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長生的癡迷,從古代煉丹到現代科技,從未減弱。隻是今天的長生夢,換了包裝,披上了科技的外衣。花兩萬美元測基因,做全身掃描;四萬美元進健身俱樂部;每次上萬美元換血漿。
各種昂貴療法和神奇保健品補劑充斥市場,仿佛金錢可以抵抗衰老、買來永生。可諷刺的是,這一切大多不過是販賣希望的生意。真正被科學反複驗證有效的,無非是吃得健康、動得規律、睡得踏實、心態樂觀——便宜得讓人失望,簡單得讓人不忍相信。而那些昂貴的“抗衰老項目”,效果不明,風險未測,動機顯而易見,交的隻是一張張昂貴的智商稅發票。人們渴望奇跡,卻都不相信樸素的真理,最終心甘情願成為被收割的韭菜,在通往長壽的歧路上,一路用錢包為自己的幻想買單。
紐約時報最近發表了“不交“智商稅”,五個低成本長壽秘方”(https://www.nytimes.com/2025/04/10/well/longevity-low-cost-tips.html)的好文,借助AI對該文做了中文摘寫與大家共賞。
作者:Mohana Ravindranath
如今,追求長壽成了昂貴的愛好:2萬美元年費的基因檢測診所、4萬美元年費的豪華健身房、每次上萬美元的血漿置換、價格高昂的睡眠輔導和可穿戴設備。但專家提醒,真正有效的長壽方法,其實簡單又低成本。
南加州大學倫納德·戴維斯老年學學院教授約翰·托爾指出,合理飲食和規律鍛煉,是延長壽命最有效、證據最充分的方法。“其他任何手段都無法與之媲美。”麻省理工學院年齡實驗室主任約瑟夫·考夫林也強調,網紅熱推的抗衰老療法,比如複合營養劑、吸氧療法、幹細胞注射,目前都隻是實驗階段。如果想更健康長壽,最好堅持科學與曆史驗證有效的方法。
以下是專家們總結的五個低成本長壽建議:
1. 鍛煉,地點無所謂
高端健身房的設備雖先進,但最關鍵的還是鍛煉本身。塔夫茨大學美國農業部營養衰老研究中心資深科學家羅傑·菲爾丁表示,有氧和力量訓練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病風險,延長壽命。每天在社區散步30分鍾、高強度運動,或在家用啞鈴訓練,都能帶來明顯好處。美國心髒協會建議每周進行150分鍾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散步)或75分鍾高強度運動(如跑步)。但菲爾丁指出,“任何運動總比不運動好”。
2. 健康飲食勝過補充劑
很多人靠限製卡路裏、禁食、生酮飲食或各種補充劑來追求長壽。但蒙特利爾大學營養學教授安-朱莉·泰西耶表示,與其花錢買複合營養劑,不如堅持吃未經加工的天然食物。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這類以全穀物、水果、蔬菜、瘦蛋白為主的飲食模式,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從而延長壽命。為了控製成本,她建議,多使用冷凍果蔬和冷凍蛋白質,“營養價值並不遜色”。
3. 保證七小時優質睡眠,無需設備
持續高質量的睡眠被證明與長壽密切相關。耶魯大學助理教授布麗恩·米納表示,沒有證據證明睡眠追蹤器或昂貴睡眠服務能有效改善睡眠,反而可能導致焦慮,適得其反。最佳的睡眠時長是每晚連續七小時,這有助於調節激素和血糖,清除大腦毒素。米納建議,養成規律作息、堅持鍛煉、積極社交,並避免飲酒。邁阿密大學的吉拉丁·讓-路易補充,簡單的輔助工具如睡眠眼罩、白噪音機,以及針對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也是經濟又有效的選擇。
4. 培養樂觀心態
情緒與壽命息息相關。哈佛大學教授勞拉·庫讚斯基指出,樂觀的人往往活得更久。她建議通過寫感恩日記、談話治療等方式訓練大腦保持積極思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副教授朱迪思·卡羅爾補充,親密的社交關係有助於緩解壓力、改善情緒,從而降低慢性病風險。重要的是,交往對象應是讓人感到支持和被理解的人,而不是帶來焦慮的人。
5. 用身體感覺評估效果,而非依賴檢測
市麵上流行的“生物年齡”檢測花費不菲,但哈佛大學教授威廉·邁爾提醒,這些測試精度有限,算法也不統一,參考意義不大。他建議,與其花錢檢測,不如關注生活方式改善後,自己是否感覺更有活力、思維更敏捷。畢竟,真正的目標不是簡單地延長壽命,而是提升生活質量。
邁爾最後強調,在抗衰老這件事上,保持耐心與理性至關重要。他說,即使市麵上已有各種抗衰老產品,他也不會輕易花大錢去嚐試。“等待更紮實的研究成果,是更明智的選擇。”
本文首發於2025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