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一,2025年,中國的一所大學,一位曠課久時的大學生情緒低落,經常抱怨老師和同學在說他的壞話。他行為舉止怪異,時常揚言人生沒有意義。與他相識的師生們都認為這位同學心理不正常。
大家明白,這位學生需要心理診斷與治療。但是這位學生不願意去醫院。按校規,沒有家長或監護人的同意,校方無權強行拖學生去看病,盡管那大學生已經成年。
怎麽辦?
心理有病的學生長期不診斷治療,病情越來越糟。但是,家長不願意到學校來帶孩子去看病,也不願意讓孩子休學回家,並聲稱沒有醫生的診斷和退學建議,家長是不可能讓孩子回家的。
似乎是一個悖論。
當然,醫生上門診斷不是不可能。隻是,如果那學生不願與上門醫生說話,或不願說真話,能診斷嗎?能給個說法嗎?當然是指合情合理的確實診斷與說法。
另一個案,2025年,中國的一個小學生,一位缺乏父愛的10歲男孩,在強勢母親的養育下,已經服用了好幾年的治療多動症的利他林,劑量還不小。據說,醫生是依據母親的訴說開的藥,醫生沒見過孩子。這母親忙於工作,給孩子喂上藥已經是很盡心了。這個男孩瘦骨伶仃,學習成績一塌糊塗,怎麽辦?
醫生的心理診斷恰當嗎?服藥合理嗎?要知道多動症是一項很難診斷的疾病,盡管中國的小學裏一抓就能抓幾個多動症的學生。
案例三,那是以前的案例。一位中國來的新移民小學生,行為問題一大堆,加之語言障礙,他很難適應學校的教育。學校把這學生轉來我們醫院。
幾周後,那位學生的母親找到我這個會說普通話的人,在辦公室裏大吵大嚷,口口聲聲加拿大的醫生慢悠悠不會看病。
“我孩子有什麽問題為什麽說不出來?會診斷嗎?中國醫生看一回就知道是什麽病了,你們為什麽會這麽難?還不開藥?還不給說法?”
那麽,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心理診斷呢?家長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心理診斷(psychological diagnosis)是指:專業人員(如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通過科學方法對一個人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進行係統評估,並給出關於其心理健康狀況的結論。核心要點是確認這個人是否存在心理障礙或心理困擾;與其他相似的疾病進行區分鑒別,為心理疾病的幹預或治療提供依據。
心理診斷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缺乏客觀和統一的生物學指標,隻能依賴主觀報告與臨床判斷,從而導致診斷的科學性和一致性不足。恰當的心理診斷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當然,沒有最後的診斷不等於不知道病人有什麽問題,針對症狀的治療我們沒有忽略過。
我最近遇到一位十幾年前的來訪者,如今她滿麵春風,精神煥發。她目前在大公司裏做與AI有關的工作,頗有成效,老板非常看重她。她準備完成手頭的項目後,將去迎接更具挑戰性、更有意義的工作。
聊起她怎麽會恢複的如此之好?她的回答是:當初住院治療幫助她在急性期能穩定下來。出院後,她父母停止給她服藥,認為那些藥物的副作用太大了。他父親放下工作,帶她去世界各地旅遊,在有條件在情況下,還為她提供各種健康食物,包括廣東人的煲湯。休學一年後,她逐步返回學校上課,完成了本科和碩士學位,然後在高科技單位就職。
她的疾病當初就沒有給過一個肯定的說法,因為難以作出恰當的定論,無法給具體診斷,或給予一個結論性的說法。
當時她有明顯的幻聽幻覺,醫生認為她患有精神分裂症;她也有明顯的強迫性思維和強迫性行為,作出強迫症的診斷沒有錯;她為了完成學校的作業,通宵不睡,焦慮不安,擔心老師會給她不良的評價;所以她的焦慮是存在的;更為麻煩的是她抑鬱不振,甚至出現自殺傾向,抑鬱症的診斷不能忽略;等等。這些診斷都要羅列嗎?要一個說法,要一個診斷有意義嗎?
在她的急性發病期間,我們針對她的症狀給予了積極治療,住院4周後症狀明顯改善,加之家長的積極關懷,令這位極其聰明的女孩變得健康、自信、自強。
難道她現在一點症狀都沒有了嗎?
她爽朗地笑道:“哪能呢?我還有些強迫性症狀,說準確點是完美主義而不是強迫症。我與我的完美主義和平共處。”
確實是,很多心理疾病難以完全治愈,如果能過與之和平共處,也是很好的方法。
總之,在科技還沒有發展到為心理疾病提供客觀證據時,先別糾纏於一個診斷或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