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故鄉, 童年 (六)

(2024-11-03 17:10:38) 下一個

        除了前文中講到的謎語,對聯和詩歌也很吸引我,盡管我不會創作,也不能百分百地理解。對聯我們叫對子, 最早知道對子是從貼春聯開始的。我的理解是春節時的對子就是春聯。小時候隻知道過年和過陽曆年,根本不知道春節。過陽曆年就是過元旦,小時候也沒覺得陽曆年有多重要,隻是離家上大學以後看別人都在元旦前郵寄明信片,我也就跟著郵寄幾張明信片,後來又在以班級為單位的元旦晚會上磕幾個瓜籽,表演幾個節目,再吃幾個餃子,守夜到零點聽聽鍾聲和新華社元旦社論。小時候元旦沒有任何慶祝,隻是有的人家會選擇在元旦這一天殺年豬,會有一些歡樂氣氛。小時候最最看重的還是過年。有一年我去貨社買日曆,我們叫陽曆篇,有一個謎語說“一物生來真奇怪,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早晨脫一件,年底剩下一張皮”,謎底就是陽曆篇,是一個厚厚的小本本。回來的路上遇見幾個放學的學生,他們借我的新日曆看是哪一天過年,他們翻到2月11號,我隻看到是紅色的字,但他們都興奮地喊到:“春節”。從此知道過年就是過春節。其實我不明白正月初一為什麽叫春節。我對春天的最早期的印象是從我家買的一個嶄新的洗臉盆得來的。當時買的是一個搪瓷臉盆,盆底是一幅國畫:幾枝下垂的綠色柳條,外加一隻展翅飛翔的燕子,旁邊有一個紅色的字,是什麽字體不清楚,但一定是很難認,我大哥和三哥在一起琢磨了半天認定為“春”字。當時我不認字,但我相信一定是“春”字。我的概念裏春天是嫩綠的,可我們的春節卻還是冰天雪地的,沒有一點萬物複蘇的跡象。

        春節家家都貼春聯,我們叫“封門”,就是年三十下午晚飯之前把對聯都貼上。從外地趕回家過年的要趕在“封門”之前回到家,按傳統說法,門被封之後就不能進家門了。家裏有老年長輩過世的,三年之內不貼春聯,不封門,要讓過世的老人魂歸故裏過年。春聯主要貼在門框,上麵還要有橫批,在橫批上還有“掛旗兒”,是在彩紙上鑽出來一些花紋或文字,如“快樂”、“幸福”,等。家裏供祖先用的家譜上寫著5代祖先的名字,如果家譜大一點,可以寫下十代祖先。在家譜上也有對聯:祖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長。在豬圈雞窩就分別隻有一個橫批:肥豬滿圈,金雞滿架。除了春聯,我們還有“春條”。春聯有上聯和下聯,而春條就隻有一長條。我家的春條是寫一年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有一年到另一個村去拜年,我看到了另一種春條:“春日春山春水流,春田春草放春牛,春花開在春園內,春鳥落在春樹頭”。我更喜歡這個春條,裏麵帶有十個春字,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春”條。

     春聯說到底就是對聯,隻不過內容都是喜慶的和對未來一年的期盼或祝願。小時候讀過的故事裏常常帶有一些各種各樣有趣的對聯,故事不記得了,但對聯卻印象深刻。比如下麵這一副對聯是給一個飯館的:

                              蕭何追韓信聞香下馬,關羽護皇嫂知味停車。

        這個對聯就是一個廣告語。聞到香味,蕭何追韓信再急也要停下來品嚐一下,你說這飯館裏的飯菜是不是誘人?下麵這副是寫給廁所的:

                            任你英雄豪傑也得曲膝彎腰,即使絕世美女也要脫褲露腚。

        文字不雅但說的就是那麽回事,廁所當然不用做廣告了,這很有可能是一些往往會被冠以“有才”的文人騷客做的一個總結性發言。

        有些對聯就像詩歌一樣,我不糾結對詩歌和對聯的定義和區別,這裏我把那些朗朗上口的都拿來和大家分享。下麵的故事就是因為有這些對聯或詩歌融到一起才變得有趣。故事講的是呂洞賓和何仙姑與祝枝山的故事。呂洞賓和何仙姑請落魄的祝枝山喝酒,期間約定以“有去有回,有去無回”為題作對子。呂洞賓先來打了個樣:

          有去有回風箏上的線,有去無回弓弦上的箭,若是沒帶錢,最好莫進店。

        風箏線是有去有回的,所以斷了線的風箏就失控了,有去無回了。同樣,開弓沒有回頭箭,本沒有什麽新意,但把二者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則非常有趣。不地道的是最後來了一句譏諷祝枝山的落魄:你沒錢進來幹什麽?還得要人請你喝酒。看來這神仙也不地道。何仙姑緊接著又來一通數落: 

