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浴火重生
我以為小化肥設備最重要的改進有兩處:一是通過一點一滴的不斷改進,最終將造氣爐改造成為在當時的原料和工藝條件下尚能使用的設備並且使生產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二是碳化工段的防腐,包括使用大漆、噴鋁、塗環氧樹脂和使用鋁管等方法,使設備和管道的使用壽命從一至二年延長了好幾倍。雖然在動亂時期,但工人和技術人員的積極努力依然達到忘我的程度,是促成這些變化的最直接的動力。廠與廠之間無障礙的技術交流,使得所有技術革新的苗芽都能迅速傳播,在不同的地方成活並成長壯大。那時先進和後進之間似乎誰都沒有優越感,也沒有隔閡,大家虛心學習、熱情幫助、共同提高。
造氣爐的原始設計很簡陋,幾乎就是一個放大了的煤球爐子,被稱為炮仗爐。其缺點一是隔熱保溫不足,熱量損失大;二是缺乏通道內部的去屑除塵手段,使得高阻部位如彎道等磨損厲害;三是車間內和排放處都沒有清潔除塵設施,室內焰塵滾滾,室外飛沙走石;四是采用的自動機是一種由齒輪與凸輪組成的機械自動機,不能隨時變更控製程序。由於原料比較雜,爐況波動大,操作員根據爐況和製氣成分,需要隨時變更每個控製階段的時間。這時自動機就無法自動,但手動很不容易操控,要通過六個液壓操縱柄的不同位置來確定一種狀態,讓人迷糊,有的過程隻有幾秒鍾。若拉錯一根就可能出大事,心理負擔很重,也不安全。
剛投產,技術科就覺得這個自動機不行,想改進。但一時沒有找到門道,後來他們就都下車間勞動了。原財務供銷科的付科長老張分管財務,但對電子技術很感興趣,下車間時要求當儀表工。後來他聽說上海郊區的某化肥廠搞出了一種新型的造氣爐自動機,就和鉗工毛振華一起去參觀。應該得到了全部資料,回來後就對造氣爐逐一進行改造。工作量不小,除了自己製作全套電子和機械裝置外,爐前管道要全部重新配置,還要增加安裝自動機的平台等。一些工作需要焊工配合,我當焊工不久,參加了他們的自動機改造。停爐要影響生產,時間很寶貴,一停下幾個人就不分日夜地幹,好幾次都一直工作到後半夜。
沒有任何人要求他們,都是自發的積極性。自己找的任務,沒有督查,沒有鼓勵,沒有評定,也沒有獎勵。我當時的感覺是辛苦並快樂著,就像自己家裏的事。因為新奇,甚至感覺比自己家裏的事更有意思。這或許就是勞動的原生態,出自一種無約束的對生存狀態改進的興趣。
新自動機的主要原理是將原來6個液動二通旋塞改為2個並列的電動四通旋塞,通過每個旋塞依次旋轉一個角度,開通相應的二根管道,形成蒸汽上吹、蒸汽下吹、送風和回收氮氣4個過程的循環。每個過的執行時間由RC電路控製,操作員旋動分檔旋鈕,隨時可以調節每個過程的執行秒數。過程之間的切換用到了郵局老式交換機的分線開關,運行時會嗒嗒嗒地響。四通旋塞的上方裝有一組膠木板做的分配盤,銅條占有的弧度決定了旋塞旋轉的角度。旋塞由上方平台上的電機驅動,通過蝸杆變速箱變速,還連著一個萬向節聯軸器。
每個過程剩餘執行秒數的顯示用了二個可以顯示0至9的電子管,據說還是不久前剛上市的新產品。4個指示燈依次亮燈,指示當前執行的過程,進入每個過程後立即跳出可執行的秒數,然後遞減,此時操作員可以增加或減少執行的秒數,很直觀便捷。和原先的機械自動機相比,可以說得到了一次飛躍。在當時電子技術的條件下,能達到這樣的結果,不失為柳暗花明獨辟蹊徑。不過這個係統也有它的缺陷,就是管路比原先複雜,二個四通旋塞的損耗也比較厲害。若要再改進,似已山重水複,不易找到新的出路。然而沒有想到的是不多久之後,我們這個小廠就造出了更先進的數字邏輯控製的造氣爐自動機,並且那時數字集成電路在中國還沒有出現。
最讓造氣維修工煩心的是在高溫和飛屑的衝擊下,一些高阻力部位的器件如彎頭等容易破損,磨損厲害時一星期就要更換。並且一般都是臨時停爐,爐溫依然很高,更換時要忍受得住高溫的熏烤,十分艱難。後來使用能搞到的最厚的大口徑無縫鋼管來拚接,還是不濟事,再後來痛下血本,用鑄鐵或鑄鋼澆鑄彎頭,才有所好轉。
爐況不易控製,有時爐溫高得出奇,出灰口的鑄鐵門框常會焼塌,重新鑄造了加厚的鑄鐵灰門,效果依然不佳,後來想出了用鋼板焊接的帶有水夾套的灰門框,總算解決了問題。之後又將水夾套推廣至上行煤氣管道等,一些管道和部件容易燒穿的情況才得到遏製。
在設備可以基本正常運行後,造氣車間又在室內安裝了除塵係統。在廠房頂層平台排風管出口設置了帶水池的濾屑除塵裝置,使車間環境有了較大改善。
炮仗爐的改造是在幾乎一籌莫展中的堅持,在反複試驗中的摸索前進,在點滴積累中終於走出了新路。是維修工、儀表工和造氣工人們堅韌不拔的努力和默默無聲的奉獻,使它在烈焰和汗水的交織中終於獲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