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神秘的心靈(32)- 斯金納的小白鼠

(2025-10-03 11:54:25) 下一個

心理學家斯金納

 

巴甫洛夫的狗導出了條件反射理論,薛定諤的貓將意識引入量子疊加原理,心理學家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則從實驗箱中的小白鼠行為中發現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即學習是一種行為的改變,而行為的變化是個體對環境中發生的事件(刺激)做出反應的結果。

斯金納做了一係列的小白鼠實驗。首先,他在盒子上裝了一個操縱杆,隻要碰到操縱杆,食物就會掉下來。斯金納將饑餓的小白鼠放於箱內,白鼠在箱內亂跑,偶爾踏上操作杆,食丸就掉落下來,小白鼠便吃到了食丸。經過幾次嚐試,小白鼠會不斷按壓操縱杆,直到吃飽為止。於此,斯金納發現,“行為”與“獎勵”是有聯係的,隻要將行為(踏操縱杆)與獎勵(獲得食物)不斷重複,建立聯係,就可以培養起操作者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說,對小白鼠的踏杆行為不斷地給予獎勵,給予強化,那麽小白鼠就會形成踏杆這種行為。

斯金納的小白鼠

這理論已被廣泛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例如,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們良好的行為,讓小孩子活動後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處,隻要孩子這樣做了,家長就給他記一個五角星,累積了幾個五角星後可以換取冰淇淋或糖果,即在孩子們做出某種行為後馬上給予獎勵,予以積極強化,孩子漸漸地形成了玩完玩具後就收拾好玩具的行為。

斯金納還對小白鼠進行了負性強化實驗,他把小白鼠放入箱子裏,讓它受到很不舒服的電流刺激。經曆不適的小白鼠開始拚命地在箱子周圍跑動並意外地撞到了杠杆,按下杠杆立即停止了電流刺激。跑動幾次後,小老鼠已足夠聰明,直接踏上杠杆,以防止自己不適。

懲罰性實驗也是頗有意思的實驗。當小白鼠在箱子裏碰到帶電的杠杆時,會受到電刺激,於是小白鼠趕緊逃離。經曆多次電擊懲罰後,小白鼠就不再觸碰杠杆,以避免觸及後會引致懲罰。這種通過某種刺激而導致某種行為發生的頻率降低的狀況,被稱為懲罰性條件反射。

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孩子們在玩玩具時打架了,作為懲罰,家長就把他們玩的玩具拿走,以警告孩子不可以再打架。

有些成年人因趕時間超速駕車,於是警察就開出超速罰單進行懲罰,通過罰單來控製駕駛者保持正常車速。

“懲罰”和“獎勵”是“強化”的雙生子,都可以迅速建立行為模式。然而,懲罰有一定的副作用,它建立起來的行為模式,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懲罰消失,行為模式也會迅速消失。

1945年,斯金納還發明了“空氣嬰兒床”,床周圍是三麵堅固的牆壁,前麵是可以移動的玻璃門,床的天花板比較高,床頂部的控製箱調節嬰兒床的溫度和濕度,並將空氣過濾後通到嬰兒床裏。嬰兒床比一般小床要高,方便家長更容易觀察和接近孩子。生活在這個恒溫恒濕箱子裏的嬰兒不必用毯子把身體包裹起來,孩子能自由活動,同時也減輕了家長的負擔。斯金納認為,環境塑造行為,空氣床正是試圖通過優化環境來“塑造更健康的嬰兒習慣”。

 

斯金納的“空氣嬰兒床”

 

斯金納的第二個女兒就在這樣的空氣床裏度過了她生命的頭兩年。

後來,“空氣嬰兒床”引入商業生產,約300多名嬰兒在這樣的小床裏長大。有人追蹤了50名使用空氣嬰兒床的兒童。這些孩子都有著健康、快樂的童年和成年,孩子的父母們都喜歡使用“空氣嬰兒床”。其中的一個空氣嬰兒床現在還陳列在位於俄亥俄州阿克倫市的心理學史中心。

那麽,為什麽空氣嬰兒床無法流行呢?為什麽它最後成為展示品而不是育兒的使用工具呢?

美國公眾第一次看到這個奇怪的新發明後,責疑斯金納把自己的女兒當成實驗用的“小白鼠”,馬上聯想到他在實驗對小白鼠所使用的什麽杠杆、電刺激、獎勵和懲罰等方法。家長們擔心孩子關在“空氣嬰兒床”裏會缺乏父母的擁抱而出現心理障礙。對這個設備的負麵宣傳導致了廠家拒絕再生產“空氣嬰兒床”。

事實上,生活在“空氣嬰兒床”的孩子並未與外界隔絕,嬰兒仍能得到家長的撫愛。斯金納的二女兒並非人們所傳說的那樣遭受虐待而發育不良。斯金納是位慈愛的父親,溫文爾雅的學者,他的二女兒在“空氣嬰兒床”裏發育成長得很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長大後是位非常成功的女性。

從研究小白鼠的行為開始,斯金納的一生致力於心理學的行為研究,開創了行為的實驗分析,提出了許多改善人類行為和改進社會規範的建議。2002年6月的一項調查顯示,斯金納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