          有去有回織機上的梭,有去無回水麵上的波,手中沒有錢,進店沒得喝

        沒見過織布機,但是知道“穿梭來往”一詞,應該就是說人們就像這有去有回的織機上的梭一樣來來去去。妙的是對水波有去無回的描述,我們常用的成語像“波瀾壯闊”、“碧波蕩漾”都隻是形容大小,而一去不回常常用一條大江大河來形容,最多就是比較接近的後浪推前浪,那還要說是長江裏的而不是小河溝裏的後浪推前浪。這兩個大仙兒很有文采,做仙是不是好仙不知道,但做人就不地道了。 最後看看祝枝山是怎麽應對的:

           有去有回是鼻孔裏的氣,有去無回屁窟窿裏的屁,兜裏沒有錢嘛,喝酒要受氣。

        當時我嗤嗤地笑了,太有意思了。記得魯迅曾譏諷男女授受不親似的思想:空氣從一個男人的鼻孔裏出來又進入一個女人的鼻孔裏,這不就是說鼻孔裏的空氣是有去有回的嗎?潑出去的水,放出的屁那都是收不回來了,有去無回。我這喝口酒還得受你們倆的氣,就因為是你們付的錢嗎?請人喝酒還譏諷人家,呂洞賓和何仙姑聽後一定會臉紅的。

        在我小時候喝酒還是一件挺奢侈的事情,一斤酒是多錢沒有印象了,如果是每天都喝酒的話,對於農家來說那可是不小的開銷,所以一般都是家裏來了客人以後才陪客人喝酒,多見於正月串親戚的時候。大冷天用酒壺熱酒,再斟到酒杯裏,慢慢地邊喝邊聊。我見到的東北人喝大酒的不多,都是小打小鬧的在自家裏文明地喝酒。後來走向社會以後看到了形形色色的酒桌文化,都不是在自家裏,而是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裏,基本上是慷公家之愷,是豪爽的一種表現手段。我在單位酒桌上聽到我們的領導向上級來檢查的領導敬酒,口中大喊:“左手端,右轉彎,全封閉,帶甩幹”。我沒看明白前麵的動作要領,隻記得最後一仰脖把酒幹了,再把酒杯向下甩一下,以示幹了。後來又聽說過一些酒桌用語, 例如,“歪門邪道”,使酒杯口歪斜,把酒傾斜著倒進酒杯,使酒“卑鄙下流”,沿著酒杯壁向下流。

      下麵這個故事是關於為什麽殺豬的時候豬嚎叫,而宰羊的時候羊不叫。說遠古造人的時候,玉皇允諾人類在過節的時候可以殺豬宰羊。到了節日,人們抓來一隻羊就要宰殺,羊不服,說為啥要殺我,人們就告訴羊說是玉皇的旨意。羊不信,執意要親自問玉皇大帝,人們就放行讓羊親自去問。羊走後,人們又抓來一頭豬,豬也不服,要親自問,人們也把豬放了讓豬自己問。半路上,豬遇見了剛回來的羊,問羊是否情況屬實,羊說是,豬非常氣憤,也就跟著羊一起折回。人們再來宰羊,這次羊無話可說,隻靜靜地等著挨宰。人們也還要殺豬,但豬大叫說我還沒有見著玉皇呢。人們生氣了,說你這個懶家夥:

             上次叫你見玉皇,這次你又喊冤枉,沒有時間把你等,心覺冤枉看看羊。

     豬大叫,“冤枉,不服”。從此以後,殺豬豬總在叫,而宰羊羊則靜靜地不吭聲。小時候難得能吃上一頓羊肉,但幾乎是每年每家都殺豬。有一年我家殺完年豬又殺了一頭瘦瘦的總也喂不肥的豬,把豬皮剝下來打算賣掉,可沒有人收購,放在一邊幾天後豬皮已經變得幹硬,賣也賣不出去,扔又舍不得扔,我們就合計把豬皮吃掉。這豬皮上的毛又粗又硬,拔又拔不掉,用剪刀剪完後還有一小段連著毛根的豬毛緊貼著豬皮無法剪掉,我們就連毛煮,不曾想這豬皮怎麽也煮不爛,就在菜板上用刀用力剁成小塊直接放到嘴裏嚼,嚼還嚼不動,把兩側顳側和太陽穴都累的很疼,豬毛還紮嘴,最後強行咽下,第二天我輕度腹瀉,豬毛都紮得肛門疼,稀便裏都是黑色短豬毛。這是一件極其難忘的趣事,我總覺得我吃了一頭神豬。

