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不飄散的記憶》- 7.工人群像 - 7E.滄海一粟

(2025-01-19 06:14:31) 下一個

7E. 滄海一粟

有網友以為,1978年中國有八千萬產業工人,這是一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隊伍。說他們普遍磨洋工不出力,是對他們多年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下流政治誣蔑。他們的現代性,超過中國所有的其他階層。他們有著最高的工業文明素質:勤勞、守時、守紀律、會協作,能專注、有創造性。為了追求事業工作,隨時願意離開城市和家庭。他們不是包身工,不是流水線上的木偶。托抓革命促生產的福,他們經過文化和技術培訓。許多人參與過技術改造和技術革新過程,參加過各種三結合和攻關小組等。所以他們還多少懂些企業管理,甚至懂些政治。

他們是中國工業化進步的真正財富和動力。無論是在創業打基礎階段,還是在後來的工業擴散和高速發展階段,都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主體作用。這批工人,許多人都經曆過不止一次的白手起家,參與過工礦企業從無到有的建設全過程。在後來中國工業迅速向民營企業擴散時,許多新廠就是靠著請幾個國營大廠的老工人,在業餘時間來指導幫助建立起來的。他們能夠將設備購置工人培訓管理組織等全套企業架構,迅速搭建起來形成生產能力。所費不過一點加班費和農副產品禮物。我想在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可能有這樣低成本高效率的事發生,也找不到這樣多素質全麵的工人。世界經濟界一直在驚歎德國和日本二戰後的迅速恢複能力。當時工廠被炸平,企業破產,頂尖科技人員連逃帶虜。唯一健在的和依靠的就是這些國家的熟練產業工人。正是文革後中國工人的素質,已經全麵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所以中國的趕超戰略,才有了根本保證。[1]

我以為這位網友的論述,意境開闊、深入透徹。並以其他國家為參照,提供了較為全麵與客觀的評論。我的記述是從個人的經曆中得到的,見到的隻是周圍的人和事,是局部的印象。所述有關人生印跡的底本都是永遠無法修改的,並且每個人的機會都隻有一次。上述二者能夠契合,或可以互為補充和印證。有朋友問我,是不是由於偶然,我遇到了不少好人?我以為基因果然是重要的因素,但人是環境孕育的,環境是決定性的,又往往守望甚難,失落甚易。

耽心一些詳細的技術性的描述會影響讀者的閱讀情緒,但是人與事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包含在具體事件的過程中,難於分離。那時的中國工人參與了許多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往往是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通過了不懈的努力,有的達到了甚高的質量與技能水平。親眼所見和親身經曆的事例,應該最具說服力,無須回避也不厭其煩。但歸根結底,隻是當時中國工人成千上萬艱苦奮鬥的故事中極小的一部分,滄海一粟而已。肯定還有許多或許更艱難更動人的事跡,已經被淹沒在蒼茫的塵海之中。

我們經曆的年代恰逢中國的工業化開始在廣闊的地域發展,許多地方正在跨過從零到一那最艱難的一步。和如今相比也許隻是一波小小的波瀾,卻充滿了那個年代工人們自發的熱情與積極努力,無論過程與結果,都體現他們對時代賦予的信任作出了漂亮的回答。他們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一群人,是中國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創造者。許多工人的主動與積極總會如汩汩清泉一般噴湧不絕,人與人、人與勞動、人與職業之間充滿了純真的感情、熱情與責任。這種現象應該源於傳承和在簡單的環境中生成的質樸的品質,尤其是對美好未來的幢景。同時也可以見到出現的一些問題,有的成為往後問題的源頭。

我們當時這種積極的態度,即使家人亦有難於理解之處,可能是由於處在一個比較特殊的年代。我之前曾將這種出自一種無約束的對生存狀態改進的興趣的勞動,稱為勞動的原生態,並且當時的感覺是辛苦並快樂著。對於這種感受,人們也許會有不同的看法,即若被領導者所利用,成為其個人獲得升遷的功績,或者為老板的利潤服務,就會變了味道。我以為區別是後者總會帶有以報酬(市場價)、合同、規定、命令、監督等方式出現的各種約束。至於人們為什麽能夠接受這些約束(必要的勞動紀律及質量管理等除外,猶如交通規則一般)?應該是生存的逼迫,出於無奈;以及雖然程度不一,但人都有一定的適應性;此外就是從未領略過一種原生態的勞動,沒有比較就不會判別,以為存在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但我以為,過多的約束不一定有效果,有時甚至相反。應該倡導正當的激勵與競賽,就像存在一個公正的裁判。

此外,在我當工人的時代,普通工人的生活水平大致不低於城鎮人口的平均水平,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已經是一種比較好的廣義的尊重與激勵。所以,換了時代,換了參考背景,往往就難於比較與理解。當時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特點就是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但是還有那麽多的工人依然積極努力,恰如那位網友說的一般。這種時代的特色肯定前所未有,還可能是空前絕後的。

有關這一代工人的記述少之又少,也許大家一直在為工作、為家人忙碌著,無暇回憶和整理,就如我一般,到了七十多歲才感到有了時間。也許有的人認為本來就應該這麽做,這就是他們的生活,無須多說。還有許多人在有空閑時都已經力不從心,隻能讓許多故事如逝水一般離去,已無可奈何。

希望所盡微薄的努力,可以填補一段真實的記錄,增加一個觀察與思考的維度,打開一扇關閉的窗戶。

網文摘錄:[1]《中國之路從抓革命促生產到改革開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