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岷江之上,是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也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與其子主持修建,曆經多年建成。
它以“無壩引水”的獨特理念,將岷江水自然分流入內外兩江,通過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等科學設施,形成防洪、灌溉、航運三大功能,滋養了成都平原兩千多年,被譽為“天府之國”的根基。如今我們站在岷江邊,仍可親眼見到奔騰江水分流的壯觀景象。
魚嘴分水堤位於岷江分水口,形似魚嘴,是都江堰的核心工程。它將岷江水自然分為內江與外江,內江灌溉成都平原,外江泄洪排沙。魚嘴前端尖削順水而立,巧妙利用水流動能實現分流與減沙,體現古蜀人“因勢利導”的治水智慧,是整個水利係統的第一道屏障。
飛沙堰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工程,呈半月形修築在岷江內側,平時分洪排沙、汛期泄洪減壓,巧妙維持水量與泥沙平衡,保障成都平原千年安瀾。
寶瓶口位於玉壘山下,是都江堰內江進水口的咽喉。其形如瓶頸,寬窄適度,可在自然水壓下自動調控進水量,既防止洪水入侵,又保障枯水期供水。寶瓶口與魚嘴、飛沙堰相輔相成,構成全套調節體係,被譽為“水利工程的活閥門”。
安瀾索橋橫跨內江,是都江堰最具人氣的吊橋。全長約286米,橋麵由木板和鋼索組成,輕盈搖曳,可俯瞰岷江激流與魚嘴、飛沙堰全景,體驗古蜀水利壯觀與驚險之美。安瀾索橋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年間由地方士紳何先德夫婦募資重修,成為溝通內江與外江、連通二王廟的重要通道。
金剛堤棧道
分江亭
臥鐵紀念碑
臥鐵是埋於都江堰內江河床下的淘灘標準,作為歲修清淤深度標尺,真品埋於紀念碑處河床底部,複製品展於離堆公園。
二王廟位於都江堰景區玉壘山南麓,是為紀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而建的祠廟。廟宇最早建於隋代,唐宋時期不斷擴建,現存建築為明清格局。相傳李冰在曆史上並無兒子,隻有女兒。後世為了彰顯其治水功績,虛構出一位“二郎”作為其子。傳說李冰修建水利感動天庭,玉皇大帝便派二郎神楊戩下凡化身為李冰之子,與其協力治理岷江水患。自唐宋以來,曆代帝王皆賜封李冰與“二郎”為“王”,並建廟祭祀,由此得名“二王廟”。
山門
牌坊匾上的題字為“澤濩兩渠”
李冰治水六字訣
“威應刹那”四字,乃頌揚二郎的神威,兩旁是歌頌大禹治水“蔡蒙旅平”及“和夷底績"。
大殿供奉三眼二郎神
二殿供奉川主李冰及夫人神像
財神殿
廟內的園林景色
流芳千古的都江堰治水圖
這次 2025 年的中國之旅是一場跨越萬裏的圓夢之行
先從美國飛回闊別已久的家鄉長春,重溫熟悉的街巷與親情。稍作整頓後,從長春啟程南下武漢,感受長江文化與都市活力,再一路探訪三峽大壩與湖北恩施,親曆世界級水利工程的宏偉和恩施峽穀、地縫、溶洞的奇麗景觀。隨後轉道貴州貴陽,走近黃果樹瀑布,領略飛流直下的壯觀水幕與喀斯特地貌的奇絕。此後再次返回長春,與親友小聚,梳理旅途所見所聞。接著從家鄉北上內蒙古呼倫貝爾,在無垠草原、蜿蜒河流和成群牛羊之間,體驗遊牧民族文化與自然的遼闊豪放。最後從長春飛往成都,瀏覽武侯祠、杜甫草堂、樂山大佛和東方佛都,最後探訪都江堰水利工程,欣賞天府之國的美食與巴蜀文化。曆時一個半月,這趟行程把“回鄉、探訪、再出發”串聯成一幅南北縱橫的長卷,既有親情與鄉愁,也烙下了山河與人文的深刻印記,最終從成都順利返美,為這次旅程畫上圓滿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