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爺逛世界

“有人認為自由是在家,而有人則認為自由是在路上。”—赫爾曼·黑塞
https://wuyegallery.com/wuyeblog
個人資料
正文

五爺逛世界·2025巴爾幹半島遊(八)“瓦爾特保衛過的”薩拉熱窩

(2025-11-08 20:20:25) 下一個

薩拉熱窩位於群山環繞的盆地,是波黑的首都,也是東歐與中東文化交匯的獨特城市。這裏曾是奧斯曼帝國的重要邊城,後又成為奧匈帝國的省府,因此街區中既有清真寺、鍾樓、集市,也有天主教堂、新藝術風格建築與寬闊大道,呈現出多民族、多宗教並存的城市風貌。

這座城市因1914年斐迪南大公遇刺而被寫入一戰史,也因上世紀90年代長達三年多的圍困而承受巨大創傷。然而經曆戰火後的薩拉熱窩依然頑強複興,以藝術節、咖啡文化、豐富的博物館與街巷遺跡吸引世界遊客。今日的薩拉熱窩,是一座帶有深重曆史記憶、卻依舊溫暖開放的城市。

而我們國人熟知的薩拉熱窩,則是從七十年代初引進的的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開始的。那時國內影視作品極為有限,這部來自前南斯拉夫的影片以緊湊的節奏、鮮明的人物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迅速征服了中國觀眾。影片中地下鬥爭的緊張氛圍、瓦爾特的沉著與勇敢、永不停歇的機槍射擊、鍾表匠的堅韌,以及那句“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的浪漫暗號,都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原聲主題曲《不朽》

影片中清真寺的外景以其高聳的宣禮塔著稱。瓦爾特在塔頂與德軍交火後以繩索滑降逃脫,場麵驚險緊湊。老城清真寺的奧斯曼建築風格,使這一經典場景更具曆史與視覺張力。

市政廳後方山坡上的宮殿式建築建於於奧匈帝國時期,二戰時曾是德軍兵營,因地勢高而俯瞰全城。《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多處俯拍鏡頭就在此取景,如今建築仍靜立山間,見證薩拉熱窩城市與電影的曆史。

薩拉熱窩市政廳

建於19世紀末,摩爾式風格輝煌獨特。曾為市政廳與國立圖書館,戰爭中遭毀,如今修複重開,象征城市滄桑與重生。

薩拉熱窩老城區橫跨米利亞茨卡河的四座橋

埃菲爾橋(Eiffel Bridge)
這座輕盈的金屬人行橋因傳說由埃菲爾事務所設計而得名,雖無正式證明,但故事廣為流傳,如今是拍照與散步的熱門地點。

德爾韋尼亞橋(Drvenija Bridge)
外形簡潔為現代結構,連接老城與市區繁華街道。因其靠近大學和文化機構,常是學生與藝術家的聚集點。

謝赫爾-切哈亞橋(Šeher-?ehaja Bridge)
這座奧斯曼石橋建於17世紀,橋名來自出資重建的市長“切哈亞”。相傳橋旁小攤曾賣過全城“最甜的果仁蜜餅”,吸引無數人邊賞河景邊品嚐傳統甜點。

拉丁橋(Latin Bridge)
建於16世紀,是薩拉熱窩最著名的石橋之一。1914年刺殺斐迪南大公事件就在橋頭發生,使其與一戰爆發緊密相連,它承載著薩拉熱窩進入世界史的關鍵時刻。

巴什恰爾希亞老集市

是薩拉熱窩的曆史核心,奧斯曼時期遺留下的手工藝鋪、銅器店與咖啡館林立,石板小巷古樸生動。

加齊·胡斯雷夫貝格清真寺

建於16世紀,是薩拉熱窩最重要的奧斯曼時期宗教建築。作為巴爾幹地區清真寺建築的典範,它坐落於巴什恰爾希亞老集市,1898年即配備自來水與電燈,是當時世界上最早實現現代化的清真寺之一。

波黑國家美術館

成立於1946年,館藏逾六千件現代與當代藝術品,尤以20世紀作品為主,是薩拉熱窩重要的文化地標。

聖米迦勒與聖加百列教堂

為最古老的塞爾維亞東正教堂之一,建於更早遺址之上,毗鄰巴什恰爾希亞,其建築群與博物館被列為國家古跡。

薩拉熱窩美術學院

原為1899年建成的福音派教堂,由建築師卡雷爾·帕裏克設計,坐落米裏亞茨卡河畔,它以其新羅馬式和摩爾式建築風格而聞名。

薩拉熱窩聖心大教堂

建於1889年,是波黑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大主教所在地。教堂前設有紀念教皇約翰·保羅二世1997年訪問的雕像。

薩拉熱窩聖母聖誕大教堂

建於1863—1868年,是當地最大、亦為巴爾幹重要的塞爾維亞東正教堂。三段式巴西利卡布局、五座圓頂宏偉典雅,並被列為波黑國家古跡。

薩拉熱窩圍城博物館(Sarajevo Siege Museum)

1991年,前南斯拉夫開始解體,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尋求獨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亦宣布獨立。境內主要民族——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穆斯林(波什尼亞克人)——分別信奉東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曆史矛盾與宗教分歧長期存在。獨立引發民族衝突,塞族、克族與穆斯林武裝對抗,戰爭由此爆發,持續至1995年,造成約2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流離失所,而整個波黑,也隻有450萬人口。

薩拉熱窩作為波黑首都及多民族聚居中心,成為戰爭主戰場。1992—1995年,塞族武裝長期圍困城市,切斷水、電、食物供應,炮火與狙擊隨處可見,民眾在極度恐懼與貧困中生活。

我們在老城不起眼的街巷,偶然發現了這一小眾博物館,它專門記錄和展示1992—1995年波斯尼亞戰爭期間,城市在長達三年多圍困中的曆史。博物館通過照片、實物、影像資料和口述證詞,呈現居民在炮火與狙擊下的生活狀態、食物短缺、斷水斷電以及民眾堅韌抗爭的故事。

展館設有多個展區,包括圍城期間的民用物品、通訊設備、狙擊區的複製場景,以及記錄炮擊和城市破壞的影像資料。部分展覽還展示了平民生活用品、兒童玩具、學校課本及信件,讓參觀者直觀感受到戰爭對普通市民的深遠影響。

展區還詳細介紹圍城期間的曆史背景、塞族軍隊的封鎖策略以及國際社會的反應。它不僅是對曆史的記錄,也是對薩拉熱窩人民勇氣和韌性的紀念。

這段曆史也讓人聯想到二戰時的薩拉熱窩,影片中的瓦爾特和他的戰友用生命守護的英雄城市薩拉熱窩,也曾在現實中再次陷入戰火與廢墟,這種曆史與電影之間的巨大反差,更讓人不勝唏噓。瓦爾特的傳奇、薩拉熱窩的美麗與悲傷、南聯盟的夢想與破碎,都成為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