      我們在春節主要是吃餃子。我們吃餃子有講究:年三十晚上、初一早上、初二晚上、初三早晨,也就是春節四頓餃子,從年三十到正月初三每天一頓,初一早上的餃子是全肉餡的,其它三頓在我們老家則主要是蘿卜餡的,當然也要加一些肉。蘿卜用鑔子搽成蘿卜絲子,煮熟,擠出水分,在菜板上剁細剁碎,加入剁碎的豬肉,各種調料,和均勻成餃子餡,再和麵擀麵皮,包餡成餃子。童年時過年餃子的味道在記憶中是獨特的,後來在外地也吃過同樣鮮美的餃子,但沒有了童年時的年味兒。擀麵皮是技術活,一個小麵團用左手捏住一側,右手用擀麵杖碾壓,左手輕輕地稍微轉動一下麵團,右手擀麵杖再碾壓,左手再轉動麵團,右手再擀,就這樣雙手配合著直到把一個麵團擀成一個圓圓的、厚薄均勻的餃子皮。我練了好久才能使自己擀的餃子皮的速度供上三四個人來包餃子。我包的餃子呈月牙形,有的人形容為元寶餃子。在個別餃子裏包進一枚一分錢的硬幣,誰吃著誰就有好運。有一年我吃的第一個餃子裏就有一枚硬幣,不記得我當年有何好運。

     春節拜年相信在哪兒都是習俗,但各地可能有所不同。我們在春節的拜年是這樣的,大年初一要拜本家同族同宗的長輩,初二則去給姥姥舅舅拜年,初三到嶽父家拜年。好多年輕小夥子最盼望的就是初三上老丈人家。正月裏其它的日子我們走親戚拜年,如果哪一天的天氣很好,我家南山,東山和北山的羊腸小道上,就走滿了串親戚的人,步行的手裏提著包裹,騎自行車的在車把上掛著包裹。包裹裏裝的是糕點餅幹類和罐頭酒瓶之類。蛋糕比較短缺也貴,最常見的是餅幹。以前提到的我同學的父親外號叫“二兩”喜歡吃餅幹,它買的是散裝的餅幹直接吃掉,而我們為正月裏串親戚買的餅幹商店會負責給包裝起來,用的是淺灰色的食品包裝紙將一斤餅幹包起來,再將紙繩纏成十字形,整個包裝很結實,一包餅幹可以在一個正月裏經手很多家而不散。罐頭主要是水果罐頭,以蘋果和桃為主,也有山楂的,都是玻璃瓶的,極少見鐵皮魚罐頭。酒主要是白酒和果酒,白酒都是度數很高的那種,我見到的最低度數是55度,最高的是70度,最多見的是60 度和65度的。果酒常見的是蘋果酒,偶見櫻桃酒和葡萄酒,我沒見過有啤酒。普通的親戚關係都是送兩樣東西,一包餅幹外加一瓶罐頭或一瓶酒,對特別年長的有送三樣的。

     我們春節期間還有戶外娛樂慶祝活動,比較為人熟知的是扭秧歌:兩腳平行站立,左腳邁向右上方,與右腿交叉,停在右腳的前方,右腳再邁向左前方,與左腿交叉,左腳再退回到原位,右腳也隨即退回到原位,一個循環結束。左腳再向右前方邁步,開始下一個循環。這秧歌扭來扭去可以在原地不動,也可大步向前小步後退,向前移動著扭秧歌。我剛學習的時候我們叫做練習走十字:在地麵上畫一個十字,像一個坐標,兩腳平行站立在坐標的下方,即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左腳在第三象限,右腳在第四象限,左腳移向第二象限,右腳移向第一象限,然後各自歸位,如此循環往複。步伐熟練了就可以配合著鼓點節奏,腰的扭動和手臂的擺動,手裏可以搖擺著折扇和手帕。印象中正月十五鬧元宵的時候秧歌隊是最活躍的時候。

     前文曾講過年三十晚上放鞭炮發子,過年穿新衣,再加上過年吃餃子。我曾跟我媽總結說過年就是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童年時期過年就是過年,單純的幸福快樂,包括物質上和精神上的,不像現在孩子們物質上幾乎天天在過年,但精神上的壓力讓他們不能完全放鬆。我童年時代可能對大人來說過年也是最快樂的時刻,不同的是孩子隻是一心一意地去快樂,而大人們則還要為來年做打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沉湧科學路 回複 悄悄話 客氣了,喜歡就請隨意。多謝光臨!
黑貝王妃 回複 悄悄話 今天會忙一天,明天來讀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