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秋天,提摩西·特裏德威爾(Timothy Treadwell)與女友艾米·休格納德(Amie Huguenard)準備離開阿拉斯加卡弗利亞灣(Kaflia Bay)的“灰熊迷宮”(Grizzly Maze),但因航班延誤,他們決定在那兒再多待幾天。
那時,當地的熊已開始為冬眠儲食,性情甚為暴躁。
10月5日夜,一頭老年公熊發瘋似地攻擊了提摩西和他的女友,兩人皆被殺害。
後來,護林員射殺了那頭老熊,從它胃裏發現了兩人遺骸。
1989年,提摩西首次前往阿拉斯加的卡特邁國家公園(Katmai National Park)與野生灰熊接觸。在與灰熊的交往中,提摩西突然覺得自己與熊有了“靈魂連接”。那一刻讓他決定畢生保護這些動物。
從此之後的13年,他每年夏天都前往阿拉斯加,通常是獨自在荒野中生活,與灰熊共處。他拒絕使用電圍欄或攜帶防熊噴霧劑,認為這會破壞與熊的“純淨關係”。他與這些危險的野生動物建立起非凡的親密關係,相信熊類能理解人類的善意,也希望人類能視它們為“朋友”而非獵物。
在這些探險中,提摩西記錄了熊類的日常生活,捕食行為和家庭動態,拍攝了近100小時的視頻素材和大量靜態照片,試圖通過影像教育公眾尊重野生動物。提摩西堅持自己的理念,認為人類是熊的“守護天使”。後來他創立了非營利組織“灰熊之人”( Grizzly People),致力於教育公眾保護熊類。
在影像中,提摩西時而溫柔地與熊“對話”,時而激烈地譴責遊客與獵人破壞熊的棲息地。他逐漸成為一名“自然英雄”的公眾人物,常在學校演講,出版了書《與灰熊為伴》(Among Grizzlies: Living with Wild Bears in Alaska)。
提摩西之死引起全球的爭議。
他每年獨居荒野與熊共處,具有現代“回歸自然”的浪漫主義傾向,自稱他是熊的朋友與守護者。他認為自己能夠超越人類身份,與自然“合一”,顯露出一種救世主情結與孤獨的理想主義。在他的認知中,人與自然的邊界被模糊,猶如普羅米修斯式的“挑戰界限”。
而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則指責他無視與野生動物安全距離的規定。
野生動物學者認為他“浪漫化”了野獸,模糊了人與熊的界線。
很多民眾也表示提摩西的一生既是生態環保的啟示者,也是引起了“人類是否能真正與野性共處”的深刻反思。
心理學家認為,提摩西·特裏德威爾具有熱情、理想主義、情緒化、極度投入和孤獨傾向等心理特征。他的“救贖型人格”,令他從與熊的關係中尋求自我價值與淨化。
哲學家從提摩西的故事中導出了“人類試圖融入自然,卻被自然拒絕的哲理”。
製作紀錄片《熊人》(Grizzly Man)的德國導演沃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
中說過一句極具哲理的評論:
“提摩西看見熊的溫柔,而我看不到熊眼中有愛的溫情,隻有冰冷的求生欲與饑餓。他試圖用愛融化荒野的冷漠,卻最終被自然以最原始的方式擁抱。”