以確定:一個以割讓領土為核心的和平藍圖正悄然成形,並逐漸成為美國與烏克蘭談判的基礎。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回望下來,最令人唏噓的還是烏克蘭自身所付出的慘痛代價。在拜登任內,美國的策略是全力支持烏克蘭,以武器援助打一場“代理人戰爭”。記得當時的國防部長在國會聽證會上明確表示,這場代理人戰爭對美國很合算,既能削弱俄羅斯,又避免美國卷入直接衝突。
然而,一旦美國更換總統,政策立場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轉向。從拜登時期的“堅定支持”,到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割地求和”與“重建抽成”,這種前後矛盾已經不僅是道義問題,更暴露了美國外交政策對國內政治的高度依賴。一個超級大國的戰略承諾若如此隨政府更迭而風向突變,其國際信譽必然受到重創。
對烏克蘭而言,美國政策的這種不確定性幾乎是致命的。昨天還是堅定盟友,今天卻可能成為要求你割地賠款的主導方。對其他依賴美國安全承諾的國家而言,也不得不問:如果一項承諾的有效期隻等同於總統任期,那麽在真正關鍵的時刻,還有誰敢把自己的命運托付給華盛頓?
這一切不僅讓烏克蘭陷入被動,更動搖了美國在過去幾十年中苦心經營的聯盟體係與可信度。一旦信譽瓦解,再多的承諾恐怕也難以讓盟友安心。而烏克蘭,當下更是手中幾乎沒有任何籌碼,也許隻能在大國的力量縫隙間被迫接受現實了。
2025.11.25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