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生的趙婷所導演的電影《哈姆奈特》(Hamnet)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TIFF)上獲“觀眾選擇獎”(People’s Choice Award)。
據說這電影很煽情,許多觀眾看時哭得稀裏嘩啦,更不用說那些演員在拍攝時的情感投入。有人問趙婷: “你們團隊是如何處理這些情感的?”
趙婷說,她和演員在拍攝前後或重要節點會進行一種“儀式”:短暫的集體冥想和跳舞。
在《哈姆奈特》的片場,每次拍攝前,他們花十五分鍾進行呼吸練習,讓所有人回歸到自己的身體。人們躺在地上,隻是傾聽並用感官感受彼此的存在,那是觸及心靈的裏程。
演員們在冥想和靜默中體驗自己身體的回歸,並能覺察到自己的情感與五百前的人物並沒有什麽不同。五百年前女士分娩時的疼痛、失去愛人時的悲哀依然與現代人們的情感相似。演員們在冥想之中與心靈深處的無意識建立一個通道。
每周拍攝結束時,《哈姆奈特》劇組會進行一次“舞動或即興跳舞”,讓演員與劇組人員一起隨著音樂舞動起來,作為一種集體的情緒釋放和身體回歸的方式。在拍攝那些情感特別激烈的片段後,比如哈姆奈特去世那一段,他們就在拍完後集體舞動,去角色化,將自己拉回現實,平複情緒。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舞動的心理療愈功能很強。通過舞動,可以讓壓抑的情緒得以外化,釋放情緒。身體的舒展,能消除緊張,緩解焦慮。每次自由舞動,都是軀體的覺察,自我的探索,創造力的發揮,新變化的嚐試,以恢複真實的自我。
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領獎台上,趙婷以特殊的形式帶領她的團隊和大家一起進行呼吸之旅。
趙婷先請觀眾自願地輕輕閉上眼睛,在座位上感受身體微微地下沉,體驗多倫多這座城市守護著自己的安全。
“現在。我們共同深呼吸練習……,先向房間內看看,有沒有之前沒注意到的事物,然後我們看看周圍的人,看看你的左邊,再看看右邊……”。趙婷悠悠地引領著觀眾們。
“讓我們一起深呼吸三次。呼氣時,輕輕呼出,把緊張放下。” 趙婷在呼氣時發出“啊,呀,呀,呀,呀”由強到弱的聲響,猶如北美原住民那樣的發自內心的震蕩回響。
在第三次呼吸之後,輕聲對自己說:“這是我的心。這是我們的心。”
“現在,看看你是否能卸下一層責任和壓力。要知道,你不必獨自承受。此刻,我們彼此擁有。我們在一起。…… 。我們所有的情緒和感受都值得被接納。”
“當你準備好了,慢慢睜開你的眼睛。再次環顧房間。看看我們的左邊,看看我們的右邊,看看前麵,看看後麵。因為你,我們的心如此充實。謝謝你。”
趙婷不同一般的領獎呼吸練習,引起大家對心理學療愈技能的關注。著名的以色列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認為冥想不是宗教儀式,也不僅僅是放鬆,而是一種“研究心靈的科學方法”,是“認知與自由的工具”。他稱這種麵對真實自我的經驗,比任何書本知識更重要。
趙婷在電影拍攝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心理療愈的技能,獲得良好的效果,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